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

断鹰攀崖


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已经清清楚楚,襄阳、南阳不应有躬耕地之争。争论皆由习凿齿引起。

习凿齿何许人也?凿齿者,嘴硬,铁齿铜牙也。本来三国时隆中与南阳扯不上一点关系,可是习凿齿凭着一口铁嘴铜牙,造谣生事,把隆中塞给邓县,再把邓县塞给南阳,就无端挑起躬耕地之争。

同一个习凿齿对隆中归属的论述是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的。习凿齿说“襄阳有孔明故宅,”、“亮家于南阳邓县”,那么,诸葛亮到底是襄阳郡人还是南阳郡人,不知所云。

搞清楚诸葛亮写《出师表》时隆中和南阳郡的关系,耕耕地之争就迎刃而解。

据湖北学者石泉考证,隆中不属于邓县,属于汉水南岸的中庐县管辖。隆中距离今襄樊西泥咀镇附近的翟家垭子一带10里地,应该属于原来南郡的中庐县管辖(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271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按此观点隆中与南阳没有任何关系,不知隆中为啥能碰瓷南阳?

如果对石泉说法怀疑,假定隆中不属于南郡的中庐县管辖,假若隆中真的属于邓县管辖,隆中仍然不属于南阳郡。

在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南阳郡已经不管辖邓县,南阳郡更不会管辖隆中。

《晋书》对襄阳郡的记载是明确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南阳郡的樊城、山都县、邓县(今邓州)被划给襄阳郡,南阳郡西部的南乡县、析县等8县被划给南乡郡。《晋书-地理志》载“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中庐、临沮、 巳阝、襄阳(侯相)、山都、 邓城、 鄾。” 以上记载明确说明:东汉末年邓县和樊城从南阳郡划给新设置的襄阳郡,邓县和樊城合并为邓城县,其县治在樊城的邓城,晋代继续沿袭汉代襄阳郡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只有“襄阳之邓县”,不存在“南阳之邓县”。

习凿齿对隆中的行政归属是清清白白的,明明白白知道隆中不属于邓县,邓县又不属于南阳郡。习凿齿作为史家,说出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荒诞至极,硬是搞拉郎配,把隆中塞给南阳郡。如果按现代语翻译习凿齿的话,应该为“诸葛亮家在南阳郡邓县的襄阳郡西二十里的隆中”这不笑掉大牙了?一句“南阳之邓县”,破绽百出,前后矛盾,自赏耳光,由此断定习凿齿制造了千古谎言。

“襄阳说”为了碰瓷南阳,附和诸葛亮的《出师表》里的“躬耕南阳”,以习凿齿的叙述为铁证,煞费心机,硬是用“南阳之邓县”把隆中塞给邓县,再把邓县塞给南阳,用混蛋逻辑把南阳躬耕地夺走。所谓的“躬耕南阳”指南阳郡的邓县隆中真是无稽之谈,十足的碰瓷,为夺南阳躬耕地真是无耻无下限。

“襄阳说”把习凿齿的千古谎言当作躬耕地在隆中的铁证,自欺欺人。历代文人受习凿齿惶惑,郦道元等后世学者沿袭习凿齿错误言论,人教出版社居然都被某地攻陷,甚至南阳本地有些书本也被惶惑,但假的终归为假,无法经其拷问。

建立在习凿齿的千古谎言上的“襄阳说”,如沙滩上的高楼经不起任何推敲!

既然三国时期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里的“南阳”就与隆中毫无关系,“襄阳说”凭啥与南阳争躬耕地?


南阳玉雕发布


要想厘清这件事,个人认为,还需回归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前提条件当中去。那就是诸葛亮随他叔父到底是去投靠居于襄阳城(荆州治所)的刘表去的?还是去投靠宛城(南阳郡治)的张绣去的??如果大家都承认诸葛亮随他叔父是去投靠襄阳城(荆州治所)的刘表,那么按常识,在他们到了襄阳城之后就会安屯下来。而《汉晋春秋》及大量史籍文献又有明确记载,(诸葛)亮家在南阳郡邓城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如此明确的历史记载,就因今天此地已不属今南阳管辖了,有人就以今天的人心,去拿古人的籍贯为理由,说记载不实,感觉很是可笑。如果有人不认为诸葛亮在到襄阳城之后,是居于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那请回答诸葛亮当时到襄阳后是居住在哪里?

2,大家知道,当时刘备也是去投靠襄阳城(荆州治所)的刘表去的,并被安排在襄阳城以北的南阳郡新野县驻扎(时,先主屯新野),以北拒曹操。而当时的宛城县(南阳郡治、今天的南阳市)是在刘备驻防的新野县以北的百里之外。

3,相信大家在知道诸葛亮是去投靠谁,和知道刘备的驻防地新野的地理位置之后,就不难得出诸葛亮在随他叔父投靠襄阳城刘表之后的家,到底是在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古南阳郡邓城县的隆中(今襄阳的隆中)”,还是居住在离襄阳城以北三百里外的“古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县的西岗(即今日南阳市的卧龙岗)了”。


飞翔2159424


就是因为诸葛亮一句话引起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可这个南阳是个郡的名称,荆州六个郡之一的南阳郡,当时的郡相当于明清的府,现在的地区市,一般管辖着几个甚至十几个县。

如果诸葛亮说得再详细点,比如说躬耕于邓县,或宛城、或新野,不就没这个地点的纷争了吗!可能诸葛亮喜欢大吧!自比于管仲乐毅,躬耕地也是可着劲往大里说,就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荆州了!哈哈!批评智圣两句。

如同我介绍自己,不是说自己是文安县人,而是直接说自己是廊坊市人,河北省人一样。听的人肯定是一头雾水。太不具体了!

所以说南阳人坚持躬耕地在南阳郡没有错误。

但是主张躬耕地在宛城附近就不对了,宛城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因为当时宛城应该在曹操的手中,刘备等人不可能去宛城拜访诸葛亮。火烧新野的故事说明宛城在曹操手中。

所以我的判断是: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宛城的说法是不对的。

躬耕于襄阳隆中的说法,我也怀疑,毕竟隆中在汉水之南,南阳邓县竟然管辖到汉水之南了,有点难以理解。不过总比躬耕于宛城可信度高很多。

再说了我尊敬的历史地理权威谭其骧老师也认为躬耕于襄阳隆中,我就倾向于襄阳隆中了!



烛光一点


习凿齿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是指诸葛亮叔父死后他住的地方;习又说:襄阳有孔明故宅。这是说诸葛亮小的时候其叔父还在,当然住在襄阳城里了。所以习凿齿说的这两个住处并不矛盾,相反习的这说法更加映证了诸葛亮与襄阳城及其周围密切的关系。就是说诸葛亮出山之前就在襄阳城及其周边地区活动及生活。

“卧龙”是时人对诸葛亮的称呼,确切地说是襄阳名士庞德公给他起的“外号”,显示了当时当地襄阳人对其的认可!那么诸葛亮会蠢到大言不惭地对外人说“我是卧龙,我住的地方叫卧龙岗”吗?不可能!如果诸葛先生真那样做的话,只能说他“厚颜无耻”。哈哈哈哈哈。我看不是诸葛孔明厚颜无耻,倒是现在少数南阳人“厚颜无耻”,哈哈哈哈哈😂

少数河南南阳溜光蛋相信习凿齿说的“自汉以北为南阳,以南为南郡”,那么他又说了“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那么你们相信习凿齿的哪一句话?南阳少数人污蔑习凿齿糊涂,说他脑子不清醒,所以少数南阳人认为习凿齿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是胡话!可是就是这少数南阳人又认为习说的“自汉以北为南阳,以南为南郡”又是绝对正确的。这不是用自己的茅戳自己的盾吗?😄😄😄😄😄

东汉所谓帝都、帝乡是谁争来的,是南阳郡蔡阳(湖北枣阳)人刘秀。真正的帝乡是蔡阳的白水乡(舂陵)与宛城无关。南阳郡是沾了刘秀的光,宛城是沾了南阳郡治所的光。用现代的眼光解读是南阳市沾了湖北枣阳人的光。不然凭他一白河边的小城能在东汉辉煌一时,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这种不具备重要地理优势的城市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如今也只能屈居四线城市而己。以古南阳之名挖空心思抢夺名人,活在五圣、六圣故里的世界,编织着迷之自信。简直可叹可悲。


用户62425590867



襄阳汉江古邓县县府(汉代)

‘’南阳说‘’的那个网民,经常发表说说,逻辑很混乱,可以说不如三年级小学生作文。

南阳:因为“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所以诸葛亮就在南阳。岂不知晋朝习大历史学家也承认是南阳,但是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

汉江以北十里的邓国国都就是最原始的邓县,这是邓姓氏家族的发源地,此邓县被南阳郡管辖,所以邓县管辖汉江以南隆中不是没有可能。土耳其还隔着海峡,海峡两岸都是土耳其国家地图。所以,国家区域管辖没有规律可循的。
图襄阳汉江古邓国(春秋战国时期)


gaosheqin


南阳与襄阳的躬耕地之争,实际上争的是诸葛亮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类似这样的争夺战还有很多,比如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争炎帝故里,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争老子故里,浙江省诸暨与萧山争西施故里,等等。分析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躬耕地之争,关键是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南阳、襄阳同属于南襄盆地(也称南阳盆地),都在汉江流域,并且口音相近。现在驾车上高速公路,也只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因为两地紧紧相邻,在历史上经济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和深入的。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说和南阳说才会出现,这其实是南阳、襄阳两地文化交融的一种体现。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后来从南阳郡宛城起兵。刘秀生于枣阳,起兵于南阳,是有历史考证的。但还有一说,认为刘秀也是南阳人,这也说明南阳、襄阳在历史上文化相融度很高。

第二,躬耕地之争,目的是一种经济利益之争。

南阳、襄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近一个时期尤为激烈。如果说,以前的争夺争的是所谓的正统,那么现在的争夺,更多的是利益驱使。特别是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而每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身后,都是一个可供利用和开发的巨大宝藏,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招商引资。

比如,无论是南阳还是襄阳,都利用诸葛亮躬耕地这个资源大做文章,都在举办不同形式的诸葛亮文化节。其目的就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通过举办文化节会,宣传推介城市,吸引更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历史人文资源的特点是唯一性,比如武当山、孔庙,其蕴含的文化资源独此一家,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南阳、襄阳热火朝天争夺躬耕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躬耕地之争,根本还是要增强文化使命。

襄阳的古隆中和南阳的卧龙岗,同样打着诸葛亮躬耕地的牌子,但实事求是地说,两地都有各自的缺陷。

先说古隆中,环境的确很美,风景清幽,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正在创建5A级景区,但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到位,商业味比较足。

再说卧龙岗,文化价值体现得比较好,保存汉代以来的碑刻、匾额楹联六百多幅,文化味儿比较浓,但是管理还很粗糙。虽然是4A级景区,但配套设施落后,没有游客服务中心,没有规范的停车场,景区大门外面甚至还有叫卖的流动摊贩,影响了景区形象。

客观地讲,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过于看重对这一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追求,而对文化价值的保护还做得不够,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还缺乏足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总之,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太过于注重躬耕地之争,甚至为了争而争,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事情。特别是有一段时间,两地一度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搞一些砸电视、教科书事件等有失文明的行为,这与诸葛亮的品质是相违背的。

因此,建议无论是南阳还是襄阳,都不要唯“名”是图、唯“利”是图,更不要因为面红耳赤、没有营养的争论让人们看笑话,甚至成为世人的谈资,而要增强一些历史责任、文化担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联合起来一起把诸葛亮文化资源保护好、把诸葛亮文化精神传承好,形成更大的蛋糕,真正提升诸葛亮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莫莫莫momomo


职 业 习 惯

(小小说)

从容汉

某日,诸葛亮请张衡、习凿齿相会于阴间一茶馆喝茶。正品茶谈笑间,忽听屋顶上面阳间襄阳人和南阳人争吵不断。

三人竖耳静听。

南阳人:东汉末年,以汉水为界,北面是南阳郡,南面是南郡。

襄阳人:不对,汉水以南襄阳西二十里地也属南阳郡。

听到这,张衡似有不解了:你们襄阳人争着隶属南阳郡啥意思?

习凿齿似有所悟。

诸葛亮笑而不答。

襄阳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的论述不仅阐明了隆中是隶属南阳郡之邓县管辖,这也是离东汉年代仅150年的最近的文献记录。

南阳人:东汉末期科圣张衡在《南都赋》中论述南阳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不仅阐明了南阳在汉水以北,而汉水以南的隆中不属南阳,更是东汉同年代仅距58年,是更近的文献记录。比习凿齿说时还近了约100年啊!

听到这,张衡更不明白了:哦!两地人都想把隆中推向对方,还把凿齿小弟我们俩个拿来当挡箭牌,难道那隆中是个——让人见不得的地方?

习凿齿似欲言又止。

诸葛亮仍笑而不语。

南阳人:智圣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可是唯一直接的证据。

襄阳人:国家教材上注释“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这可是最权威的证据。

听到这,张衡更是糊涂了:嗬!孔明老弟,把你也抬了出来了!

习凿齿用衣袖遮住羞红的脸。

诸葛亮忍不住手捂笑歪的嘴。

南阳人:上述两个证据有力的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卧龙岗。

襄阳人:不管谁证明多有力的理由,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阳古隆中。

听到这,张衡恍然大悟了:原来都是想占孔明老弟的光啊!

习凿齿终于开口:那是的。

诸葛亮捋着胡子:想不到。

屋顶上面阳间吵的更厉害了,以致听不清双方说的啥。

张衡:我在阳间时,南阳在汉水以北,隆中不属南阳管辖呀!

习凿齿:你死后,隆中就划到了南阳。

张衡:可你在《襄阳耆旧记》中说:“襄阳有孔明故宅……,”这不自相矛盾吗?

习凿齿:这…….,哎,那,那是——小弟当时是酒后胡喷,谁知后人拿去当真。

诸葛亮:怪不得人家都说你是无酒不成书啊!

习凿齿:是的,是的,不瞒二位贤兄,小弟我记载历史的秘诀就是以酒助兴,把史当诗写。

张衡吃惊的用手指着习凿齿:不在别人说你写的书中多有自相矛盾、不严谨之处。

诸葛亮憋不住哈哈大笑。

习凿齿:您二位老兄都是圣人,小弟我学识浅薄——,诚望多多指教!

张衡:你是史学家啊,但听说现在仅有酒圣人选还空着——

诸葛亮:其实,你的条件还是满合适的。

习凿齿:管它啥圣,入圣就行。

说着,真的对张衡、诸葛亮三拜施礼。

张衡:孔明老弟,你的躬耕地你最清楚啊!

诸葛亮:你们一个是襄阳人,一个是南阳人,我一个琅琊外地人,得罪不起啊!有人放着明白装糊涂,就让人家装吧。看透不说透,都是好朋友嘛!

正说着,屋顶上面阳间的争吵升级了,只听拍桌子震椅子连跺脚,搞得屋顶咚咚乱响。直震的屋顶上一块半截砖掉下,正巧砸到了习凿齿的头上。习凿齿痛的拿起板凳朝顶上“”嗵!嗵!”捅了几下,嘴里骂道:我们都说清楚了,你们还没明白,争啥哩?

谁知阴阳相隔,上面根本听不到下面说的话,响声更大。

诸葛亮:平子老兄,你是科圣,咋能让阳间的人听到我们阴间人说的话?

张衡:等到量子通讯手机成功普及的时候。

诸葛亮:那得等到啥时间啊?

张衡:快了!快了!

习凿齿:来!咱碰杯——喝——

张衡、诸葛亮会意的相视一笑,一齐端起茶杯。三人茶杯“砰”的一响,喝了一口。

习凿齿楞了一下:咋?不是酒?

诸葛亮:凿齿小弟,又想起酒了,我请你们喝的是茶啊。

习凿齿不好意思的用手拍着后脑壳:哦,忘了,是茶,不是酒。小弟职业习惯,职业习惯……

诸葛亮:凿齿小弟酒劲上来了,来,咱以茶代酒,碰杯!

三人共同端起杯,碰在一起,一饮而尽。

二零一八年六月八日


从容汉1


南阳和襄阳之争,从清朝开始就有了,当时学术之争还重点,但是今天主要是文化资源、经济利益之争。究其根源,则来自于诸葛亮在《出师表》的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古南阳和今南阳所涵盖地域是不一样的。

东汉时期的南阳是荆州最大的一个郡,管辖范围除了今天的南阳市,还包括了河南、湖北、陕西的一部分,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南阳蔡阳人,而蔡阳在今天的湖北枣阳(属襄阳)一带。同样,诸葛亮的躬耕地也不在南阳郡治,而应该在南阳邓县,今天的湖北襄阳一带。西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说得很清楚:“亮故宅在襄阳城西隆中。”

南阳郡的郡治是宛县,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区,但是宛县之前是张绣管辖,而张绣在官渡之战前就投降曹操了。诸葛亮怎么可能会在敌占区躬耕?刘备又怎么会跑到那边去找诸葛亮?再说了,诸葛亮的社会关系也基本都在襄阳,比如庞统、徐庶、司马徽、孟公威、崔州平这些人,黄月英的母亲蔡氏还是蔡瑁的姐姐。

另外,关于襄阳而不是南阳是躬耕地,早被国务院、南阳政府和历史地理学泰斗三方面确认过。国务院在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明确指出襄阳就是“隆中诸葛亮故居”,《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先生和他的弟子葛剑雄先生,也均认为襄阳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就连1976年南阳市委宣传部出版的《诸葛亮小传》,也承认躬耕地就是襄阳。

所以说,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证据非常确凿,没有任何问题。今天南阳人还争这种铁板上钉的事,意义实在不大,不如多开发点宛城的三国资源,比如“曹操宿邹氏行宫”也不错的。

另外,本人非湖北河南人,请勿乱送户口。


林屋公子


看似襄阳南阳之争,实为当下利益之根!无它,唯此耳。

本身,孔明就在襄阳,可是,顽皮的河南人民为了让爱好旅游的人们掏银子给自己,于是乎,便混淆视听,东扯西拉,胡说八道,质疑生事,鬼话连篇,浑水摸鱼,等等等等,想尽一切办法,无所不用其极!硬说诸葛亮是南阳的。这样的情况,也是天底下唯一的了!

可见,为了利益,厚脸的河南人是完全可以抛弃历史真相的!试想一下,他们如此炮制的虚无景点,除了忽悠几个可怜的不明真相的游客,还能怎样呢?当然,这也就是他们的唯一目的罢了。


狮子239142670


为什么南阳与襄阳争躬耕地呢?先拿南阳历代地方志镇楼!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 《清光绪南阳县志》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 1976年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诸葛亮小传》“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 上世经八十年代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古柏亭、…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 综上可知,南阳历代地方志都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其实在今襄阳隆中,刘备三顾地在今襄阳隆中,卧龙岗只是模仿隆中的纪念地!所以,今天南阳方面与襄阳争躬耕地就是篡改历史,篡改自已祖宗记载的历代地方志!

其实,躬耕之争发展到现在,就是南阳方面不断的改造历史的结果!
  • 第一,把宛县改为南阳县。诸葛亮《出师表》所谓”躬耕于南阳“指的是东汉南阳郡。但南阳人非说是指宛城。翻翻史书,《后汉书》记载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其中就有宛城,根本没说宛城叫南阳!而历代南阳地方志都明确记载西汉、东汉都没有把宛城指为南阳,宛城就是宛城,南阳就是南阳郡。直到隋代才把宛城改为南阳,当时南阳郡被撤销,这才造成混乱的开端。

  • 第二,把无名小山包改为卧龙岗。卧龙岗本是无名小山包,被后人附会为卧龙所居之处,因此改名卧龙岗。南北朝《水经注》中对淯水流域,宛城周边的人文古迹作了详细记载,唯独没有提淯水旁边还有个卧龙冈,冈上还有个什么武侯祠。这证明当时那个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古迹!《明一统志》和《明嘉靖南阳府志》(这两本书都是南阳人自已编的)都记载“时人以孔明为卧龙,而号其冈“,明确指出卧龙冈是后人附会孔明卧龙之号而起的!
  • 第三、把传说编造成事实!最早提到卧龙岗三字的史料是元代程矩夫的《诸葛书院碑记》云:“南阳城西七里有冈阜窿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可见卧龙冈“汉相忠武侯故居”最早只是相传的传说,后来被南阳人包装成史实!
  • 第四、抄袭隆中的十景!三国《魏略》中最早记载诸葛亮“抱膝处”就在汉江南岸的襄阳一带;西晋《蜀记》最早记“亮家在隆山”,即草庐所在地;南北朝《水经注》最早记载“梁父岩”就在汉江南岸的乐山;南北朝《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即诸葛井。而《明万历襄阳府志》明确记载了“隆中十景”,并记载明成化年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在维修隆中武侯祠后描写隆中十景的诗歌,每景一首共十首。还收录了明代王越描写隆中十景的诗歌,也是每景一首共十首。可见隆中十景早在明成成化年间就已成形,并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而在卧龙岗方面,元代才首次提到卧龙岗是诸葛亮故居、卧龙岗有诸葛亮井。而卧龙岗十景则是首次见于清熙年间的《卧龙岗志》。卧龙岗十景与隆中十景原来的内容和名称是基本完全一样的,卧龙岗抄袭隆中无可辩驳!

  • 第五、编造黄权建武侯祠,编造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魏晋的假历史。

上世经八十年代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明确记载“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

《清光绪南阳县志》明确记载“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

《明嘉靖南阳府志》明确记载“考之郡志,询之父老,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

  • 可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这是南阳地方史料一贯的记载!所谓黄权建祠,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就是今天的南阳人在篡改历代南阳的历史!


综上可知,发展到今天的南阳和襄阳争躬耕地,就是南阳历代不断改造,不断包装,不断篡改历史的结果!不信吗?看看镇楼的南阳历代地方史,就清清楚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