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道家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四川省青城山上清宫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的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马端临称它是“杂而多端”。唯其如此,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都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道教的思想渊源来看,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道家哲学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又吸取了阴阳、儒,墨、名、法的部分内容。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抱朴子内篇·释滞》)。

其次,道教还吸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却大肆宜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道教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所发生的实际效用比儒家更大。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宜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的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

西汉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吸取阴阳、五行和道、墨、名、法各家思想,用天人感应的观点和天人比附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扯在一起,将造成人类自身、君主地位、三纲五常、主德辅刑、灾异得失等归结为“天意”,形成宗教化的新儒家,成为道教的又一重要思想渊源。此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创造了求雨、土雨的仪式,登坛析祷作法,弄神说怪,表明儒生与方士已开始合流。以董仲舒为前导,在西汉末年和东汉时候特别盛行谶纬之学,许多内容都为道教所承袭。

道教和道家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深刻影响。

从政治和社会历史方面来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道教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历代帝王崇拜道教者甚多还有不少帝王奉道士为师。崇道之盛,尤以唐玄宗、宋徽宗、明世宗最为突出。在封建王朝的大力提倡下,历史上王公大臣以及文人学士信奉道教者,亦代不乏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几乎左右了当时的政局。历代许多道教的领袖人物,不仅管理道教事务,而且还直接参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为他们彼此之间的争权夺位出谋划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道教上层化以后,便一直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此同时,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汉末的黄巾起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证,此后利用道教起义的络绎不绝,直至清初出现的八卦教和后来的义和拳,都和道教有一定的关系。道教在下层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同样非常广泛深刻,许多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亦是从道教活动转化而来。

从学术思想史方面来看,许多道教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药、李荃,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传、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淡、雷思齐,明代的张宇初等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与儒、释之间,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形成,正是儒学家吸取了道、佛思想影响的结果。可以说,宋明理学乃道、儒.释三家思想的结晶。道家和道教,都特别重视自然观的探讨,这方面的许多观点,都为后来的许多儒学家所借鉴。道教的大量戒律和劝善书,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曾经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道教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长生成仙。这种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思想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最甚多。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就是抒写神仙漫游之情的一种,在《文选》中被列为文学体裁之一。唐代道教兴盛,反映在诗歌中,成为唐代诗歌门类之一。李白,正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者,其部分诗作堪称神仙诗门的代表,成就“诗仙”之名。他也以“滴仙人”自居。李白晚年还正式成为道士。在宋词中,不少词牌其得名即来源于道教的有关神仙故事。在元代戏曲中,反映道教神仙人物的戏特别突出,有专门演述道教神仙度化和飞升的故事的“神仙道化戏”,作品数量很多,影响也很大。明代的神魔小说中,属于道教神仙人物故事的也不少。除散见于“三言二拍”的若干短篇之外,长篇以《封神演义》为最著。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明代道教盛行,道士写青词,文人亦写之,大臣也争以青词邀宠。道教注重写经,而写经必须讲究书法。故道教对书法也有贡献。两晋南北朝时许多奉道世家,同时也是书法世家。王羲之父子皆以书法著称。道教对绘画亦颇有影响。晋代的顾恺之,就是一个受道教思想影响较大的画家。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音乐在吸取名个历史时期民间音乐之因素的墓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等等都各具特色。

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有较大影响。道教为了追求长生成仙,从开创时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客观上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材料。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教由于企求长生,故对医学特别重视,许多道教学者往往兼攻药物学和医学。葛洪撰有《金暇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学专著,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关于肺结核病、天花、狂犬病等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医学文献,在医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南北朝时候的的陶弘景是一个道教徒,撰有《本草集注》七卷,为一部系统整理《神农本草经》和全面总结梁以前药物学方面成果的巨著。唐代道教学者孙思邀,所撰的《千金要方》30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伟,为前此各种医著所不及,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的百科全书。道教的养生术,与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作为却病延年的重要手段,在道书中的论述颇多,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导引、行气、服食、房中、按摩、居处、养性等等许多方面,包含很多合理因素。道教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有它独特的作用,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