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會有“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

斷鷹攀崖


南陽與襄陽的躬耕地之爭,實際上爭的是諸葛亮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類似這樣的爭奪戰還有很多,比如湖北隨州、陝西寶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縣和會同縣爭炎帝故里,安徽渦陽與河南鹿邑爭老子故里,浙江省諸暨與蕭山爭西施故里,等等。分析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躬耕地之爭,關鍵是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南陽、襄陽同屬於南襄盆地(也稱南陽盆地),都在漢江流域,並且口音相近。現在駕車上高速公路,也只需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因為兩地緊緊相鄰,在歷史上經濟文化交流是非常頻繁和深入的。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躬耕地的襄陽說和南陽說才會出現,這其實是南陽、襄陽兩地文化交融的一種體現。

再舉一個例子,東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後來從南陽郡宛城起兵。劉秀生於棗陽,起兵於南陽,是有歷史考證的。但還有一說,認為劉秀也是南陽人,這也說明南陽、襄陽在歷史上文化相融度很高。

第二,躬耕地之爭,目的是一種經濟利益之爭。

南陽、襄陽爭奪諸葛亮躬耕地,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近一個時期尤為激烈。如果說,以前的爭奪爭的是所謂的正統,那麼現在的爭奪,更多的是利益驅使。特別是當前,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而每一個歷史文化名人的身後,都是一個可供利用和開發的巨大寶藏,能夠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提升文化軟實力,進而促進旅遊業發展和招商引資。

比如,無論是南陽還是襄陽,都利用諸葛亮躬耕地這個資源大做文章,都在舉辦不同形式的諸葛亮文化節。其目的就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通過舉辦文化節會,宣傳推介城市,吸引更多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然而,歷史人文資源的特點是唯一性,比如武當山、孔廟,其蘊含的文化資源獨此一家,從而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這也是南陽、襄陽熱火朝天爭奪躬耕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躬耕地之爭,根本還是要增強文化使命。

襄陽的古隆中和南陽的臥龍崗,同樣打著諸葛亮躬耕地的牌子,但實事求是地說,兩地都有各自的缺陷。

先說古隆中,環境的確很美,風景清幽,設施完備,管理規範,正在創建5A級景區,但是對歷史文化的挖掘還不夠到位,商業味比較足。

再說臥龍崗,文化價值體現得比較好,保存漢代以來的碑刻、匾額楹聯六百多幅,文化味兒比較濃,但是管理還很粗糙。雖然是4A級景區,但配套設施落後,沒有遊客服務中心,沒有規範的停車場,景區大門外面甚至還有叫賣的流動攤販,影響了景區形象。

客觀地講,南陽、襄陽的躬耕地之爭,過於看重對這一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的追求,而對文化價值的保護還做得不夠,對這一文化遺產的傳承還缺乏足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總之,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促進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太過於注重躬耕地之爭,甚至為了爭而爭,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特別是有一段時間,兩地一度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搞一些砸電視、教科書事件等有失文明的行為,這與諸葛亮的品質是相違背的。

因此,建議無論是南陽還是襄陽,都不要唯“名”是圖、唯“利”是圖,更不要因為面紅耳赤、沒有營養的爭論讓人們看笑話,甚至成為世人的談資,而要增強一些歷史責任、文化擔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聯合起來一起把諸葛亮文化資源保護好、把諸葛亮文化精神傳承好,形成更大的蛋糕,真正提升諸葛亮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莫莫莫momomo


要想釐清這件事,個人認為,還需迴歸到一個基本的事實和前提條件當中去。那就是諸葛亮隨他叔父到底是去投靠居於襄陽城(荊州治所)的劉表去的?還是去投靠宛城(南陽郡治)的張繡去的??如果大家都承認諸葛亮隨他叔父是去投靠襄陽城(荊州治所)的劉表,那麼按常識,在他們到了襄陽城之後就會安屯下來。而《漢晉春秋》及大量史籍文獻又有明確記載,(諸葛)亮家在南陽郡鄧城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如此明確的歷史記載,就因今天此地已不屬今南陽管轄了,有人就以今天的人心,去拿古人的籍貫為理由,說記載不實,感覺很是可笑。如果有人不認為諸葛亮在到襄陽城之後,是居於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鄧縣隆中”,那請回答諸葛亮當時到襄陽後是居住在哪裡?

2,大家知道,當時劉備也是去投靠襄陽城(荊州治所)的劉表去的,並被安排在襄陽城以北的南陽郡新野縣駐紮(時,先主屯新野),以北拒曹操。而當時的宛城縣(南陽郡治、今天的南陽市)是在劉備駐防的新野縣以北的百里之外。

3,相信大家在知道諸葛亮是去投靠誰,和知道劉備的駐防地新野的地理位置之後,就不難得出諸葛亮在隨他叔父投靠襄陽城劉表之後的家,到底是在位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古南陽郡鄧城縣的隆中(今襄陽的隆中)”,還是居住在離襄陽城以北三百里外的“古南陽郡的治所宛城縣的西崗(即今日南陽市的臥龍崗)了”。


飛翔2159424


就是因為諸葛亮一句話引起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可這個南陽是個郡的名稱,荊州六個郡之一的南陽郡,當時的郡相當於明清的府,現在的地區市,一般管轄著幾個甚至十幾個縣。

如果諸葛亮說得再詳細點,比如說躬耕於鄧縣,或宛城、或新野,不就沒這個地點的紛爭了嗎!可能諸葛亮喜歡大吧!自比於管仲樂毅,躬耕地也是可著勁往大里說,就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荊州了!哈哈!批評智聖兩句。

如同我介紹自己,不是說自己是文安縣人,而是直接說自己是廊坊市人,河北省人一樣。聽的人肯定是一頭霧水。太不具體了!

所以說南陽人堅持躬耕地在南陽郡沒有錯誤。

但是主張躬耕地在宛城附近就不對了,宛城就是今天的南陽市,因為當時宛城應該在曹操的手中,劉備等人不可能去宛城拜訪諸葛亮。火燒新野的故事說明宛城在曹操手中。

所以我的判斷是:認為諸葛亮躬耕於宛城的說法是不對的。

躬耕於襄陽隆中的說法,我也懷疑,畢竟隆中在漢水之南,南陽鄧縣竟然管轄到漢水之南了,有點難以理解。不過總比躬耕於宛城可信度高很多。

再說了我尊敬的歷史地理權威譚其驤老師也認為躬耕於襄陽隆中,我就傾向於襄陽隆中了!



燭光一點


職 業 習 慣

(小小說)

從容漢

某日,諸葛亮請張衡、習鑿齒相會於陰間一茶館喝茶。正品茶談笑間,忽聽屋頂上面陽間襄陽人和南陽人爭吵不斷。

三人豎耳靜聽。

南陽人:東漢末年,以漢水為界,北面是南陽郡,南面是南郡。

襄陽人:不對,漢水以南襄陽西二十里地也屬南陽郡。

聽到這,張衡似有不解了:你們襄陽人爭著隸屬南陽郡啥意思?

習鑿齒似有所悟。

諸葛亮笑而不答。

襄陽人: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的論述不僅闡明瞭隆中是隸屬南陽郡之鄧縣管轄,這也是離東漢年代僅150年的最近的文獻記錄。

南陽人:東漢末期科聖張衡在《南都賦》中論述南陽是“陪京之南,居漢之陽。”不僅闡明瞭南陽在漢水以北,而漢水以南的隆中不屬南陽,更是東漢同年代僅距58年,是更近的文獻記錄。比習鑿齒說時還近了約100年啊!

聽到這,張衡更不明白了:哦!兩地人都想把隆中推向對方,還把鑿齒小弟我們倆個拿來當擋箭牌,難道那隆中是個——讓人見不得的地方?

習鑿齒似欲言又止。

諸葛亮仍笑而不語。

南陽人:智聖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可是唯一直接的證據。

襄陽人:國家教材上註釋“隆中屬南陽郡管轄。”這可是最權威的證據。

聽到這,張衡更是糊塗了:嗬!孔明老弟,把你也抬了出來了!

習鑿齒用衣袖遮住羞紅的臉。

諸葛亮忍不住手捂笑歪的嘴。

南陽人:上述兩個證據有力的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陽臥龍崗。

襄陽人:不管誰證明多有力的理由,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陽古隆中。

聽到這,張衡恍然大悟了:原來都是想佔孔明老弟的光啊!

習鑿齒終於開口:那是的。

諸葛亮捋著鬍子:想不到。

屋頂上面陽間吵的更厲害了,以致聽不清雙方說的啥。

張衡:我在陽間時,南陽在漢水以北,隆中不屬南陽管轄呀!

習鑿齒:你死後,隆中就劃到了南陽。

張衡:可你在《襄陽耆舊記》中說:“襄陽有孔明故宅……,”這不自相矛盾嗎?

習鑿齒:這…….,哎,那,那是——小弟當時是酒後胡噴,誰知後人拿去當真。

諸葛亮:怪不得人家都說你是無酒不成書啊!

習鑿齒:是的,是的,不瞞二位賢兄,小弟我記載歷史的秘訣就是以酒助興,把史當詩寫。

張衡吃驚的用手指著習鑿齒:不在別人說你寫的書中多有自相矛盾、不嚴謹之處。

諸葛亮憋不住哈哈大笑。

習鑿齒:您二位老兄都是聖人,小弟我學識淺薄——,誠望多多指教!

張衡:你是史學家啊,但聽說現在僅有酒聖人選還空著——

諸葛亮:其實,你的條件還是滿合適的。

習鑿齒:管它啥聖,入聖就行。

說著,真的對張衡、諸葛亮三拜施禮。

張衡:孔明老弟,你的躬耕地你最清楚啊!

諸葛亮:你們一個是襄陽人,一個是南陽人,我一個琅琊外地人,得罪不起啊!有人放著明白裝糊塗,就讓人家裝吧。看透不說透,都是好朋友嘛!

正說著,屋頂上面陽間的爭吵升級了,只聽拍桌子震椅子連跺腳,搞得屋頂咚咚亂響。直震的屋頂上一塊半截磚掉下,正巧砸到了習鑿齒的頭上。習鑿齒痛的拿起板凳朝頂上“”嗵!嗵!”捅了幾下,嘴裡罵道:我們都說清楚了,你們還沒明白,爭啥哩?

誰知陰陽相隔,上面根本聽不到下面說的話,響聲更大。

諸葛亮:平子老兄,你是科聖,咋能讓陽間的人聽到我們陰間人說的話?

張衡:等到量子通訊手機成功普及的時候。

諸葛亮:那得等到啥時間啊?

張衡:快了!快了!

習鑿齒:來!咱碰杯——喝——

張衡、諸葛亮會意的相視一笑,一齊端起茶杯。三人茶杯“砰”的一響,喝了一口。

習鑿齒楞了一下:咋?不是酒?

諸葛亮:鑿齒小弟,又想起酒了,我請你們喝的是茶啊。

習鑿齒不好意思的用手拍著後腦殼:哦,忘了,是茶,不是酒。小弟職業習慣,職業習慣……

諸葛亮:鑿齒小弟酒勁上來了,來,咱以茶代酒,碰杯!

三人共同端起杯,碰在一起,一飲而盡。

二零一八年六月八日


從容漢1


習鑿齒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這是指諸葛亮叔父死後他住的地方;習又說:襄陽有孔明故宅。這是說諸葛亮小的時候其叔父還在,當然住在襄陽城裡了。所以習鑿齒說的這兩個住處並不矛盾,相反習的這說法更加映證了諸葛亮與襄陽城及其周圍密切的關係。就是說諸葛亮出山之前就在襄陽城及其周邊地區活動及生活。

“臥龍”是時人對諸葛亮的稱呼,確切地說是襄陽名士龐德公給他起的“外號”,顯示了當時當地襄陽人對其的認可!那麼諸葛亮會蠢到大言不慚地對外人說“我是臥龍,我住的地方叫臥龍崗”嗎?不可能!如果諸葛先生真那樣做的話,只能說他“厚顏無恥”。哈哈哈哈哈。我看不是諸葛孔明厚顏無恥,倒是現在少數南陽人“厚顏無恥”,哈哈哈哈哈😂

少數河南南陽溜光蛋相信習鑿齒說的“自漢以北為南陽,以南為南郡”,那麼他又說了“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那麼你們相信習鑿齒的哪一句話?南陽少數人汙衊習鑿齒糊塗,說他腦子不清醒,所以少數南陽人認為習鑿齒說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是胡話!可是就是這少數南陽人又認為習說的“自漢以北為南陽,以南為南郡”又是絕對正確的。這不是用自己的茅戳自己的盾嗎?😄😄😄😄😄

東漢所謂帝都、帝鄉是誰爭來的,是南陽郡蔡陽(湖北棗陽)人劉秀。真正的帝鄉是蔡陽的白水鄉(舂陵)與宛城無關。南陽郡是沾了劉秀的光,宛城是沾了南陽郡治所的光。用現代的眼光解讀是南陽市沾了湖北棗陽人的光。不然憑他一白河邊的小城能在東漢輝煌一時,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這種不具備重要地理優勢的城市註定只是曇花一現,如今也只能屈居四線城市而己。以古南陽之名挖空心思搶奪名人,活在五聖、六聖故里的世界,編織著迷之自信。簡直可嘆可悲。


River13178628493


為什麼南陽與襄陽爭躬耕地呢?先拿南陽曆代地方誌鎮樓!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 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 《清光緒南陽縣誌》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賜廟學、祭品、碑而名益著,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 “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並稱,於以見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舉,莫敢廢況。南陽於侯其名稱自昔為著,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舊志列入流寓而附考於此。”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請頒題額祭文,因謂此亦隆中,蓋非。或又謂侯為漢襄陽人,尤誤。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漢隆中確屬鄧縣,不屬宛。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經注謂襄無西。”“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 1976年由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諸葛亮小傳》“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 上世經八十年代南陽市博物館編撰印製《武侯祠簡介》“諸葛亮便隱居在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還說:“南陽臥龍崗上的武侯祠,相傳建於唐宋年間”“(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後部的茅廬、古柏亭、…等,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 綜上可知,南陽曆代地方誌都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其實在今襄陽隆中,劉備三顧地在今襄陽隆中,臥龍崗只是模仿隆中的紀念地!所以,今天南陽方面與襄陽爭躬耕地就是篡改歷史,篡改自已祖宗記載的歷代地方誌!

其實,躬耕之爭發展到現在,就是南陽方面不斷的改造歷史的結果!
  • 第一,把宛縣改為南陽縣。諸葛亮《出師表》所謂”躬耕於南陽“指的是東漢南陽郡。但南陽人非說是指宛城。翻翻史書,《後漢書》記載南陽郡,有三十七城,其中就有宛城,根本沒說宛城叫南陽!而歷代南陽地方誌都明確記載西漢、東漢都沒有把宛城指為南陽,宛城就是宛城,南陽就是南陽郡。直到隋代才把宛城改為南陽,當時南陽郡被撤銷,這才造成混亂的開端。

  • 第二,把無名小山包改為臥龍崗。臥龍崗本是無名小山包,被後人附會為臥龍所居之處,因此改名臥龍崗。南北朝《水經注》中對淯水流域,宛城周邊的人文古蹟作了詳細記載,唯獨沒有提淯水旁邊還有個臥龍岡,岡上還有個什麼武侯祠。這證明當時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這樣的古蹟!《明一統志》和《明嘉靖南陽府志》(這兩本書都是南陽人自已編的)都記載“時人以孔明為臥龍,而號其岡“,明確指出臥龍岡是後人附會孔明臥龍之號而起的!
  • 第三、把傳說編造成事實!最早提到臥龍崗三字的史料是元代程矩夫的《諸葛書院碑記》雲:“南陽城西七里有岡阜窿然隱起,曰臥龍岡。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可見臥龍岡“漢相忠武侯故居”最早只是相傳的傳說,後來被南陽人包裝成史實!

  • 第四、抄襲隆中的十景!三國《魏略》中最早記載諸葛亮“抱膝處”就在漢江南岸的襄陽一帶;西晉《蜀記》最早記“亮家在隆山”,即草廬所在地;南北朝《水經注》最早記載“梁父巖”就在漢江南岸的樂山;南北朝《南雍州記》“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即諸葛井。而《明萬曆襄陽府志》明確記載了“隆中十景”,並記載明成化年間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在維修隆中武侯祠後描寫隆中十景的詩歌,每景一首共十首。還收錄了明代王越描寫隆中十景的詩歌,也是每景一首共十首。可見隆中十景早在明成成化年間就已成形,併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而在臥龍崗方面,元代才首次提到臥龍崗是諸葛亮故居、臥龍崗有諸葛亮井。而臥龍崗十景則是首次見於清熙年間的《臥龍崗志》。臥龍崗十景與隆中十景原來的內容和名稱是基本完全一樣的,臥龍崗抄襲隆中無可辯駁!
  • 第五、編造黃權建武侯祠,編造臥龍崗武侯祠始建於魏晉的假歷史。

上世經八十年代南陽市博物館編撰印製《武侯祠簡介》明確記載“南陽臥龍崗上的武侯祠,相傳建於唐宋年間”。

《清光緒南陽縣誌》明確記載“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

《明嘉靖南陽府志》明確記載“考之郡志,詢之父老,臥龍崗武侯祠始建於唐宋”

  • 可見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始建於唐宋,這是南陽地方史料一貫的記載!所謂黃權建祠,武侯祠始建於魏晉,就是今天的南陽人在篡改歷代南陽的歷史!


綜上可知,發展到今天的南陽和襄陽爭躬耕地,就是南陽曆代不斷改造,不斷包裝,不斷篡改歷史的結果!不信嗎?看看鎮樓的南陽曆代地方史,就清清楚楚了!

飄逸的歷史


問題怎麼問,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重複的回答,躬耕地只有一個,諸葛亮出師表敘述躬耕南陽草廬對,襄陽的隆中是諸葛亮死後一百多年習鑿齒才號出來的,當時南陽郡是由古宛在秦朝時設置南陽郡,宛城是南陽郡的首府,襄陽人說諸葛亮沒有記載到過宛城,宛城是南陽首府只所以沒稱南陽城 是沿用古宛城,現在南陽市老城還稱宛城,名子的差別襄陽人故意做文章,如是這樣,要去襄陽非要說去襄陽城,不說襄陽城就不算去襄陽嗎?當時襄陽劉表去後把荊州設在襄陽,襄陽是荊州的首府,荊州管南陽郡,南郡等九個郡,襄陽一直屬南郡管轄,到後來曹操設襄陽郡,南陽也沒管過襄陽,南陽郡南郡和後來襄陽郡是平級的,襄陽說南陽郡當時屬省級,不對,荊州首府襄陽才是省級的,州管的是郡,襄陽說諸葛亮所認識的人都在襄陽,諸葛亮不可能到南陽,這麼多人在襄陽都知道在襄陽那諸葛亮在襄陽為什麼說躬耕南陽,諸葛亮離開了襄陽去了南陽,諸葛亮叔父在劉表那裡也就是襄陽,諸葛亮從老家投奔叔父在襄陽,叔父死後,去躬耕的,諸葛亮領著弟弟去種地的,他的弟弟是在南陽成的家,襄陽所有的證據都是記載古宅和家,沒有記載躬耕地的,躬耕地的記載只有諸葛亮的出師表。


用戶wgq1212


南陽人如果真愛自己家鄉,就應該努力把南陽建成一線城市,種好梧桐樹,吸引鳳凰來,到時南陽經濟會騰飛;而不是發揚民粹死拉硬扯地把諸葛亮往南陽拉;即使現在的西安市,古蹟、名人也很多,由於經濟不怎麼樣,照樣不如深圳,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眾多古藉環環相證,並非空穴來風,所以靠搶沒用。








提醒辣語


看似襄陽南陽之爭,實為當下利益之根!無它,唯此耳。

本身,孔明就在襄陽,可是,頑皮的河南人民為了讓愛好旅遊的人們掏銀子給自己,於是乎,便混淆視聽,東扯西拉,胡說八道,質疑生事,鬼話連篇,渾水摸魚,等等等等,想盡一切辦法,無所不用其極!硬說諸葛亮是南陽的。這樣的情況,也是天底下唯一的了!

可見,為了利益,厚臉的河南人是完全可以拋棄歷史真相的!試想一下,他們如此炮製的虛無景點,除了忽悠幾個可憐的不明真相的遊客,還能怎樣呢?當然,這也就是他們的唯一目的罷了。


獅子239142670


只見他們把右手放在了胸口,翻開了心愛的經書《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大聲朗誦其中的華章,然後默默唸叨,睜開眼後彷彿已能看見勝利的前景——又一個虔誠的“半部中國史”教的新教徒誕生了!

自此,天下少了個清楚人,多了個神棍,而且有可能晉級為“天下無敵第一噴”!他們不需要歷史和邏輯,也無懼全球中華文化圈人們異樣的眼光,他們有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堅韌的心,要跟所有的歷史檔案死纏爛打到底:我們有傳說的,我們有明清小廟的,中國名人、中國歷史就是我們的!

各位朋友,答案明白了嗎?之所以存在南陽爭諸葛亮躬耕地的醜陋表演,就是因為他們有“躬耕於南陽”的傳說,有依此傳說修的清代小廟武侯祠呀!他們必須得把張繡、曹操替換成“忠義、智慧之神”諸葛亮,讓諸葛亮在那廟裡種過地才美氣呀!“三顧茅廬”、“隆中三分對”是多麼優良的無形資產呀!


因此,他們可以置國家行政行為不顧(1986年國務院批准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文件中,確認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南陽為“武侯祠”),可以置中國歷史學界的結論不顧(1992年中科院歷史所作出了專家論證會對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的結論意見),可以置自家《鄧州志》、《新野縣誌》、《南陽府志》和南陽市文物部門的結論不顧,可以置譚其驤、高敏、朱紹侯、繆鉞、唐長孺等學界名宿的專文批駁不顧,可以置國家文物保護法和襄陽古城、襄陽隆中、襄陽鄧城(古鄧國、鄧縣)都屬國保單位的性質不顧,可以置今河南南陽市僅轄12縣(東漢末南陽郡37縣)、今湖北襄陽市擁有“南陽盆地”境土的事實不顧,於史無據,無理取鬧,利用悟空問答這一平臺,無休止地提些預設前提式的問題,妄圖無爭議變爭議,把水攪混,以達到撈取“諸葛亮躬耕地”,掠奪襄陽曆史文化資源為已有的目的。

這裡,很多朋友可能不解了,“躬耕於南陽”明明出自《出師表》,怎麼會是傳說呢?因為“南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地理名詞,其行政區劃歷經沿革,附會成“南陽市宛城區”就是個傳說!


我們知道,春秋時“南陽”是指晉國太行山以南的土地,戰國中期“南陽”是指韓國襲奪的原楚國伏牛山以南的宛邑、穰邑,秦漢時期“南陽”是指伏牛山以南、南郡(先南陽郡而設)以北的土地。諸葛亮隱居於襄陽隆中的(197~207年)十年裡,東漢沒有“南陽縣”只有“南陽郡”,它包括今湖北省十堰市、襄陽市、隨州市的廣闊地域(當然它們以前都隸屬襄陽地區);今南陽市市區那時叫宛縣,名義上屬荊州(治所襄陽),實據上一直被張繡、曹操佔據。諸葛亮出山第二年(建安十三年),曹操赤壁戰敗,荊州三分,37縣的南陽郡解體,隨著襄陽郡、南鄉郡、義陽郡設立,南陽郡已很小了。隋朝開皇年間,殘存的南陽郡更為鄧州,治於穰縣;原郡治宛縣之名始廢,改用“南陽”之名。元時,金之申州(南陽縣)升為府治,取代鄧州成為南陽府,才有了今日南陽市的名稱和區劃雛形。


要爭沒關係,你得拿出歷史典籍來證明“躬耕於南陽”之“南陽”,即現在南陽市宛城區才行呀!問題是從明朝中期開始,無數南陽讀書人翻遍了史書,也沒有諸葛亮到過宛縣的歷史記載,更沒有諸葛亮隆中出山前認識宛縣誰的歷史記載,所以爭諸葛亮躬耕地是上不了檯面的,只能恭恭敬敬地在地方誌上記載諸葛亮隱居於隆中!

因此,時至今日,爭諸葛亮躬耕地只是少數南陽網民的行為,充其量就句“躬耕於南陽”的口號,註定了也翻不起什麼浪花。頂多使些下三路陰招:誣衊(歪曲歷史典籍、抹黑歷史文獻作者斬斷襄陽曆史證據鏈),造謠(散佈流言中傷有良知的歷史學者、製造受打壓情節騙取同情),造勢(無限量重複謊言、利用各種場合發聲)。


在沒有歷史記載,也沒有歷史遺址的情況下,憑傳說和紀念性建築廟宇,的確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悲劇在於,“既生瑜,何生亮”,有浩若煙海的歷史典籍的存在,有襄陽隆中“亮宅”的存在,“三顧茅廬”、“隆中三分對”的榮耀,永遠落不到南陽武侯祠的頭上!

這樣也好,受盡挫折,就可以擺脫“半部中國史”邪教的毒害,做一個遵守法律、尊重歷史、實幹致富的正常中國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