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歷史發展是規律的,還是由各種機緣巧合促成的呢?很難回答。二戰時,40萬英法大軍敗退到敦刻爾克這個海角,由一場意外的飛機事故造成的,具體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1

1940年1月10日這天,強勁的西風夾雜著暴雪在歐洲大陸上空咆哮。

一名德軍少校駕著飛機從德國北部的明斯特飛向波恩,去討論德軍向西進功法國的計劃。惡劣天氣容易產生惡劣的後果,這名少校在強勁的西風帶上迷失了航向,稀裡糊塗地墜落到了比利時梅赫倫小鎮。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飛機上有厚厚的一疊文件,少校還沒有來得及銷燬,就被比利時人全部沒收了。比利時人一看這些文件,即震驚又高興,因為這就是德軍西線進攻的整個戰略計劃。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未被及時銷燬的德國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是用來對付已集結在法國西部和北部的英法聯軍的,基本延續了一戰時德軍的“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是一戰時德國的名將,他為德國要同時對付東西兩方的敵人而設計了一個精密的作戰計劃。二戰時,希特勒的智囊團在施裡芬計劃的基礎上,發展成了黃色作戰方案。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方案就是——德軍要集中兵力通過比利時,實現對法國巴黎的側面包抄。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黃色方案示意圖

比利時人一看到自己國家即將被德軍鐵騎踩在蹄下,十分著急。立即把這份黃色作戰計劃給了英國和法國。

英軍大將甘末林一看,哈哈大笑,“小樣,果然不出老夫所料,還是出一戰的老牌,借道比利時繞攻側翼。我早已經安排好了D計劃,等他們往槍口上送。“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甘末林的D計劃是,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便迅速集結3個集團的英法聯軍進入比利時,在比軍的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和德軍死磕;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用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防禦,再用一個集團軍為第二梯隊,隨時增員,和德軍死磕。

總之,就是依靠強有力的兵力和工事和德軍死磕,將它的閃電戰變為陣地戰,像一戰那樣拖垮它,拖死它。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於是大量軍隊開始向比利時集結,要堵死德軍前進的道路。

2

德國聽說飛機事故,計劃洩露後,慌作一團。

如果還按原計劃進行,無異於向英法的槍口上撞。希特勒說:“既然如此,那就再換個計劃吧。”於是,他祭起了“曼施坦因計劃”。

曼施坦因是二戰時德國傑出的軍事家,一開始就對參謀部制定的“黃色計劃”嗤之以鼻。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他認為這完全是抄襲施裡芬前輩,沒有一點創新,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呢。於是,自己本著“出奇制勝“的理念,設計了一套全新的作戰方案。

黃色計劃是要集中德軍A、B兩個軍團,B軍團為主力,突破比利時後,從北邊包圍英法盟軍;A軍團為輔,秘密穿過阿登山區,從南面進攻英法盟軍。因為當時的將領都認為阿登山區,丘陵起伏,森林茂密,不適合裝甲部隊行進。

曼施坦因認為英法將領早已料到此計劃,在比利時地區集結了主力,無異於以硬碰硬,陷入持久戰。

所以,他調整了黃色計劃,B軍團不再是主力,用少量兵力佯攻比利時,讓英法聯軍仍認為德軍還是像一戰那樣曲道比利時;

把南邊的A兵團作為主力,集中裝甲部隊從大家都認為不能走的阿登山區行進,繞過馬其諾防線北端,直抵色當,然後直奔海岸線,將法國一分為二,把英法聯軍隔離在法國以北。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當然曼施坦因敢提出讓坦克裝甲兵團走別人不敢走的路,是有充分自信的,他對軍事地理學頗有研究,認定丘陵地帶對履帶底盤的坦克只構成微乎其微的障礙;倘若從中路的阿登插進一支尖兵,以最快速度推進到索姆河下游,就能徹底粉碎法國陸軍在比法交界地帶構築第二道防線、繼而對北路德軍側翼形成威脅的企圖。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阿登山區

曼斯坦因這個計劃,有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意思。當時德軍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可行,而是緊鑼密鼓地準備黃色計劃,要在1月下旬發動總攻。

然而,梅赫倫飛行事故打亂了他們的步伐。希特勒認為既然黃色計劃已經洩漏,不能再繼續執行。於是曼斯坦因計劃便又拿到桌面上來討論。

經過無數爭吵、幾輪論證和演習後,希特勒最終同意曼斯坦因計劃,決定出奇制勝。

而英法這邊還在自鳴得意,他們繳獲少校飛機上的文件,更堅定地推行甘末林D計劃。

3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千上萬的轟炸機像蝗蟲一般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重要地區進行了轟炸;同時,路面的德軍也按照曼斯坦因計劃在北海到馬其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行動。

第二次大戰的西歐戰役拉開了序幕。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德軍的行動簡直是迅雷之勢,而英法盟軍則像個反應遲鈍、動作緩慢的大胖紙。並且,英法盟軍完全被德軍的曼施坦因計劃牽了鼻子,打了個正著。

A、B兩個軍團,就像德軍伸出去的兩個拳頭。B軍團為右翼,保留34個師的總兵力和4個裝甲師,從北邊進攻比利時北部,突擊向敦刻爾克等海岸推進,附近吸引英法的注意,讓他們感覺還是在走一戰的老路。

而左翼的A軍團才是真正的主力,有40個師和5個裝甲師,悄沒聲息地從阿登山區通過後,向海岸突擊,將法國一分為二。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通過阿登山區的坦克

英法這方面不但沒有料到曼施坦因計劃,而且動作緩慢,似乎在德軍面前毫無招架之力,任由德軍A、B軍團完成合圍。

4

5月10日,位於北線的B集團軍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大規模進攻,當天盧森堡宣佈投降;5月11日,德國空軍全殲了荷蘭空軍,荷蘭只剩下12架飛機;5月12日,德軍拿下法國著名要塞——色當;5月13日,德軍裝甲部隊突破荷蘭防線,14日,佔領了首都鹿特丹,荷蘭女王流亡英國;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戰事發展迅猛,且完全出乎英法的意料,尤其是從阿登山區突出來的坦克裝甲部隊,就像一把鋒利的鐮刀在歐洲草場上收割,一直延伸到英吉利海峽對岸。

英法同盟軍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後撤,最終被趕到了德軍預設的地點,法國西北海岸的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接下來的就是電影看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應該算是戰爭爆發以來,英法做得第一次成功的行動,在前有坦克,上有飛機,後無退路的情況下,英國動用一切資源把40萬英法軍隊從敦刻爾克這個小海岸拯救了出來,於是鑄造了歷史上最悲壯的事件之一。

敦刻爾克前傳,觀影必備的歷史知識

歷史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巧合和機緣。希特勒十分著急打動西線戰爭,本打算1940年1月中下旬就按照黃色計劃發動行動。

如果那樣的話,英法同盟軍真好料中德軍的計劃,按部就班地部署,歷史上也許就不再有德軍閃電戰的神話。德軍主力碰上英法主力,雙發就像一戰的凡爾登、索姆河那樣,膠著,就不會有敦刻爾克大撤退,不會有不列顛之戰了。也許歷史進程就需要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