回家--《敦刻尔克》

回家--《敦刻尔克》

冲着诺兰看的《敦刻尔克》,没有失望,好看。

这场二战时期的经典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大撤退。四十万英法联军不战而退,被绕过马其顿防线的德军坦克部队围堵到了和英国本土隔海相望的法国北部小城敦刻尔克。德军的装甲部队步步逼近,四十万人在海滩上等待撤退。隔着窄窄的英吉利海峡,他们几乎能够看见海峡那一边的祖国。

回家--《敦刻尔克》

由于英国本土救援能力匮乏,新任首相邱吉尔的要求是撤回“三万人”。而最终在一周的时间里,三十几万士兵撤回到了英国本土。有生力量的保存也决定了战争接下来的走向。

诺兰和妻子雇船在英吉利海峡上重走过这条撤退的线路。剧本也由他本人操刀,结合历史和他本人的想法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全片没有出现德军的半个影子,没有战场上的正面交锋,但是导弹和鱼雷的轰炸不断提醒着我们:此刻,在沙滩上,在海面上,还有空中,战争正在发生。

影片按照海陆空的领域分了三条线来叙述。在时间的设置上也有考量,陆地上焦灼等待的人群有着最长的时间线:一周。海上是一天,是民用船往返一趟开展救援的时间。空中是紧迫的一小时。三条线分别开始,又汇拢到一起,互相呼应。

德军的袭击在继续,敌机的轰鸣声和悄然而至的鱼雷一起把死亡的恐怖气息散布到海滩上和海面上的人群中。士兵汤米和其他几十万名等待救援的同伴们一样,已经在海滩上滞留了几天。他上的三首救援船都先后被击沉了。导弹,鱼雷,甚至是把船体打出窟窿眼的子弹。这些武器一次又一次毁掉这个小人物的希望。而在死亡威胁面前,同伴间的冲突反目也不断刺痛着他年轻的心。

回家--《敦刻尔克》

幸运的是他没有消沉,死亡的恐惧没有消除他回家的渴望,他学会并习惯了逃生,船沉了就再找一条船。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他。他被道森先生掌舵的小船救起,平安抵达了岸边。

印象深刻的是上岸后换乘火车,上了火车他用毯子垫着头,马上睡着了,没有片刻的耽搁。那是紧张之后的放松,是开心和安心的睡眠。等他睡醒,火车已经行驶在绿草如茵的乡间,阳光照进来,孩童在铁轨边玩耍,温暖平静,美好得不像真的。汤米读着报纸上邱吉尔的发言,明白了自己和其他普通士兵还活着就已经是胜利。此时此刻,生命是嘉奖,亦是他们对国家的回报。

海上这条线可以算主线,讲的是在敦刻尔克撤退中大放异彩的英国民众。他们开着民用船从各个港口的码头驶来,为困守海滩的家乡子弟带来了回家的希望。驻守在防波堤上的将军在望远镜里看到海面上星星点点驶来的船只,不禁动容,告诉旁边的同伴说“It's home”。

回家--《敦刻尔克》

据统计共有700多艘民用船只参与了救援行动,道森先生和他的月光石号就是其中之一。得知战况,他带着小儿子毅然开船离港驶向敦刻尔克。途中救起沉船上情绪低落的PTSD士兵,救起在水面迫降后无法打开机舱的飞行员,在泄漏的燃油里救起了许许多多落水的士兵,汤米也在其中。凭着丰富的经验,道森先生带领船上的全体成员逃脱了敌机的袭击,平安返航。

道森先生的大儿子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牺牲了。也是因为如此,他不顾危险阻挠,一心只想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回家。

回家--《敦刻尔克》

饰演道森先生的演员演技精湛,演活了这个老派的英国绅士形象,细腻又持重的表演是全片最佳。角色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是全片最动人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他的果敢,宽容和善良感染了小儿子彼得。彼得为了安抚PTSD的士兵,说了善意的谎言。大撤退结束后,他找到当地报社,完成了伙伴最后的心愿。

道森先生的原型人物亦很传奇,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二副,也是船上幸存的级别最高的工作人员。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最后时刻,他组织救援。大船沉没后,他爬上了一艘翻了船的小艇,和其他爬上船的人一起,继续拯救着水中的幸存者,直到救援船只的到来。

灾难面前,人性往往面临残酷考验。而高贵如道森先生的人们,从不让人道主义精神遗落。

空中一小时是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法瑞尔带领两名队员在空中支援地面部队撤退的剧情。汤老师驾机全程带着面罩,露脸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眼神和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性感。

回家--《敦刻尔克》

汤老师队里的两名队员在战斗中先后被敌机击中坠机迫降在海面,只剩汤老师孤身一人,奋勇作战,不断击落敌机。燃油有限,本该返航的汤老师却越战越勇,在主用和备用引擎都熄火的情况下还击落了一架敌机。片尾汤老师驾着螺旋桨停转的喷火式,在海滩上围观群众的热烈呼声中缓缓滑行,降落到敌军阵地。在他毁掉自己的飞机之后,马上被俘虏了。

所以,汤老师主要承担的是本片的英雄主义部分,戏里戏外都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三条线,三种心路历程。无论普通士兵,还是响应号召的民众,或是空军飞行员,在战争中,这些有代表性的个体面对的一切都通过大荧幕呈现出来。这部片对白少,诺兰更多采用的是配乐,有时是动人心魄的音乐,有时就是单纯怀表的滴答声和飞机的轰鸣声,风声,水声。环境,配乐加上表演,我们能够感受到海滩上士兵们的的沮丧,恐惧,勇敢和坚定。无声胜有声。

回家--《敦刻尔克》

看完本片会想起去年的另一部电影,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同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几乎没有战争场面,同样更关注人物的内心。

在中场休息之后,比利最终不顾家人的劝阻返回了战场。而本片里三十万多人终于成功撤退,暂时远离了战场。无论在哪里,至少他们都回到了能够安放自己内心的所在。That is hom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