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王猛為何選擇輔助苻堅,而不支持漢人正統的東晉王朝?

亙古懷念說史


王猛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是苻堅統一北方的重要謀士。

王猛臨終前告誡苻堅內部各族勢力是巨大隱患,勸諫苻堅不要進攻東晉,東晉依然被視為中華正統,這其實也是苻堅的內心想法。

既然王猛視東晉為正統,大家會奇怪為什麼王猛沒有在東晉為官呢。這其中有東晉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當然也有苻堅的因素。

出身貧寒的謀士

王猛出身非常貧寒,販畚箕為生,其實和劉備境況差不多,只不過劉備站劉姓的先機,會包裝自己,成功把自己包裝成了了“劉皇叔”。可是王猛就沒有這樣的機遇了,在東晉門閥大家王、謝、桓、庾把控朝廷大權,寒門士子也很難有所作為。只能隱居山中讀兵書,以待時變。

心中正統卻投靠無門

永和十年,東晉大將桓溫進兵關中,王猛前往拜見,談天下形勢,王猛這是要良禽擇木而棲,但是當時桓溫把持東晉朝政,也沒有收復失地的雄心,只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藉機篡位。王猛拒絕了桓溫的邀請繼續隱居。

遇明主王猛出山

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這為氐族貴胄並不像其他胡人殘忍好殺。而且還仰慕先進的漢族文化,拜漢人學者為師。苻堅與王猛可謂一見如故,就像劉備遇見諸葛亮一樣,王猛為苻堅出謀劃策,誅滅苻生奪得王位,在王猛的輔佐下,苻堅興邦強國,蕩平西陲,滅前燕,一舉統一北方。甚至出現西域諸國來朝的景象。

王猛臨終都告誡苻堅東晉被漢人視為正統,不能輕易攻打,興邦強國,以待時變。東晉門閥擋道,統一北方王猛也一定程度了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但是王猛不能輔佐東晉北伐一統天下估計也是王猛心中的遺憾吧!


歷史觀察哨


王猛有多“猛”,我們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榮譽。唐朝有個古代六十四將祭廟,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將饗廟,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將傳》,王猛單獨立傳。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實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國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堅把王猛比作兩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諸葛亮。苻堅說,有了你,我“優遊以卒歲”,當個木頭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學家柏楊,覺得苻堅對王猛的評價還不夠,他說諸葛亮的軍事成就,都不配給王猛拎草鞋。

總之王猛夠“猛”,其才獨行史冊,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較遺憾的是,他所效勞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氐族政權——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東晉。

那麼,作為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為何不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當“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鄉已經不是漢人統治區


王猛的家鄉在北海郡劇縣,即今天的山東壽光,地地道道的漢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時西晉早已滅亡,東晉政權在與北方胡人政權的戰鬥中節節敗退,不光收復不了北方,連中原大半土地都喪失了。

按“國籍”說,王猛是“後趙”人,在他出生前兩年,他的家鄉被羯族政權後趙佔領。王猛出身寒門,一家人在戰火中顛沛流離,流浪到河北魏郡謀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沒有踏進東晉地盤,這種天然的割裂,讓他很難有機會效力於漢政權。類似的情況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比如元朝的張弘範,很多人說他是漢奸,可事實上他父親就已經是金國人,他本人出生於元朝,如此切責張弘範,多少有點不公平。

出生地讓王猛失去了,為本民族政權服務的先天條件,實在是一個遺憾。


出身:王猛融不進東晉門閥士族集團

事實上,王猛還是有機會效力於東晉的。在他29歲那年,桓溫北伐攻克關中。長期遠離漢政權的關中百姓,夾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興,他急匆匆來到桓溫大營求見。會面的場景很特別,王猛一邊侃侃而談,一邊不停抓蝨子撓癢癢,把桓溫看得目瞪口呆。

桓溫被王猛的才學所折服,他說,縱觀南朝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桓溫當場拍板,“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然而,王猛卻猶豫了,思慮再三,他決定放棄了這個機會。

王猛為何放棄難得的機遇?說起來也不復雜,因為出身問題。

王猛出身寒門士族,沒有家族根基,而東晉正是門閥士族集團的天下。像王猛這種身份的人,在東晉只能依附於桓氏、王氏、謝氏、司馬氏這樣的門閥集團,依靠這些集團的賞拔,當個中高級官員,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那是天方夜譚。

人是沒辦法戰勝環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環境:選擇東晉王猛只能做桓溫的爪牙

王猛拜見桓溫,可以說是興沖沖去,孤單單回,這個孤單是指他的心靈。通過和桓溫的會談,王猛敏銳地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桓溫在南朝的地位難以撼動;二是桓溫心懷異志。

桓溫問王猛,為什麼關中的豪傑,只有你一個人來見我?王猛不客氣地說:您已經攻克關中,長安就在眼前,卻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蘆裡裝的是什麼藥。桓溫回報以長時間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麼要害?桓溫就是故意放緩軍事行動,目的就是養寇自重,與朝廷分庭抗禮!這個複雜的局面,讓王猛遲疑了,他決定諮詢自己的老師,再作定奪。

王猛一生很傳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過世外高人點化,後來又隱居華山,他的這位老師,應該就是一位隱居的世外高人。老師的話,堅定了王猛放棄效力於東晉的機會:


“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

如果你願意給桓溫當馬仔,你就去,否則何必捨近求遠?

機遇:王猛遇上了賞識他的明君苻堅

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門來,請王猛出山——東海王苻堅。

苻堅是前秦開國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能徒手與猛獸格鬥,戰場上把晉軍士兵嚇破膽,估計項羽見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間兇殘好殺,荼毒百姓,把父親留下的輔政大臣殺得光光,鑿穿勸諫他的親舅舅的顱頂,活活嚇死生母。

出於忌憚,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親叔叔苻堅和苻法。苻堅當然不能束手待斃,他其實早就在暗中籌劃,幹掉苻生搶班奪權的計劃。也就是在此時,王猛經人推薦,走進了苻堅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參與了苻堅弒殺苻生奪權的計劃。苻堅對王猛一見傾心,任命他為中書侍郎,職掌國家機要。此後王猛的職務不斷升遷,從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僅用了五年時間。

王猛積極推進中央集權制,強力打壓氐族權貴勢力,因此他遭遇了權貴勢力的圍追堵截。苻堅為了支持王猛,不惜對親舊勢力大開殺戒,甚至當眾鞭打羞辱。正是苻堅這個強大的後盾,給王猛施展個人才華,創造了條件,也締造了十六國時期,唯一的治世。

一個人想有所成就,有一個懂自己的領導很重要;懂自己且從無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領導,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開海為自己保駕護航的領導,翻翻史書,恐怕也僅有秦孝公、漢昭帝、苻堅等極少數幾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選擇拋棄苻堅,轉投東晉嗎?

現實:漢文化遠比漢政權更重要

說到這裡,估計會有少數噴子,會指責我為王猛描紅。其實不是我為王猛描紅,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紅的!

王猛與苻堅的惺惺相惜,有一個前提條件——他們都是在奉行漢文化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社會改革和國家統一。

苻堅雖是氐人,他自幼酷愛漢文化,常年的文化薰陶,讓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漢人的內核,這就是他能與王猛形成共鳴的基本條件。

苻堅當政期間,親自耕種,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又嚴厲打壓權貴集團,撫卹老弱,致力於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關中地區,被史書譽為“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對王猛來說,漢家文化中個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國平天下”嘛,苻堅所踐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權上層舊貴族,雖然充斥著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還是漢人為主嗎?苻堅積極推進政治制度的漢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漢之間的差異,這些舉措至少起到了撫慰王猛的“紅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終沒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臨終前告誡苻堅: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這段話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傾向,他希望苻堅不要與東晉正朔為敵,要以剪除周邊羌虜為己任。剪除羌虜之後呢?王猛沒說,我替他說:歸政於正朔!

與身為“羌虜”的苻堅,毫不忌諱地說出這種話,可見在王猛的內心世界裡,其實一直沒有脫離“漢家天下”,這幾個沉重的字眼。


尋根拜祖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莫過於東晉十六國,這一階段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狼煙四起,以東晉門閥世族為代表的漢族勢力偏安江南,搖搖欲墜。常說亂時出英雄,就在這一時期湧現出前秦氐族人符堅和漢族人王猛。他倆族別不同,地域不同。應該說不是一棵梧桐樹上的兩隻鳳凰,後來卻同吃一灶飯,共謀一家事。張預評說"猛諫苻堅不以晉為圖也"。王猛是漢人,應當輔佐東晉司馬睿才對,怎麼和氐人苻堅成了"秦晉之好“呢?答案只能從王猛自身去找了。

王猛畫象

寒門出虎子,貧賤志不移。

王猛(325年一375年)字經略,今山東濰坊壽光人,十六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王猛出生於貧民家庭,家裡貧窮,生活拮据。為了餬口,小小年紀就揹負生活重擔。他家是編畚箕的,常挑上畚箕去洛陽集市賣貨,自小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對人間不平之事有了更多的瞭解。傳說一天賣貨的時候,碰到一位鶴髮老者,談吐不凡。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連忙說:"王公,您怎麼好拜我呀?"那年月兵荒馬亂的時代,高人都成了隱土。這老翁把王猛看成是濟世之才的隱土。王猛在那亂世之中,一邊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廣泛汲取各種知識,一邊靜觀局勢變幻,謀定而後動,等待明主的出現。

苻堅畫像

捫蝨傾談驚四座,謝絕桓溫下江南

王猛為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有大志。對時局有獨到的看法,他也許想南下助司馬氏一臂之力,可那幫東晉門閥豪族認識他嗎?尤其在門第觀念盛行的晉朝,不可能容得下販賣畚箕的年輕後生,何況他身無寸功。倒是有一個叫徐統的後趙侍中郎官,邀他做功曹(軍中幕僚)而被他婉拒。

東晉永和十年,荊州鎮將桓溫北伐,駐軍灞上(今西安市東),王猛聽到後身穿麻布短衣去見桓溫。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下,一邊捫蝨,一邊縱談天下,旁若無人。桓溫見奇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慰勞,這是為何?"王猛直言不諱答道:"您不遠千里深入北境,長安城近在咫尺,您不去拿下,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王猛點破了桓溫擁兵自重不肯出兵的心事,訕訕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比得上您的才幹。”後桓溫撤兵,請王猛一起南下而被謝絕。王猛知道在土族盤踞的東晉朝庭裡,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難施展抱負,若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這是他不願看到的結果,從內心深處他還是有維護東晉正統地位的思想。

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侍

苻堅(338年一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十六國前秦第三位國君。自幼聰慧,多才博學,有經略大志,愛交天下豪傑,他即位時,前秦社會一派混亂,各民族間仇殺不斷。苻堅一面整頓吏治,平息內亂。一面廣招賢才,提拔重用了包括王猛在內的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苻堅和北魏孝文帝一樣特別喜歡漢族文化,注意延攬漢族下層有志之人。當時手下人勸苻堅廢主自立,他也拿不定注意,便去問時任尚書的呂婆樓。呂說"

我已是屠刀下的人,不足以辦成大事。我的私宅裡有一位叫王猛的人,他的謀略世間少見,殿下應該請他出來,並向他請教。"在呂婆樓的推薦下,二人一見如故,談今論古,脾氣十分相投。苻堅自認為如同劉備遇到諸葛亮,誇讚王猛說:"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把王猛當夷吾,子產(古時賢臣)看待,"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王猛為報知遇之恩晝夜工作,從不懈怠。憂思國事,勤奮努力。使苻堅感覺到好象是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高興的沒有憂愁了。經過王猛的精心輔佐,苻堅很快站穩了腳根,逐步統一了北方,建立起強大的前秦政權。

呂婆樓畫像

後記

王猛是中國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生於亂世而救世於亂世。他是漢族,卻拋開種族偏見,擇明主而投,救民於水火,為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他有忠君愛國思想而又不泥古於此。臨終囑託苻堅勿南下用兵,而苻堅未予採納,淝水兵敗,既證實了王猛的遠見卓識,也將他經營幾十年的前秦基業葬腹於海底,這就是歷史!

淝水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