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三江口”三國文化初探

鄂州“三江口”三國文化初探

水墨鄂州


鄂州古代“三江口”,其面積比現在的整個段店鎮還要大。《武昌縣誌》寫道:“三江口鎮,(武昌)縣西三十里。左通團風,右通七磯。明初設巡司。”“三江口古代文化”是鄂州市華容區東北部古代文化的綜合體,包括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文化,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三國文化。


鄂州“三江口”三國文化初探


鄂州“三江口”既是珍貴的地名資源,也是重要的《三國演義》文化資源。《三國演義》總共有120回,其中寫鄂州“三江口”的就有兩回: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和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再看《三國演義》對“三江口”的具體敘述,第四十五回寫道:“離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結營,周圍屯住。……操自為後軍,催督戰船,到三江口。”現在的三江口與西山,相距正好是“五六十里”。《三國演義》中對“三江口”的敘述非常精確。可見作者羅貫中為還原三國古戰場的真實性曾經到過“三江口”,對“三江口”的描述也可謂是頗花心思。

“三江口”有多處三國古戰場遺址。《鄂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華容區段店鎮文物普查統計表》的第10條中寫道:“古煙墩遺址。中灣村。三國。”在此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工作組對三江口地區附近華容區三灣村的這處遺址進行了調查,它的殘存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南距徐家崗壪約1000米,遺址呈不規則橢圓形臺地,夯築在五徑山頂部正中,長約50米,寬約30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從斷面觀察,文化層較厚,似經夯築。據調查考證,初步斷定遺址為三國東吳時期所築長江沿線烽燧之一,它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長江沿線烽燧遺址之一。中灣村的三國古煙墩,名為五徑山烽燧,又名黃子磯(黃巢經過),是吳都軍事文化的重要支撐點。此外,在這次文物普查中,三江口地區還發現了另一處三國烽火遺址熊家榨屋壪烽燧遺址,它位於臨江鄉新港村8組熊家榨壪北,遺址呈不規則圓形臺地,高約7米,面積約300米。東臨段店至胡林公路,東北面與墩子山遺址相連,西南約2000米是武九鐵路,為東吳所築沿江烽燧之一,該遺址對研究三國時期軍事戰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江口”還是南宋軍事要地。據《壽昌乘》中記載,南宋駐紮在“三江口”的右軍寨營房有815間。可見當時“三江口”駐軍規模之大、軍事地位之重要。岳飛抗金、孟珙抗蒙,“三江口”都是重要的依託之地。

歷史的戰車一次一次地在“三江口”碾過,可歲月流逝,只留下依稀的痕跡讓我們感受它曾經的烽火硝煙和功績。“三江口”是三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那段歷史的重要佐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