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襄陽之外的人怎麼看待諸葛亮躬耕地爭議?

望峰鳶


南陽郡的新野縣城是劉表讓劉備駐守的,劉備經常到襄陽開會,其中襄陽會的馬躍檀溪就是一次會議。

諸葛亮躬耕之時,正是宛城軍閥混戰之時,不知道在臥龍崗的諸葛亮怎麼生存下去的。劉備是怎麼突破曹操大軍的重重包圍去請諸葛亮的?還要過幾道河流,這個難度有點象神劇!

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應該娶妻生子了吧?古代人十六歲都成家立業了。諸葛亮妻子是襄陽黃家灣人,不是宛城人,這個事實是抹不掉的。諸葛亮在哪裡躬耕學習,諸葛亮妻子黃月英最有發言權。

漢江上都是蔡瑁的水軍,當時劉備是替劉表守新野縣城的,劉備過漢江是很容易的。荊州有劉表健在,蔡瑁明著不敢殺劉備,只有設計暗殺。

李嚴和魏延都是宛城地區人,諸葛亮生前治李嚴,死後治魏延。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宛城地區附近的人不好感。身在南陽郡,心在襄陽城。諸葛亮身在南陽郡鄧縣隆中,心卻在襄陽城周邊親戚朋友圈裡。宜城馬謖、馬良兄弟,襄陽城龐統和楊儀都是軍中當權者,而具有韓信之才的魏延卻不重用。

諸葛亮生活在那個地方,外地人不會不明瞭的。



襄陽論語


我既不是河南人,也不是湖北人。但是每次堅持襄陽是諸葛亮躬耕地的時候,都要被不少評論家發襄陽的戶籍。


其實襄陽說本來就不應該有爭議,畢竟國務院都認證了,襄陽是隆中,南陽是孔明祠。歷史學家譚其驤、葛劍雄也是這樣認為。何況,上世紀70年代南陽市委宣傳部編的小冊子也承認了隆中就在襄陽。總不能說以上都是襄陽人吧!本來沒有任何爭議的事,隨著網絡發達,網上開始出現南陽說的聲音。

其實,南陽人更應該立足本地資源,發揮優勢,而不要浪費在無味的口水戰中。南陽的孔明祠,初建於西晉時期,也是為了紀念諸葛丞相。雖然後代幾經兵火,但歷代都有修繕,而且無數文人墨客留下字跡。就這些文化資源來說,比頂著諸葛亮躬耕地命號的襄陽更有優勢。



所以,對於南陽來說,搶一個躬耕地的名頭,個人認為是沒必要的。一個諸葛亮躬耕地,一個諸葛亮祠,說起來大家各有所長,本來就應該互補。正如清朝南陽太守題的“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丞相的胸襟,連政敵廖立和李嚴都心悅誠服。我們今天應該多學習丞相品格。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那麼我們就看看從古至今,南陽、襄陽以外是如何看待躬耕地的。


一、古代歷史學家的態度。

  • 最早提出諸葛亮躬耕於隆中的是南北朝劉宋著名歷史學家,山西人裴松之。他在為《三國志•諸葛亮傳》“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作注時引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郡鄧縣,距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是最早將“亮家”與“躬耕地”聯繫起來的史書記載,證明在裴注《三國志》中,躬耕地就是亮家,就在距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郡鄧縣隆中。


  • 南北朝北魏,河北人酈道元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地理學家,他以學風嚴謹、注重實地考察而著稱。他在《水經注》中說 “沔水又東徑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 南北朝蕭梁,山東人鮑至《南雍州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 唐代楊州人李善為《文選·出師表》注引《荊州圖副》:“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宅,是劉備三顧處。”

  • 北宋江西人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 北宋山西人司馬光《資治通鑑》說:“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 南宋福建人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該書是漢民族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

  • 南宋福建人鄭樵《諸葛亮傳》:“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躬耕壟畝,好為《梁甫吟》。”

  • 元代山西人郝經《續後漢書.諸葛亮列傳》:“卒,亮居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原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代安徽人謝陛《季漢書.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代江蘇人楊時偉《諸葛忠武書•諸葛亮傳》說:“興平二年…玄依荊州劉表,則知(諸葛亮)侯寓襄鄧當在此年之後。”“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見孔明於隆中,時年二十七”“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二十里,號曰隆中。”

    • 清代朱軾江西人《歷代名臣傳.諸葛亮傳》:“從父卒,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清代江西人楊希閔《諸葛武侯年譜》:“元卒,侯寓南陽襄鄧間。”“侯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清代江蘇人湯成烈《季漢書》之《諸葛丞相列傳》:“元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躬耕隴畝…”。


二、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祖籍是今天的山東,那麼我們就看看山東地方誌對躬耕地的看法:

  • 1、《山東通志》

    明陸釴編撰《(嘉靖)山東通志》說“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漢末隨從父玄往依劉表,避居襄陽隆中,自比管樂。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薦之。先王凡三往顧亮乃見。”清嶽浚編撰《(雍正)山東通志》也說“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隱居襄陽隆中。”

明《(嘉靖)山東通志》右和清《(雍正)山東通志》左

  • 2、清許紹錦《(嘉慶)莒州志》說“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亮早孤隨從父玄往依劉表,居襄陽隆中,自比於管樂……”

清《(嘉慶)莒州志》

  • 3、清王贈芳《(道光)濟南府志》說“程企朱字景陽,鄒平人……嘗讀諸葛隆中語,嘅然太息。”“有詩哀之雲:當年若穩隆中臥,不到秋風五丈原。”

清《(道光)濟南府志》

  • 4、民國欒鍾垚《(民國)鄒平縣誌》有“稱公為範爺,稱其祠曰聖人殿尸祝之若畏壘。然隆中抱膝,峴首墮淚又何讓焉。”“ 程企朱字景陽……嘗讀諸葛隆中語,然太息知其自負不凡也。”

《(民國)鄒平縣誌》

  • 5、民國王元一《(民國)桓臺縣志》“諸葛陂:在城東北二十五里諸葛莊北。桓臺勝覽載:諸葛孔明未隱隆中時嘗遊齊作梁父吟……”

《(民國)桓臺縣志》

從以上諸葛亮老家山東各地歷代地方誌可看到,山東方面一直認為諸葛亮的離開山東後的定居地就是襄陽的隆中。


三、四川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人生一半的時間都生活在四川。那麼四川的地方誌是怎麼看待諸葛亮躬耕地的呢?

  • 1、清曹掄彬《(乾隆)雅州府志》有“嘗考三國史,竊見後漢金枝有玄德公一脈焉,心存義舉,志欲復興漢業……繼聞司馬水鏡並徐元直之言,於隆中三顧孔明先生,未出茅廬已知鼎足三分之勢。”

清《(乾隆)雅州府志》

  • 2、清劉傳經《(嘉慶)清溪縣誌》有“公記中,無論獨論武侯所經略蜀地者……以全蜀待中原或得以酬其志,故隆中首談之……”

清《(嘉慶)清溪縣誌》

  • 3、清劉元熙《(嘉慶)宜賓縣誌》有“ :三分定於隆中,八陣陣於江滸。”

清《(嘉慶)宜賓縣誌》

  • 4、清王好音《(嘉慶)洪雅縣誌》有“後世惟朱子服侯隆中對、黃陵碑、梁父吟及前後岀師表……”

清《(嘉慶)洪雅縣誌》

以上四川各地的歷代地方誌也都只承認諸葛亮隱居於隆中,三顧地在隆中。沒有一個提到過所謂臥龍崗!


四、除了山東和四川以外,其它地方的地方誌又是怎麼看躬耕地的呢?


下面來先看一看廣東省的地方誌:

  • 1、明戴璟《(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有“林光字緝熙,東莞人…..升襄府(襄陽府)左長史。正德丙寅奏祠諸葛亮於隆中故址。”

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

  • 民國葉覺邁《(民國)東莞縣誌》也提到“(林光)隨升為襄府(襄陽府)左長史……正德丙寅奏請建諸葛武侯祠於隆中,敕賜廟額令有司歲舉祀典……”

《(民國)東莞縣誌》

  • 2、清張洗易《(康熙)乳源縣誌》有“玄德枉顧孔明於隆中”

清《(康熙)乳源縣誌》

  • 3、清周碩勳《(乾隆)潮州府志》(廣東)“昔者,諸葛武侯未出草廬,隆中一對視天下如運諸掌。”

清《(乾隆)潮州府志》

  • 4、清謝崇俊《(嘉慶)翁源縣新志》(廣東)“孔明久在隆中臥”

清《(嘉慶)翁源縣新志》

  • 5、清額哲克《(同治)韶州府志》(廣東)“孔明久在隆中臥”

清《(同治)韶州府志》


福建的地方誌:

  • 1、明何喬遠《(崇禎)閩書》“江應隆…字之曰仲龍,蓋取孔明長笑隆中,而時人以伏龍待之”

明《(崇禎)閩書》

  • 2、清陳朝羲《(乾隆)長汀縣誌》(福建)“昔諸葛孔明伏處隆中,未應先主之顧,於是乎抱膝長嘯而後此無聞焉。”清謝昌霖《(光緒)長汀縣誌》(福建)“昔諸葛孔明伏處隆中,未應先主之顧,於是乎抱膝長嘯而後此無聞焉。”民國黃愷元《(民國)長汀縣誌》“昔諸葛孔明伏處隆中,未應先主之顧,於是乎抱膝長嘯而後此無聞焉。”

清《長汀縣誌》

  • 3、清懷蔭布《(乾隆)泉州府志》(福建)“當其顧諸葛武侯於隆中,惓惓以伸大義……”

清《(乾隆)泉州府志》

  • 4、清胡之鋘《(道光)晉江縣誌》(福建)“當其顧諸葛武侯於隆中,惓惓以伸大義興漢室”

清《(道光)晉江縣誌》

  • 5、民國黎彩彰《(民國)寧化縣誌》(福建)“先儒諸葛亮,字孔明,琅邪人陽都人。後家於河南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民國)寧化縣誌》

  • 6、民國詹宣猷《(民國)建甌縣誌》(福建)“江應隆…字之曰仲龍,蓋取孔明高臥隆中而時人以伏龍待之”

《(民國)建甌縣誌》


江西的地方誌

  • 1、清蔣繼洙《(同治)廣信府志》(江西)

    “以公滅私明、逹治體可勝大任,三代而下眞足當此選者,惟諸葛孔明一人。孔明居隆中,執事生古郢,皆荊楚奇才也。”

清《(同治)廣信府志》

  • 2、清俞致中《(同治)弋陽縣誌》(江西)

    “以公滅私明、逹治體可勝大任,三代而下眞足當此選者,惟諸葛孔明一人。孔明居隆中,執事生古郢,皆荊楚奇才也。”

清《(同治)弋陽縣誌》

  • 3、清沈恩華《(同治)南康縣誌》(江西)

    “孔明於隆中用舍”

清《(同治)南康縣誌》

  • 4、清項珂《(同治)萬年縣志》(江西)

    “孔明臥隆中,李願歸盤谷”

清《(同治)萬年縣志》

  • 5、民國謝祖安《(民國)宜春縣誌》(江西)

    “孔明扶漢皆自隆中而決”

《(民國)宜春縣誌》


湖南的地方誌

  • 1、清餘良棟《(光緒)桃源縣誌》(湖南)

    “昔諸葛在隆中時,往往自比管樂,及先主三願草廬一言輒合遂傾肺腑。”

清《(光緒)桃源縣誌》

  • 2、清李惟丙《(光緒)衡山縣誌》(湖南)

    “先儒諸葛亮,琅邪陽都人,少孤,與弟均隨其從父依劉表荊州。遂家南陽鄧縣號曰隆中,耕隴畝為梁父吟。” “方泌之在衡山,肅宗自靈武召之,仍以賓友自處。於是決策下井陘以破賊巢,此與諸葛隆中之對何異。”“李常庚號皓白青州人……天啟甲子入武當至均陽滄浪亭遇道者……常庚既遇異人益潛心元學結茅隆中與諸葛草廬相對……”

清《(光緒)衡山縣誌》

  • 3、清唐古特《(嘉慶)沅江縣誌》(湖南省)

    “而諸葛孔明方且高臥隆中抱膝長嘯”

清《(嘉慶)沅江縣誌》


山西的地方誌

  • 1、清李廷芳《(乾隆)重修襄垣縣誌》(山西)

    “隆中諸葛翁長吟自抱膝……”

清《(乾隆)重修襄垣縣誌》

  • 2、清朱樟《(雍正)澤州府志》(山西)

    “昭烈識孔明於隆中,說者以為古今第一奇事”

清《(雍正)澤州府志》


安徽的地方誌

  • 1、明程敏政《(弘治)休寧志》(安徽)

    “又孔明草廬在漢上之隆中”“ 不得久臥隆中者非隆中之能病孔明恨孔明之輕去隆中耳”

明《(弘治)休寧志》

  • 2、清梁啟讓《(嘉慶)蕪湖縣誌》(安徽)

    “先儒諸葛亮,字孔明。南陽鄧縣人。季漢丞相封武鄉侯諡忠武。”

清《(嘉慶)蕪湖縣誌》


其它地方誌

  • 1、清王煚《(康熙)嵩明州志》(雲南)

    “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孔明之所以翻然隆中為三代奇才者,王之義勇皆根諸此。”

清《(康熙)嵩明州志》

  • 2、清劉岱《(乾隆)獨山州志》(貴州)

    “諸葛子名亮,字孔明。處東漢之末,寓居襄陽隆中。嘗以道自處,抱膝謳吟……”

清《(乾隆)獨山州志》

  • 3、民國樑成久《(民國)海康縣續志》(廣西)

    “先儒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蜀志本傳寓居襄陽隆中。三國蜀志裴注引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按諸葛公隆中之對非徒智定三分其漢室可興”

《(民國)海康縣續志》

  • 4、民國曹允源《(民國)吳縣誌》(江蘇)

    “昔孔明之在隆中也,人目之為臥龍。”

《(民國)吳縣誌》


五、當代史學家的態度。

  •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由國務院立項組織編撰的中國第一套全面介紹人類各門學科知識、符合國際慣例的大型現代綜合性百科全書,是可以與《大英百科全書》相媲美的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該書第二版於2009年發行,書中“諸葛亮”詞條說:”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

  • 晚清開始編輯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辭源》中,關於【隆中】的解釋是“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於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

  • 1989年出版的《辭海》,關於【隆中山】的解釋是“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於此。”關於【隆中對】的解釋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

  • 著名近現代歷史學家福建人鄭天挺、浙江人譚其驤主持編撰的《中國歷史大辭典》中“諸葛亮”詞條說:“字孔明。少孤,從叔父玄往荊州依劉表,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隆中”詞條說:“地名。在今湖北襄陽縣西。《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即此。”“隆中對”詞條說:“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

  • 《中國歷史百科全書•政治人物卷》之諸葛亮說:“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裡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的一面耕種,一面讀書的隱居生活。”“47歲的老將軍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諸教27歲的諸葛亮。”

  • 近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河北人王桐齡在他的著作《中國史》中說:“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陽道襄陽縣西二十里)每自比管仲樂毅。”該書被稱為“實為內容最詳細的中國史。”

  • 由著名現代歷史學家湖南人呂振羽編撰的《簡明中國通史》中“蜀漢”一節說:“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今襄陽西)見面談論時事。”

  • 著名歷史學家浙江人范文瀾編撰的《中國通史》第七節漢國(蜀漢)中提到“諸葛亮隱居隆中(湖北襄陽城西),二○七年,第一次與劉備論天下形勢,便擬定如下的計劃:佔領荊益二州。”

  • 著名歷史學家江蘇人呂思勉在他的史學著作《三國史話 》中說:“大家都知道在諸葛亮未出茅廬時就有所謂隆中(在湖北襄陽縣西,據說是諸葛亮隱居之處)之對”。

  • 著名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山東人何茲全在他的史學著作《三國史》中說:“可以肯定的說他住的地方隆中屬於南陽郡鄧縣,所以諸葛亮說他自已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此屬於南陽鄧縣之隆中,卻在漢水之南,緊靠襄陽,只在襄陽城西20裡。說是南陽是對的,因為地屬南陽。”

  • 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顧問遼寧人樊樹志先生在著作的《國史概要》中:“東漢末為避戰亂,隨叔父隱居於南陽隆中(今襄陽隆中),從事農業生產,不想在這個亂世出來做官,所謂“不求聞達於諸侯”。”

  • 臺灣著名歷史學家山東人傅樂成主編的《中國通史》說:“亮字孔明,原籍琅琊陽都,寄寓於襄陽西的隆中。”

  • 歷史學家河北人馬植傑在他的著作《三國史》中說“於是劉備鄭重而謙遜地前往隆中求見諸葛亮,第一次沒有見到,第二次又落了空,到第三次才獲得了亮的接見。” 在他的著作《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從他十四歲左右的時候就離家逃難,定居於隆中以後,住的是草廬。”“當諸葛亮開始在隆中定居的時候,農民起義的浪潮…”

  • 歷史學家、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重慶人張大可在他的著作《三國史研究》中說:“諸葛亮十五歲時跟叔父諸葛玄到了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死,諸葛亮結廬隆中,到公元207年他已隱居隆中整十年。”

  • 歷史學家湖南人田餘慶在他的著作《秦漢魏晉史探微》之《隆中對再認識》一章和《隆中對跨有荊益解》一節,其中說:“襄陽縣治西逼益州,諸葛亮宅更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諸葛亮草廬作對的隆中比襄陽縣治更貼近益部地境。

  • 中國著名歷史老師,海淀區歷史學科帶頭人北京人袁騰飛,在他的著作《這個歷史挺靠譜》中說:“劉備曾三顧茅廬,從隆中請出了歷史上最厲害的農夫——諸葛亮。”

  • 日本講壇社出版《中國的歷史04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早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代表學者金文京撰寫,書中說:“諸葛亮在他隱居的隆中,為劉備指出了天下三分的發展方向。”


綜合以上全國各地、古今中外除南陽和襄陽以外的歷史學者和地方誌,可以發現“隆中說”就是史學界主流的共識。所謂的“臥龍崗說”在正規的史料中,是上不了檯面的。借用清光緒新修《南陽縣誌》中的一句話進行總結:“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


飄逸的歷史


諸葛亮躬耕地望學術爭議幾百年,雙方各有擁躉。其中一方所還大動作運作研討會,得出真真假假有利己方的“結論”,試圖全方位打壓對手,結果是自毀清譽。

孰是孰非筆者在此不談看法,僅從文化符號這個維度簡單說一下個人感受。

《出師表》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陋室銘》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上述全球華人打小耳濡目染的千古佳句,共同定格了今河南南陽擁有的一個獨特文化印記——躬耕南陽。

筆者曾經與一些外地朋友,包括海外華人,談及臥龍崗、隆中,他們的反應大體是:隆中似乎與諸葛亮有關(《隆中對》聽說過),但隆中在哪個城市,未必都能說清楚;南陽臥龍崗、南陽諸葛廬、‘’躬耕於南陽‘’這些則耳熟能詳——這就是文化符號的魅力。

現行兩種版本中學語文教材所映射的躬耕地研究現狀:一、人教社版的‘’兩地說‘’:《出師表》‘’南陽‘’:郡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古屬南陽郡;《隆中對》‘’隆中‘’:地名,一說在湖北襄陽,一說在河南南陽。 二、北師大版本的‘’南陽說‘’:以北師大歷史系學術成果為依託,專業性更強、使用率更高的北師大版教材《出師表》‘’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兩地說‘’和‘’南陽說‘’分庭抗禮,曾經甚囂塵上的‘’襄陽說‘’日漸式微。

‘’躬耕南陽‘’是中華文明史璀璨印記,在漢語言DNA裡,臥龍崗、諸葛廬、躬耕地密不可分,並與歷史文化名城南陽息息相關,共生共榮綿延千年。

回到題目所涉及問題:外地人怎麼看躬耕地爭議?我想不用刻意表述,上面的文字已經清楚說明問題了。

看不慣別人,是自身修養不夠;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關注@望峰鳶,一起探討歷史。

(月季名城-中國南陽 圖片由網友 提供)


望峰鳶


外有韓國襄陽郡搶四大發明和孔子故里,內有中國襄陽市搶孔明躬耕地,棒子文化一脈相承,厚臉無恥!襄樊就憑著習鑿齒一句"…號曰隆中”(就是此地美稱、雅稱、別稱為隆中),瘋搶幾百年。

近代再次變瘋:改市名,改鎮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詩詞、改古地圖,改街名,改《出師表》、改校名、刪改所有網絡詞條,攻關商請中風磚家譚其驤改囗題詞出偽證、造廣場、用推土機造假臥龍崗、造假茅廬、篡改仿造岳飛在南陽石刻手跡、在民間徵集古董……每一動作都是鐵證如山,硬是把三十前還是幾間老房的阿頭山打造成一片仿古建築群,真是無賴,簡直是歷史竊賊和歷史攪屎棍。

丁寶齋活著時上竄下跳,明著造假,這個歷史騙子累死後,近期又出現幾個襄跳蚤,天天爬在屏幕上,一看見堅持躬耕南陽觀點的人馬上跳出來咬!他猶如洗了腦的東突分子,不聽正史描述記載,只因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就必須咬住一句:襄陽城門口的"號曰隆中”(實際叫阿頭山)就是二百四十里外的南陽管,不管中間隔大漢江,隔萬山,非賴上南陽,那怕是南陽一塊飛地也中,漢代時這個小地塊必須是你南陽的。九頭鳥就是精明:先改資料,再明搶明奪。根據號曰的這個隆中(克 隆中 心)需要,用錢和土特產搞定一切,混淆一切!!








直播南陽


這種爭論沒有意義,再說諸葛亮不過是被歷代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者利益而抬高了。諸葛亮治理僅百萬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益州四川也沒有給人民帶來任何幸福,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用戶4282587585566


河南這幾年歷史造假太嚴重了。

1975年,南陽市博物館發行的《諸葛亮小傳》中明確說明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如今為了造歷史文化來發展經濟,於是又反悔了。國家都認定襄陽是躬耕地,河南人卻不同意。

歷史文化學家界都知道躬耕地在襄陽,只有河南人不願意。

古代南陽郡很大,包括了現在的南陽市和襄陽,跟現在的南陽市差別太大了,而歷史文化學家都認為躬耕地在襄陽。而河南人以”躬耕於南陽”就認定這南陽就是現在的南陽市。

口碑不好,可以改,但不能學韓國人,用造假的歷史文化外衣去遮羞。











親爹親爹


非得把南陽郡和南陽郡治所宛城等同為一個概念,又把古南陽郡等同為今南陽市,這是扯犢子呢?南陽郡和南陽宛城就和現在的河南省和鄭州市是一樣的關係。難道說河南人就都是鄭州人嗎?古南陽郡和現在的南陽市那就更不是一個概念。古襄陽和今襄陽市也不能簡單等同


天殊163


南陽說:

最充分依據是諸葛亮《出師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

主要靠《隆中對》,因為隆中在襄陽,對話發生在隆中,所以諸葛亮住在隆中?

隆中屬於襄陽,而諸葛亮自述自己是南陽人,這就出現了矛盾!

這也就是南陽襄陽爭端的本質,但真相只有一個,問題出在哪裡?!😎

先說一下爭端的現狀:

首先,諸葛亮自述肯定沒錯,除非有病誰也不會把自己家說錯!這個是實錘,無法反駁!

所以,襄陽說提了一個觀點,即隆中古代屬於南陽管轄,現在歸襄陽管轄。這樣一下子就把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給化解了!

很巧妙吧!😏

但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先看一幅Google地圖:

1.南陽距離隆中200多里(紅線),襄陽距隆中20裡(黃線),為何要捨近求遠?

2.漢江是天險,古代交通不便很難度過,所以即使是在現代行政區劃分也多以高山大河為界。而南陽在江北,襄陽、隆中都在江南,如何跨江管理?為何不就近管理?

3.襄陽是荊州治所,地位很重要,三國時期戰亂頻繁,如何敢讓北方政權跨江管理眼皮子底下,距離都城20裡的地方?把天險拱手相讓,難道不怕軍事威脅?

從地理、常識上分析,這是一個不解之處!



當然以上只是“據常識分析”,以下是史料記載:

《史記》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陽郡”。

註釋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

《資治通鑑》:“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晉書·地理志》:“漢水以北為南陽郡。

《南都賦》(漢):“南陽居陪京之南,在漢之陽。”

當然包括習鑿齒都曾在《襄陽記》中自己說過:“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 (這個人專門提一下,是因為爭端和他關係很大,後面會細說。)

以上前四部全是正史名篇,從秦至漢到晉記得明明白白:南陽、襄陽分界線就是漢江!

這我們的常識分析是一致的!所以從史料記載和常識分析都可以得出,不存在隆中古代屬於南陽的問題,那麼再根據《出師表》躬耕於南陽的自述,諸葛亮沒有躬耕於隆中,《隆中對》撒了慌!

難道諸葛亮和劉備分析三分天下大事是子虛烏有?非也!

這件事從很多史料都可以看出其真實性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名字《隆中對》上!

為何這麼說?因為這一篇對話記載本不叫《隆中對》,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的時候甚至沒有名字,後來叫《草廬對》。壓根沒有隆中什麼事!

那麼《隆中對》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這就要說上面提到的那個人:習鑿齒!

這個人是三國以後、西晉以後、東晉時期的一個流行作家,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

1.他很崇拜諸葛亮。

2.他是襄陽人。

3.他的主要理念叫“史為今用”,在這個理念下杜撰了很多東西,給後世的歷史考證帶來很多麻煩!這個觀點被後來很多著名歷史學家,比如裴松之、劉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後世用其他實錘史料證偽!



正是這個人,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認為諸葛亮是自己老鄉,隱居在隆中,所以把這篇《草廬對》改名叫《隆中對》!由於原文沒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記憶,習鑿齒加了名字,並通過自己影響力讓《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關於動機自己腦補!😏

《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之後,就逐漸出現了爭議!

而由於南北朝期間,南陽被北方政權控制,襄陽屬於南方,南方漢人政權對於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也就從南陽轉移到了臨近的隆中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隆中也就越來越成了一個古蹟……


吹吹水吐吐槽


隆中我去過兩次,最近一次是2018年上半年去的。

其實這事史學界早有定論,國務院也有定論:現在的襄陽隆中,在三國時代屬於南陽郡管轄,所以諸葛亮才說:臣躬耕於南陽。在行政區劃的變遷中,古隆中劃歸為湖北襄陽管轄,還能說隆中是河南南陽的嗎?!!!

是河南人橫著扯,罔顧歷史。本來我對河南人沒什麼意見,也覺得他們挺好,但在這件事上,我有對河南人有點不感冒。畢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