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龐涓為大將領兵討伐趙國,“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立即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史記·田敬仲世家》記錄了齊國大夫段幹朋的“救趙之策”,即救趙並不一定率軍直赴趙國,那樣會令“趙不伐而魏全”,齊軍可以向南進攻魏國的襄陵吸引魏軍前來救援;到那時,邯鄲即使被攻下,齊軍即可以在魏軍回師救援的途中伺機打擊魏軍。

齊威王當機立斷,於公元前353年任命田忌負責伐魏救趙事宜,由孫臏為軍師協助謀劃。

令人不解的是,田忌應該已經瞭解了段幹朋的“救趙之策”,為何在得到任命之後,還要立即整軍備武,準備率軍直奔邯鄲。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田忌欲引兵之趙”。是否可以理解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有借田忌對“救趙之策”的“一無所知”抬高孫臏之嫌。

田忌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孫臏,孫臏得知田忌的想法之後,立即獻上與段幹朋相似的“伐魏救趙”之策。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圍魏救趙路線圖

田忌按照孫臏所說,一一實施,結果“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這便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當我們談到“圍魏救趙”均能想到它的策劃者孫臏,但在《史記》不同的篇章中“圍魏救趙”卻出自兩個不同的人,而且是同一時期在齊國針對同一件事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或許可以歸結為“名人效應”,甚至有為名人羅列素材的可能。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孫臏與田忌商討救趙之策

齊國採用“圍魏救趙”重挫魏軍的時候已經是戰國時期,但當我們翻閱史書不難發現,相似的操作手法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多次記錄在冊,所以無論是孫臏,還是段幹朋均非“圍魏救趙”的首創者,僅能稱其為“因事引策”,即借用前人創造的智慧為己所用。

以下即是見諸於史冊,且與“圍魏救趙”異曲同工之妙的“伐宋以救鄭”、“攻曹、衛以救宋”。

一、“伐宋以救鄭”導致宋襄公霸夢破裂又身死

1、宋襄公八年,齊桓公去世,宋襄公親眼目睹了齊桓公稱霸期間是何其威風。於是宋襄公欲效仿齊桓公稱霸諸侯。宋襄公十二年春,宋襄公首次召集“鹿上之盟”,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齊國國君和楚成王的強烈不滿,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成王對宋襄公的所作所為憤怒不已,“召我,我將好往襲辱之”。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宋襄公召集會盟

之後,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未經齊國、楚國同意,即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宋襄公不聽。在去盂地會盟前,公子目夷又勸宋襄公要他帶上軍隊,以防楚國人不講信用。

到了約定的日子,“宋公、楚子、陳侯、蔡侯、許男、曹伯、鄭伯”均如約出席。但是,宋襄公哪裡知道,楚國已經預先埋伏了軍隊。當宋襄公、楚成王為了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執的時候,楚成王當即下令抓了宋襄公,並將其帶回楚國關押,以備將來攻打宋國之時派上用場。同年冬天,諸侯在亳地會盟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宋襄公想借助他國力量稱霸的企圖破滅。

2、宋襄公一心想當盟主,卻被楚國給弄成泡影,還被楚成王擒獲。宋襄公遭受如此侮辱,對楚國恨之入骨,但苦於無力伐楚,只能忍氣吞聲。

此時,春秋之初首開霸權的鄭國已經淪為牆頭草,並迅速倒向楚國,“鄭文公南朝楚”。宋襄公正在氣頭上,得知鄭文公所作所為,決意拿鄭國出出氣。

宋襄公十三年,宋襄公以傾國之兵討伐鄭國。鄭文公聞訊,立即派人到楚國告急。楚成王決定向鄭國伸出援助之手。一時間,楚國朝廷對如何解救鄭國爭論的不可開交。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宋襄公伐鄭

大夫成得臣獻上“救鄭不如伐宋”的計策,即宋襄公不自量力,出兵伐鄭,國內必定空虛,楚國可以乘虛而攻之,必定取勝。當宋襄公得知楚國襲擊宋國時,必定回兵自救,到那時楚國可以沿途埋伏,以逸待勞,既可以打擊宋國,又能解鄭國之困。

楚成王當即採納成得臣的建議,並任命其為領兵大將興兵伐宋。

也許是孫臏太過出名,以至於“圍魏救趙”廣為傳播。而今楚國大夫成得臣的“伐宋以救鄭”不就是較早版的“圍魏救趙”麼?

楚國大夫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戰爭的發展果然如成得臣設想的那樣,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宋、楚雙方在泓水相遇,結果宋軍慘敗,宋襄公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宋襄公戰敗

“泓水之戰”之後,宋襄公因傷去世。宋襄公稱霸不成反而身死。

二、連續兩次“攻曹、衛以救宋”,晉文公霸業初展頭角

1、晉文公四年,晉國在晉文公的帶領下百業復甦,晉國的外部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此時,楚成王率領其他諸侯國包圍了宋國,宋國立即派出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

晉文公聞訊後,立即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晉國大夫先軫先以“報施定霸,於今在矣”建議出兵解救宋國,同時藉此機會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一下晉國的實力。

晉國朝會上,大臣們各抒己見,重點對如何解救宋國爭論不休。最終,大夫狐偃獻上“伐曹、衛以救宋”的策略,即“楚新得曹而初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

古人的政治智慧令人佩服,他們懂得借力打力,做事力求事半功倍。戰國軍事家孫臏美名千古流傳,令“圍魏救趙”家喻戶曉,反而忽略了孫臏之前即存在的,與“圍魏救趙”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攻曹、衛以救宋”。

為了攻曹衛以救宋,晉國還特別組織了三軍,趙衰推薦郤穀統帥中軍,並以郤臻為輔佐;由狐偃統帥上軍,以狐毛為協助,並任命趙衰為卿;由欒枝統帥下軍,以先軫為協助;荀林父駕車,魏犨做護衛。晉國上、中、下三軍準備完畢,即出征討伐曹國、衛國。

在此特別交待一下,晉文公出兵曹國、衛國救宋國,有“一石二鳥”之意,既能夠報恩宋國,又能打擊曹國、衛國,教訓一下在流亡曹國、衛國時兩國國君對其無禮之舉。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晉文公伐曹、衛救宋

2、到了晉文公五年,楚國又包圍宋國,宋國再次向晉國發出了告急請求。

此時,晉文公特別糾結,若救宋國,一定會與楚國為敵。當年晉公子重耳流亡楚國時,楚國曾經大施恩惠。可是,宋國也曾經有恩於晉公子重耳,也不能見死不救。

正當晉文公為左右為難的時候,大夫先軫分析了當前形勢,又將晉文公四年“攻曹、衛救宋”計策獻給了晉文公,既避免了與楚國正面為敵,也可以解救宋國,還能再次教訓曹國、衛國,可以說是三全其美。《史記·晉世家》記載了先軫操作思路“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即晉國出兵曹國、衛國,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國,壯大宋國,以此刺激楚國。如此一來,楚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安全必須放棄攻打宋國。

晉文公當即採納了先軫的意見,最後事情的發展正如先軫希望的那樣,楚成王率軍離開了宋國,宋國危機再次解除。

春秋時期已經多次使用的計策,卻因孫臏“圍魏救趙”廣為流傳

晉文公再次救宋

晉國上下充分國際局勢,連續兩次用了同樣的方法化解了兩次危機,展現了大國高超的戰略能力,為即將到來的晉國霸業奠定了基礎。

本文由“歷史倪說”在參考以下資料的基礎上,個人見解:

1、《史記.晉世家》

2、《史記.田敬仲世家》

3、《史記.楚世家》

5、《史記.宋微子世家世家》

6、《綱鑑易知錄》

7、《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