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才能讓東晉襄陽人習鑿齒自圓其說?

ny飛舟


《史記·秦本記》記載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陽郡,在漢水北。公元前227年秦朝來證明公元后208年的南陽郡嗎?這就是所謂南陽郡在漢水北?知道秦朝南陽郡只有13縣而到漢朝是37縣,向南擴大1倍還多。到漢朝漢水兩岸多處己歸南陽郡!\r

在這裡與南陽人談歷史己經沒有用,先直接說結論:隆中從魏晉、南北朝、隋朝以來歷史從未間斷過,符合歷史長期一貫原則,而臥龍崗在關鍵魏晉、南北朝、隋朝是空白。說明臥龍崗靠在隋朝由宛縣改名成南陽縣的虛名才引來文人墨客。無論中國文化詞意之源“辭源"還是“辭海“都只把躬耕地與隆中關連一起,無論古今史學家還是史學界都是隆中。無論教科書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將諸葛亮與隆中連在一起!諸葛亮只有一個,不能劈開兩半。所謂臥龍崗是天外飛來、半道出家假貨色。

要看史料暫列一部分魏晉丶南北朝、隋朝期間臥龍崗找不出的史料:最早記載諸葛亮是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蜀書》明確指出"亮隨叔父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與誠,厚相結納。”。這連貫緊密述說只能理解在襄陽附近, 呼應表明襄陽隆中!這是最早記載諸葛亮是西晉史學家:陳壽。 提到《三國志》不得不說裴松之註解,《三國志》出臺近百年影響很大,很多不清楚地方、於是南北朝時的裴松之註解諸葛亮時引用鄧縣隆中(沒有臥龍崗)。當然後來《三國演義》更直說襄陽城西二十里。 殷芸小說(諸葛亮死後的300多年)。"卷六 吳蜀人 119(頁) 武候躬耕於南陽,南陽是襄陽墟名,非南陽郡也。 120(頁) 襄陽郡有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地極高,雲是避水臺。宅西有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為《染甫吟》,因名此山為樂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南朝梁514~516年,諸葛亮後300年左右,殷芸箸《小說》說:”襄陽郡有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水臺。宅西有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為《梁甫吟》,因此山為樂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南朝宋(約諸葛亮後200年的《荊州圖副記》說:"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諸葛孔明出師表)。 諸葛亮後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劉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荊州記》中說"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荊州記》曰: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諸葛亮後二百多年的晉。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記》提出"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井深五丈,廣五尺,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孔明避暑臺。宅西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 諸葛亮死後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酈道元的巜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亊,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 說得夠明白了。 至於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連續有記臷。這些都是幾幹年一字不差傳承下來白紙黑字!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明確襄陽是諸葛亮學習、生活地方,同時指出現在南陽市只是記念地方。 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r


jzljzl1


南陽說靠著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碰瓷了幾百年,也賺足了眼球,打臉的是,各種史書記載都指向今襄陽隆中,更打臉的是,今河南省及南陽市出版諸多書也都明確今襄陽隆中為躬耕地,更有今國家的有關部門及各種媒介,均肯定襄陽隆中為躬耕地。可笑的是,今南陽市有那麼幾個半瓶子晃盪的偽文人,想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代領一群不明真相的群眾,公然反對國家的權威結論,註定要失敗的。



閑雲


  • 先看看《晉書》怎麼記載習鑿齒的:

  •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也。宗族富盛,世為鄉豪。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荊州刺史桓溫闢為從事,江夏相袁喬深器之,數稱其才於溫,轉西曹主簿,親遇隆密。
  • 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鑿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
  • 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起漢光武,終於晉愍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引世祖諱炎興而為禪受,明天心不可以勢力強也。凡五十四卷。後以腳疾,遂廢於里巷。  
  • 及襄陽陷於苻堅,堅素聞其名,與道安俱輿而致焉。既見,與語,大悅之,賜遺甚厚。又以其蹇疾,與諸鎮書:"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歸襄陽。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徵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

以上記載充分說明習鑿齒才華出眾,得到當權者賞識,特別是“彌天釋道安”“四海習鑿齒”傳為佳話,說明習鑿齒不是自負,而是眾人認可的。

  • 習鑿齒先後著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傳》、《逸人高士傳》、《習鑿齒集》等。其中《漢晉春秋》是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傳》現在在國家圖書館也有收藏。央視紀錄片介紹習鑿齒為“晉代著名史學家”。

  • 《讀史方輿紀要》 卷七十九 湖廣五記載:習鑿齒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

  • 《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提問者將這兩者相提並論,說其自相矛盾。真的矛盾嗎?難道真的漢水以南沒有南陽郡土地?“山川形便”“犬牙相入”是古代行政區劃的原則,以山川為界,只是大的輪廓,實際上越過山川互有管轄是普遍的事實。

  • 《水經注》記載隆中西有漢代南陽郡山都縣,再往西還有其它地盤。這說明南陽郡在漢水南有管轄的土地。
  •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二十一記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 《水經注》卷二十八記載:沔水又東徑萬山北,山上有《鄒恢碑》,魯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凱碑》,元凱好尚後名,作兩碑,並述己功,一碑沉之峴山水中,一碑下之於此潭,曰百年之後,何知不深谷為陵也。山下水曲之隈,雲漢女昔遊處也。故張衡《南部賦》曰: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以上充分說明南陽郡的管轄範圍到達漢水南岸。

再談談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

  •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時引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對習鑿齒記載的充分認可。

  • 《晉書 習鑿齒傳》中也記載了(桓)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習)鑿齒相親善。鑿齒即罷郡歸,與秘書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北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  從另一個側面證明習鑿齒關於亮家的描述非虛。 

  • 《資治通鑑》卷六十五記載: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

等等史書都記載諸葛亮出山前住隆中,這裡就不一一列舉。這些都充分證明諸葛亮躬耕在隆中。國務院“隆中諸葛亮故居”更是國家級的認可。

某地追求名人,也可以理解,但要實事求是,以史書為依據,歪解意淫要不得地!!


明眼觀世界


習鑿齒(328?~413?)魏晉襄陽人。作品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老記》等詩書,《裴松之注》《晉書列傳》等,也有部分採用。由於其作品含有一定的個人創作部分,對典型人物的描寫,善於設置場景,將言行置於設定的場景中,加以美化,這些特點對後世的傳奇小說的興起,起到了積極重要的影響。

由於作品含有一定的個人創作部分,其史料價值也受到質疑,史傳特徵並不突出,具備比較明顯的小說品格。

裴松之在《三國志.蜀書.董允傳》注說“習氏之言為不審也”;在《三國志.魏書.二十八》說“如此言之類,皆前史所不載,而猶出習氏,且製法言體不似於昔,疑悉鑿齒所自造也”

唐.劉知己《史通.外篇.卷十八》說“……習鑿齒之徒,皆採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

習鑿齒的作品,藝術價值很高,史料價值不明顯,作品有時前後自相矛盾。現在南陽、襄陽諸葛亮躬耕地爭執中,襄陽方多采用習鑿齒的著作作為證據,有些依其隻言片語,參與學術討論,有時候會難以自圓其說的。


淯陽侯


關於這個問題的邏輯是,習鑿齒是襄陽人故爾偏向認為諸葛亮隱居於襄陽,其實這樣想的人實在愚不可及,習鑿齒已經寫的很明白了,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也就是說不論這個隆中離襄陽城有多麼近,在當時就是南陽的,也就不存在習鑿齒偏向襄陽的道理。


永恆5890494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亮家不在古隆中,

襄陽說造假亮宅。





隱居黃山


南陽網友 @ny飛舟 胡提一問,答題者得查閱數十種史籍,耗費幾個小時。為保證公平,我也提出三點疑問:①你整的截圖源自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呢,還是“南陽躬耕地”造假者自說自話的民科材料呢?②你能保證圖中引文出自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嗎?③你能讓你一千六百年前的祖宗自圓其說嗎?

大家品味一下,這個提問的南陽網友是不是腦子有點兒那個呢?不論精神正常不正常的歷史問題,只要涉及襄陽,本人保證有問必答。補充一點:襄陽先賢習鑿齒曾在建康為官,也算江蘇人;晚年隱於江西白梅,也算江西人。據鄧州官方資料,宋時其一後裔從軍北上流落鄧州,後散枝於陝西。故陝西有“鑿齒村”,習鑿齒實中華習氏的先祖之一。請南陽網友日後注意,對同胞的先人還是應積些口德。

題主供圖的兩條引文,《漢晉春秋》條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而《襄陽記》條實出自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感興趣的朋友可查閱《方輿紀要•卷七十九•湖廣五》“襄陽府”總論。其原文如下:

春秋以來為楚地。秦為南郡、南陽地。習鑿齒曰: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後漢末,為荊州治。劉表為荊州刺史,徙州治襄陽縣。曹操得荊州,始置襄陽郡,治宜城縣。以地在襄水之陽,故名,以為重鎮。晉初,亦為荊州治,治襄陽。

古籍引書多有訛誤,且無句讀,必須與原文加以比對,方可運用。故題主供圖中文字極無治學態度,出自《襄陽記》(全稱《襄陽耆舊記》或《襄陽耆舊傳》)是哪位大神的驚天發明呢?

依據圖中文字引文不慎、邏輯混亂、標點錯誤頻見,筆者可以斷言:非專業人士所作,傳播錯誤知識,無任何學術價值。

以黃惠賢先生校理的《襄陽耆舊記》核之,“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並非出自習鑿齒筆下

黃先生《整理說明》指出:明萬曆本源自南宋紹熙郡齋本,實三卷殘本,山川、城邑兩卷早已亡佚,“漢水”條實後人補入。顧祖與明末清初人,其所引出自習鑿齒嗎?且宋朝王象之《與地勝記》早已指出唐《元和郡縣圖志》的有關文字出自《楚地記》,顯與習鑿齒無涉,還不明白嗎?

“南陽躬耕地”專家造出了“秦漢南陽郡、南郡以漢水為界論”,更是讓習鑿齒“自相矛盾”。《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載明武當、筑陽、山都、鄧縣屬南陽郡,《元和郡縣圖志》載明亮宅鄧縣隆中在漢水之南,曲為己說無疑掩耳盜鈴

晉志、隋志等不乏南陽郡在漢水以北之語,實總論中概括描述南陽郡大部區域的語句,具體地域當以各志郡縣分論為準。把典籍讀成這個樣子,確屬不宜讀書之輩。

這是《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南陽郡圖:

三國時南陽郡與襄陽郡交界地的細部:


有人拿出《中國歷史地圖集》向國內文史部門的徵求意見稿,招搖撞騙,還扯白是臺灣出的。那套圖編制者早已收回,現在還有人拿出來,加上“隆山”“阿頭山”等以混淆視聽,實屬缺乏職業道德,也符合某地一貫的造假傳統:

原圖地名皆從右往左,唯獨臆造的“隆山”“阿頭山”地名從左往右,還是簡體,大家覺得“南陽躬耕地專家們”造假手藝怎麼樣?

隋大業年間南陽郡更名為鄧州,宛縣始更名為南陽縣(王莽稱過幾年宛縣為南陽,沒多大意義)。故今河南南陽市也得名於秦漢以來的南陽郡之名,與“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無二,其論證“南陽躬耕地”至今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史料,因為一切史料都支持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的記載,從《後漢書》《三國志》到《資治通鑑》《大清一統志》

南有習鑿齒,北有酈道元,在韃子於南陽縣勅修武侯廟之前,早已確定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地標,故這一問題屬於歷史定論。尤其北魏酈道元,曾任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駐今泌陽),貨真價實的當時南陽父母官,其《水經注•沔水》系統梳理了已有史料,可謂鐵板釘釘,多說無益:

結論:歷史研究者從史料出發,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偏差;“南陽”意淫者因廟胡扯,與史料對著幹。拿不出乾貨,只能編造、歪曲、詆譭。抹黑習鑿齒有什麼用呢?去罵酈道元為啥不把亮宅寫在淯水中,才更帶勁


嘉會天下


您質疑這個,質疑那個,首先請掂掂您自身份量。一無深入研究,二無翔實證據,三無可信佐證,說直白點,是人不是人都能提出質疑嗎?

無知無學之輩,學人家做網紅,還是多讀幾年書再說吧!


霧裡氰風


先搞清楚這個南陽是原來的南陽嗎?

河南的省會是鄭州,鄭州就是河南嗎?

按你的意思理解,請問你們是鄭州人嗎?


用戶8156022935671


《襄陽耆舊記》雲:”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即:鄧縣隆中說)”。

以上兩部著述觀點在現實中明顯相悖:按照《襄陽記》的觀點,南陽郡(轄鄧縣)在漢水以北,這與歷代典籍文獻記述高度一致,可視為信史;按照《漢晉春秋》的觀點,位於“南陽之鄧縣”的“亮家”隆中出現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襄陽人堅稱現在位於漢水南岸、襄陽城西約13.5KM處的古隆中就是習鑿齒定位的”亮家”隆中)。前後兩種說法顯然自相矛盾。

《襄陽耆舊記》和《漢晉春秋》的作者為同一個人——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其前後兩部書的記述中,”自漢以北為南陽郡”已被歷代文獻印證是信史;”鄧縣隆中說”則在現實地理條件下與正史記載不符,虛構跡象明顯。

疑似虛構的”鄧縣隆中說”,卻是現實中襄陽說者據以證明諸葛亮躬耕襄陽古隆中的源證據。如何讓襄陽說者和習鑿齒自圓其說,證明習鑿齒”鄧縣隆中說”言之不虛?筆者試著琢磨了一番,大體有以下兩種思路:

一、某市繼續”發掘”證據,證明歷史上漢水曾改道,改道前漢水從襄陽城與古隆中之間穿過,當時古隆中確實在漢水以北,屬於”南陽之鄧縣”沒有毛病。此一思路優點:投資少見效快,簡便易行(開專家會論出”結論意見”對某市來說是輕車熟路);缺點:費專家、正當性不足,容易弄巧成拙(06年湖北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漢江》第一集中,專家比較了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中“九州導山導水示意圖”及北宋沈括《禹跡圖》,發現漢江在這兩幅古地圖上的形狀和今天繪製的地圖幾乎完全一致,這說明漢水從戰國至今沒有改道)。

二、某地大方承認現狀古隆中是紀念性文物,與習鑿齒定位的”鄧縣隆中”無關,在對岸(古鄧縣範圍內)擇地重修”亮家”鄧縣隆中(連帶把古隆中牌坊遷過去),以符合正史”自漢以北為南陽郡”的記載,再安排專家“結論”一下,即大功告成(南陽方七十年代小冊子《諸葛亮小傳》記述隆中在”襄陽西北二十里”,大體位置已在漢江北岸,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做為襄陽修建新隆中的依據剛剛好——拿走不謝,呵呵)。此辦法優點是正當性稍高,缺點是費錢、掉面子。

題主用心良善,答主就腿搓繩……胡思亂想搏君一樂,笑笑就好可別當真。如果較真您就成了笑話~~

【附圖】

①臺灣保存的兩漢南郡、南陽郡範圍圖:兩郡以漢水為界。

②立於清光緒年間(1893年)的古隆中牌坊。

③網友製作的歷代文獻所記載的”隆中(亮宅)”位置圖。

④塗鴉版東漢南郡、南陽郡範圍圖:古隆中被劃歸南陽鄧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