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才能让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自圆其说?

ny飞舟


《史记·秦本记》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在汉水北。公元前227年秦朝来证明公元后208年的南阳郡吗?这就是所谓南阳郡在汉水北?知道秦朝南阳郡只有13县而到汉朝是37县,向南扩大1倍还多。到汉朝汉水两岸多处己归南阳郡!\r

在这里与南阳人谈历史己经没有用,先直接说结论:隆中从魏晋、南北朝、隋朝以来历史从未间断过,符合历史长期一贯原则,而卧龙岗在关键魏晋、南北朝、隋朝是空白。说明卧龙岗靠在隋朝由宛县改名成南阳县的虚名才引来文人墨客。无论中国文化词意之源“辞源"还是“辞海“都只把躬耕地与隆中关连一起,无论古今史学家还是史学界都是隆中。无论教科书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将诸葛亮与隆中连在一起!诸葛亮只有一个,不能劈开两半。所谓卧龙岗是天外飞来、半道出家假货色。

要看史料暂列一部分魏晋丶南北朝、隋朝期间卧龙岗找不出的史料:最早记载诸葛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书》明确指出"亮随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这连贯紧密述说只能理解在襄阳附近, 呼应表明襄阳隆中!这是最早记载诸葛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 提到《三国志》不得不说裴松之注解,《三国志》出台近百年影响很大,很多不清楚地方、于是南北朝时的裴松之注解诸葛亮时引用邓县隆中(没有卧龙岗)。当然后来《三国演义》更直说襄阳城西二十里。 殷芸小说(诸葛亮死后的300多年)。"卷六 吴蜀人 119(页) 武候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120(页) 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地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染甫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梁514~516年,诸葛亮后300年左右,殷芸箸《小说》说:”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梁甫吟》,因此山为乐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宋(约诸葛亮后200年的《荆州图副记》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诸葛孔明出师表)。 诸葛亮后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刘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诸葛亮后二百多年的晋。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记》提出"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诸葛亮死后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这些都是几干年一字不差传承下来白纸黑字! 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明确襄阳是诸葛亮学习、生活地方,同时指出现在南阳市只是记念地方。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认为襄阳,三年后再次肯定襄阳。\r


jzljzl1


南阳说靠着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碰瓷了几百年,也赚足了眼球,打脸的是,各种史书记载都指向今襄阳隆中,更打脸的是,今河南省及南阳市出版诸多书也都明确今襄阳隆中为躬耕地,更有今国家的有关部门及各种媒介,均肯定襄阳隆中为躬耕地。可笑的是,今南阳市有那么几个半瓶子晃荡的伪文人,想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代领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公然反对国家的权威结论,注定要失败的。



閑雲


  • 先看看《晋书》怎么记载习凿齿的:

  •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 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
  •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  
  • 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以上记载充分说明习凿齿才华出众,得到当权者赏识,特别是“弥天释道安”“四海习凿齿”传为佳话,说明习凿齿不是自负,而是众人认可的。

  • 习凿齿先后著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传》、《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汉晋春秋》是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传》现在在国家图书馆也有收藏。央视纪录片介绍习凿齿为“晋代著名史学家”。

  •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九 湖广五记载:习凿齿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提问者将这两者相提并论,说其自相矛盾。真的矛盾吗?难道真的汉水以南没有南阳郡土地?“山川形便”“犬牙相入”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原则,以山川为界,只是大的轮廓,实际上越过山川互有管辖是普遍的事实。

  • 《水经注》记载隆中西有汉代南阳郡山都县,再往西还有其它地盘。这说明南阳郡在汉水南有管辖的土地。
  •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一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 《水经注》卷二十八记载:沔水又东径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部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以上充分说明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到达汉水南岸。

再谈谈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

  • 《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时引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是对习凿齿记载的充分认可。

  • 《晋书 习凿齿传》中也记载了(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习凿齿关于亮家的描述非虚。 

  •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记载: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等等史书都记载诸葛亮出山前住隆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些都充分证明诸葛亮躬耕在隆中。国务院“隆中诸葛亮故居”更是国家级的认可。

某地追求名人,也可以理解,但要实事求是,以史书为依据,歪解意淫要不得地!!


明眼观世界


习凿齿(328?~413?)魏晋襄阳人。作品有《汉晋春秋》《襄阳耆老记》等诗书,《裴松之注》《晋书列传》等,也有部分采用。由于其作品含有一定的个人创作部分,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善于设置场景,将言行置于设定的场景中,加以美化,这些特点对后世的传奇小说的兴起,起到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由于作品含有一定的个人创作部分,其史料价值也受到质疑,史传特征并不突出,具备比较明显的小说品格。

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董允传》注说“习氏之言为不审也”;在《三国志.魏书.二十八》说“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法言体不似于昔,疑悉凿齿所自造也”

唐.刘知己《史通.外篇.卷十八》说“……习凿齿之徒,皆采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

习凿齿的作品,艺术价值很高,史料价值不明显,作品有时前后自相矛盾。现在南阳、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争执中,襄阳方多采用习凿齿的著作作为证据,有些依其只言片语,参与学术讨论,有时候会难以自圆其说的。


淯阳侯


关于这个问题的逻辑是,习凿齿是襄阳人故尔偏向认为诸葛亮隐居于襄阳,其实这样想的人实在愚不可及,习凿齿已经写的很明白了,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也就是说不论这个隆中离襄阳城有多么近,在当时就是南阳的,也就不存在习凿齿偏向襄阳的道理。


永恒5890494


2013考古成果显

司马懿章也发现

卧龙寓居已不见,

襄阳多次把城迁。

现襄阳城是阴宅,

刘表族坟里面埋,

亮家不在古隆中,

襄阳说造假亮宅。





隐居黄山


南阳网友 @ny飞舟 胡提一问,答题者得查阅数十种史籍,耗费几个小时。为保证公平,我也提出三点疑问:①你整的截图源自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呢,还是“南阳躬耕地”造假者自说自话的民科材料呢?②你能保证图中引文出自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吗?③你能让你一千六百年前的祖宗自圆其说吗?

大家品味一下,这个提问的南阳网友是不是脑子有点儿那个呢?不论精神正常不正常的历史问题,只要涉及襄阳,本人保证有问必答。补充一点:襄阳先贤习凿齿曾在建康为官,也算江苏人;晚年隐于江西白梅,也算江西人。据邓州官方资料,宋时其一后裔从军北上流落邓州,后散枝于陕西。故陕西有“凿齿村”,习凿齿实中华习氏的先祖之一。请南阳网友日后注意,对同胞的先人还是应积些口德。

题主供图的两条引文,《汉晋春秋》条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而《襄阳记》条实出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感兴趣的朋友可查阅《方舆纪要•卷七十九•湖广五》“襄阳府”总论。其原文如下:

春秋以来为楚地。秦为南郡、南阳地。习凿齿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后汉末,为荆州治。刘表为荆州刺史,徙州治襄阳县。曹操得荆州,始置襄阳郡,治宜城县。以地在襄水之阳,故名,以为重镇。晋初,亦为荆州治,治襄阳。

古籍引书多有讹误,且无句读,必须与原文加以比对,方可运用。故题主供图中文字极无治学态度,出自《襄阳记》(全称《襄阳耆旧记》或《襄阳耆旧传》)是哪位大神的惊天发明呢?

依据图中文字引文不慎、逻辑混乱、标点错误频见,笔者可以断言:非专业人士所作,传播错误知识,无任何学术价值。

以黄惠贤先生校理的《襄阳耆旧记》核之,“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并非出自习凿齿笔下

黄先生《整理说明》指出:明万历本源自南宋绍熙郡斋本,实三卷残本,山川、城邑两卷早已亡佚,“汉水”条实后人补入。顾祖與明末清初人,其所引出自习凿齿吗?且宋朝王象之《与地胜记》早已指出唐《元和郡县图志》的有关文字出自《楚地记》,显与习凿齿无涉,还不明白吗?

“南阳躬耕地”专家造出了“秦汉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界论”,更是让习凿齿“自相矛盾”。《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载明武当、筑阳、山都、邓县属南阳郡,《元和郡县图志》载明亮宅邓县隆中在汉水之南,曲为己说无疑掩耳盗铃

晋志、隋志等不乏南阳郡在汉水以北之语,实总论中概括描述南阳郡大部区域的语句,具体地域当以各志郡县分论为准。把典籍读成这个样子,确属不宜读书之辈。

这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南阳郡图:

三国时南阳郡与襄阳郡交界地的细部:


有人拿出《中国历史地图集》向国内文史部门的征求意见稿,招摇撞骗,还扯白是台湾出的。那套图编制者早已收回,现在还有人拿出来,加上“隆山”“阿头山”等以混淆视听,实属缺乏职业道德,也符合某地一贯的造假传统:

原图地名皆从右往左,唯独臆造的“隆山”“阿头山”地名从左往右,还是简体,大家觉得“南阳躬耕地专家们”造假手艺怎么样?

隋大业年间南阳郡更名为邓州,宛县始更名为南阳县(王莽称过几年宛县为南阳,没多大意义)。故今河南南阳市也得名于秦汉以来的南阳郡之名,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无二,其论证“南阳躬耕地”至今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史料,因为一切史料都支持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的记载,从《后汉书》《三国志》到《资治通鉴》《大清一统志》

南有习凿齿,北有郦道元,在鞑子于南阳县勅修武侯庙之前,早已确定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地标,故这一问题属于历史定论。尤其北魏郦道元,曾任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驻今泌阳),货真价实的当时南阳父母官,其《水经注•沔水》系统梳理了已有史料,可谓铁板钉钉,多说无益:

结论:历史研究者从史料出发,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偏差;“南阳”意淫者因庙胡扯,与史料对着干。拿不出干货,只能编造、歪曲、诋毁。抹黑习凿齿有什么用呢?去骂郦道元为啥不把亮宅写在淯水中,才更带劲


嘉会天下


您质疑这个,质疑那个,首先请掂掂您自身份量。一无深入研究,二无翔实证据,三无可信佐证,说直白点,是人不是人都能提出质疑吗?

无知无学之辈,学人家做网红,还是多读几年书再说吧!


霧裏氰風


先搞清楚这个南阳是原来的南阳吗?

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就是河南吗?

按你的意思理解,请问你们是郑州人吗?


用户8156022935671


《襄阳耆旧记》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邓县隆中说)”。

以上两部著述观点在现实中明显相悖:按照《襄阳记》的观点,南阳郡(辖邓县)在汉水以北,这与历代典籍文献记述高度一致,可视为信史;按照《汉晋春秋》的观点,位于“南阳之邓县”的“亮家”隆中出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襄阳人坚称现在位于汉水南岸、襄阳城西约13.5KM处的古隆中就是习凿齿定位的”亮家”隆中)。前后两种说法显然自相矛盾。

《襄阳耆旧记》和《汉晋春秋》的作者为同一个人——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其前后两部书的记述中,”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已被历代文献印证是信史;”邓县隆中说”则在现实地理条件下与正史记载不符,虚构迹象明显。

疑似虚构的”邓县隆中说”,却是现实中襄阳说者据以证明诸葛亮躬耕襄阳古隆中的源证据。如何让襄阳说者和习凿齿自圆其说,证明习凿齿”邓县隆中说”言之不虚?笔者试着琢磨了一番,大体有以下两种思路:

一、某市继续”发掘”证据,证明历史上汉水曾改道,改道前汉水从襄阳城与古隆中之间穿过,当时古隆中确实在汉水以北,属于”南阳之邓县”没有毛病。此一思路优点:投资少见效快,简便易行(开专家会论出”结论意见”对某市来说是轻车熟路);缺点:费专家、正当性不足,容易弄巧成拙(06年湖北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汉江》第一集中,专家比较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中“九州导山导水示意图”及北宋沈括《禹迹图》,发现汉江在这两幅古地图上的形状和今天绘制的地图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汉水从战国至今没有改道)。

二、某地大方承认现状古隆中是纪念性文物,与习凿齿定位的”邓县隆中”无关,在对岸(古邓县范围内)择地重修”亮家”邓县隆中(连带把古隆中牌坊迁过去),以符合正史”自汉以北为南阳郡”的记载,再安排专家“结论”一下,即大功告成(南阳方七十年代小册子《诸葛亮小传》记述隆中在”襄阳西北二十里”,大体位置已在汉江北岸,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做为襄阳修建新隆中的依据刚刚好——拿走不谢,呵呵)。此办法优点是正当性稍高,缺点是费钱、掉面子。

题主用心良善,答主就腿搓绳……胡思乱想搏君一乐,笑笑就好可别当真。如果较真您就成了笑话~~

【附图】

①台湾保存的两汉南郡、南阳郡范围图:两郡以汉水为界。

②立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的古隆中牌坊。

③网友制作的历代文献所记载的”隆中(亮宅)”位置图。

④涂鸦版东汉南郡、南阳郡范围图:古隆中被划归南阳邓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