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临沂、南阳、襄阳,哪个才是诸葛亮的老家?

烽火挽歌


老家,一般理解就是祖籍。因此,诸葛亮“老家”(祖籍),不是临沂、南阳、襄阳,而是诸城。诸城才是诸葛亮的“老家”(祖籍)。

据《诸葛亮祖籍考》,这一论点已经被学术界确定:诸葛亮“老家”(祖籍)诸城,生在南麻(沂南),后随其叔父诸葛玄到襄阳寓居。

诸葛亮本不姓“诸葛”,而是姓葛。在山东诸城葛坡村,这里就是诸葛亮祖籍,至今这个村还是以葛姓为主。

东汉末年战乱,诸葛亮父亲诸葛珪无奈携领全家逃难。来到南麻(沂南),谁知这里也有葛姓。

当时对姓氏十分在意,氏族思想很浓,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不准随意混杂姓氏。诸葛亮父亲为区分葛姓,就在葛姓前加上了一个“诸”字,意思是说我们是诸城那边来的葛姓,而不是当地的葛姓。

从此有了“诸葛”这一复姓。“诸葛”复姓的由来,在中国复姓考证的书籍论文中能够查到。

后来,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 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好好学习,认真研读。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诫子书》等文,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学。

我们还要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努力而忘我地工作。

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诸葛亮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其为武兴王。

经考证:诸葛亮老家(祖籍)是山东诸城。


言者青青


襄阳隆中是最早由东晋襄阳民史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定位的“亮家”(宅院、寓所),后世史家沿袭并修正其记述,如《资治通鉴》将其表述为“初,琅玡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从时间(初:建安初,“亮躬耕陇亩”之前)和空间(以“襄阳”隆中区隔躬耕地“南阳”)上与“躬耕于南阳”做了巧妙切割;国家文物局认定襄阳古隆中为明清建筑。因“躬耕南阳”的躬耕地之襄阳说(邓县隆中)和南阳说(卧龙岗)均无确切原始史料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望遂成千年争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襄阳隆中在汉末先后属南郡襄阳县和曹魏襄阳郡管辖(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及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两位史家记述交互印证),同样与“躬耕南阳”无关。

“躬耕南阳(卧龙岗)”由历朝历代官方认定、文人墨客诗词画加持,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史璀璨印记。某地为地域私利混淆视听党同伐异,甘做文明蛀虫而徒劳无功。隆中教徒五次进京贿改教科书,功败垂成贻笑大方;杵在隆中博物馆门口的迎合式题字石刻,又使谭泰斗晚节蒙诟。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老人家若泉下有知,会对这伙子硬把“南阳”二字“摁”进古隆中的襄阳说徒众作何感想?

盛唐诗人李白曾先后游历过同处汉水流域、南阳盆地一南一北的襄阳、南阳两个城市并留下了大气磅礴的不朽诗篇,笔者分别列举李白《襄阳歌》和《南都行》于后:

【襄阳歌】(作者:李白)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南都行】(作者:李白)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阛,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写到这里,忽然有些疑惑:为什么太白游宛城时以一句“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对南阳卧龙岗推崇备至,而游襄阳时却对号称今襄阳名胜之首的襄阳隆中只字未提?襄阳“古隆中”究竟有多“古”?原来,唐、宋、元、明时期以南阳卧龙岗为隆中,襄阳隆中落地于清康熙时期,而“古隆中”的叫法和古隆中牌坊出现于1893年(清光绪年间)。





历史不飘逸


历史上诸葛亮是临沂人,马陵之战在山东(临沂)郯城,牛郎织女在临沂(传说)是不争的事

只所以有人对一个有定论的事实去争,是因为名人能增加名气,谁都希望家乡好。,好!我理解了:诸葛亮南阳人、南阳人、南阳人,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南阳人牛逼👍👍👍😃😃


还是那个花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提到这些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无论是看过三国的小说还是三国的电视剧,都会对南阳这个城市感到熟悉。

南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发源地,可以说在三国时期南阳长期都是蜀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南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也是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像我国有名的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都是出自南阳。

而且三国时期刘备和诸葛亮也是长期居住在今天的南阳地区,像历史上有名的火烧新野等许多有名的事件也都是出自南阳的,所以说诸葛亮应该就是今天的南阳市人。当然襄阳和诸葛亮也有很大的联系,而且诸葛亮也在襄阳地区经常活动,但是诸葛亮却不是南阳人。


商丘身边事儿


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老家。所以,这种问题根本不会是问题,官方早已给出明确答案:

从古至今,中国人出生地、籍贯都是登记到县一级。尤其是诸葛亮最不应该存在争议,因为沂南长时间演变,仍清晰称作沂南。

如此,诸葛亮身份证信息如下-国籍:中国;出生地:沂南县;籍贯:沂南县。

这么明白的事实,诸葛亮为中国沂南人,属山东省。为什么民间人士,尤其是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人民还为诸葛亮是哪里人争论不休?

这一来反映了人们对诸葛孔明的尊敬,二来是想拉近与其距离。


梦向阳


诸葛亮,山东琅琊人。所以其“老家”只能是山东,至于湖北襄阳的“诸葛亮故里”,只能说:呵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是关于诸葛亮隐居求志,躬耕垄亩的最原始记载。

接下来是《蜀记》记载,离诸葛亮躬耕只有几十年,晋镇南将军刘弘“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凭吊诸葛亮,可知,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沔水(汉水)之阳(北)。

至于一些乖背异说,不妨看看北师大曹文柱教授的解读

据《资治通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据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个诸葛亮“躬耕的南阳”显然不可能在“襄阳隆中”。因为当时襄阳归南郡,与南阳郡隔着汉水。

总之,诸葛亮老家是山东琅琊(今沂南),后随其叔父诸葛玄到襄阳寓居。

  来看看,为襄阳隆中景区作规划设计的中国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孙筱祥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  

 


再来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区管委会主任于襄生编辑的《隆中志》125页所收录的史籍:

可见,即使襄阳《隆中志》也明确记载,南阳“卧龙之冈,实公旧庐”。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到南阳卧龙岗躬耕陇亩。

207年,刘备到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随出山辅佐刘备,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演绎了一段三国故事,最后客死陕西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零品公仆


诸葛亮住的地方,古时南阳今襄阳。习凿齿一句“亮家宅南阳郡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已经定位。后来的卧龙岗和成都武侯祠都是纪念馆,刘备诸葛亮在成都称帝封相。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在益州,一个老百姓出省了都说大名(省名称),何况一国大相呢?显然,诸葛亮说的是南阳郡,而非南阳县城(宛城)名称。当然,那个时候没有南阳县城,更不能往南阳县城去想,想多了。南阳郡就是指宛城吗,那河南就是郑州,能等量吗?南阳郡和宛城是递属关系,河南省和郑州是递属关系,不能模糊不清乱了辈分。








襄阳论语


南阳的广告语就是“诸葛亮躬耕之地欢迎您”


小辫子麻花


临沂界湖,和诸葛亮同为出生地无上荣幸!😃


晨竹乐缥缈


临沂,这还用问?诸葛亮只是“躬耕于南阳”,那里不是他的老家。

回答关于社科院历史所这个“结论”,如果仅仅是一个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纪要”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百家争鸣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正常心态。但是,由一个国家的学术行政部门在没有充分论证、且缺乏翔实的史料的情况下,对一个一千多年之久的学术争论做出所谓的“结论”就非常不合适了。从“结论”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结论”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仅仅有27人参加的小型会议,没有持“南阳说”观点的学者参加,事后也没有在社科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行公开、充分的征求意见,便由个别人做主将原本的一次小型会议的纪要变成了历史所的“结论”,这种做法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一千万南阳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史学界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声誉的不负责任。

其实,社科院历史所的“结论”无须多说,其中第一条所列举的“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第五条“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的结论就是主观臆想和极其草率的,“结论”的起草者只看到了对“襄阳说”有利的一面,不去看、甚至歪曲对“南阳说”有利而对“襄阳说”不利的一面。试想,如果“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那还会有今天的争议吗?如果“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历代也就不会有大量的“南阳说”的记载、碑文、证据,怎能武断地认为“始终一致”、“ 没有任何疑义”呢?

史料是否一致应该以“躬耕南阳”为基准,而不能是其他人为臆想的“基准”

《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记载在其亲口所言的《出师表》中已经清楚表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另外,陈寿在《三国志》中又写道:“躬耕于陇亩”、“躬耕于野。”“草庐”、“陇亩”、“野”都是泛指,没有明确的地点,所以,“躬耕南阳”就应是我们探讨具体地点最权威的说法了,我们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一切研究都应该以诸葛亮亲口所言的“躬耕于南阳”以及相关的“草庐”、“陇亩”、“野”为基准,而不应该先入为主、自作主张地人为确定另外一个“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所谓“标准。“襄阳”和“隆中”不是标准,因为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南阳”、“草庐”,没有提及任何一句“隆中”的字眼,因为“隆中”这个地名在西晋以前的史书记载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地方西晋以前存在的地名只有阿头山和汉皋山(万山),但遗憾的是,这两座山都属于襄阳界内,与南阳无关。另外,《三国志》有关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涉及“襄阳”的字眼,历史所的“结论”怎么就能武断地以“襄阳”、“隆中”为标准而信口说“始终一致”呢?

要说有关“躬耕南阳”的一致,诸葛亮撰写《黄陵庙记》也有“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的记载可以与此相互印证。另外,诸葛亮在一年之后所写的《后出师表》中再一次提到“然困于南阳”,此南阳明确就是宛县。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大量出现的“汉兵俱攻破南阳”、“汉兵起南阳,至昆阳”、“(孙坚)比至南阳”、“张绣在南阳”等等记载,这些始终一致的记载足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说并非一时疏忽,随意以所谓“郡望”代替隆中所致。

相反,对于现今“襄阳说”学者一致认为的诸葛亮“躬耕南阳”意指东晋以后才出现的“隆中”,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那个地方是“南阳”,而是反复说“襄阳西北十里许,名为隆中”,“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沔水又东迳隆中”,“西望隆中”等,最极端的也就是说了“亮家于南阳邓县”的附会之举而已,应当明确,“于南阳邓县”并不就是南阳邓县,更不是将隆中等同于“南阳”,如果我们按现今“襄阳说”的观点,硬要将“躬耕南阳”意指隆中,那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东晋以后所有的史料都将襄阳西的这块地方称为隆中的时候,满世界只有诸葛亮一个人非要将那个地方称为“南阳”。请问社科院历史所“结论”的制定者,这样的史料和“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