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信訪 何不從“心”出發

近期到基層調研工作時發現:近年來,來自網絡信訪的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有些群眾傾向於通過貼吧等非常規渠道反映訴求。一線信訪幹部委屈地說,既要接待來訪群眾,又要在網上“滅火”,稍有不慎便會釀成輿情危機,每天線上線下一通忙,有苦說不出。

筆者通過梳理信訪案件,發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信訪渠道趨向多元化,但仍然不夠暢通;信息公開還不能滿足群眾需求,以至於有的群眾不清楚該找什麼部門解決問題,主觀地認為越“向上”反映,事情越好辦,影響面越大,事越容易得到解決,盲目寫信發帖。反觀有的基層幹部,對群眾訴求視而不見,對百姓疾苦漠不關心,慢作為,甚至是不作為。一些群眾通過信訪無法解決問題,進而轉向網絡“發聲求助”。再者,有的地方幹群關係疏遠,甚至是緊張,也是導致一些信訪件急增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地方有少數幹部,習慣於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喜歡在微信群裡聽彙報、通過照片查進度,幹部“沉下不去”,群眾意見自然“浮不上來”,幹群間豎起一道“無形的牆”。回想革命年代,幹部與群眾朝夕相處,同心同德,同仇敵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做好群眾工作,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既是對幹部能力的一種考驗,又是幹部真心為民服務的生動體現。

面對網絡信訪 何不從“心”出發


宜“疏”不益“堵”,當好矛盾調處的“排頭兵”。如果小矛盾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化解,大矛盾也不會接踵而至。要充分落實“屬地管理”,明確村居的第一責任,重點提升群眾“身邊人”化解糾紛的本領,綜合發揮警務助理、法律顧問等群體的作用,將問題消弭在源頭。要進一步暢通投訴渠道,防止群眾“抓瞎、亂訪”,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幹部接訪日等制度,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實打實為群眾排憂解難。要進一步嚴格跟蹤問效,遇到問題不推諉、不迴避,對合理訴求,一次性答覆辦結;對一時辦不到或短時間無法解決的問題,耐心細緻解釋清楚。

重“防火”而不只是“滅火”,築牢輿情穩定的“防火牆”。信訪工作是衡量地區和諧穩定的“晴雨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減壓閥”。要常懷憂患意識,通過不定期的矛盾糾紛排查,真正把群眾遇到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要學會借力,善用網絡,健全信息預警制度,早做預案、減少疏漏,經常上網看看、聊聊天、與群眾交心,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誠心接受群眾監督,及時吸納建設性意見,廓清模糊觀點,糾正錯誤論斷。

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當好“人民的勤務員”。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群眾工作的。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思辨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欠政策賬”,按政策處理到位;“不欠法律賬”,讓群眾明白法律規定、維護法律的嚴肅性;“不欠感情賬”,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將心比心,架起幹群間的“連心橋”,做群眾貼心人,為老百姓辦事。

毛澤東同志說“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革命人民群眾。”70年前,我們黨直接依靠廣大革命群眾,克服一切困難,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後,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心”出發,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匯聚起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作者:石勝囡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委組織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