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舌燥不簡單 中醫細分原因

常常有患者一進來就說:“醫生,我最近火氣很大。”我問是怎麼樣火氣大?患者回答:“就是最近覺得口乾舌燥,一直想喝水啊。”

口渴不渴?中醫看診基本問題

口乾舌燥不簡單 中醫細分原因

口渴並非無關輕重的主觀感覺。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其辨證的過程則是透過“望、聞、切、問”四種方法進行,統稱為“四診”。口渴就被納進必問的重點之一,說明了“渴”在中醫鑑別診斷中的重要性。中醫將口渴細分成多種原因:

第一、身體有熱象

熱象,也就是有火氣造成的津液耗傷。這類情況是最常見的。

比如前陣子春季一波波的感冒,許多人出現喉嚨痛,咽乾口燥,聲音乾啞,這就是外感熱邪傷了肺。這種情況常會用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等。或是熬夜之後冒出痘痘,大便乾燥、口乾舌燥、口臭等“火氣大”的表現;在治療上,中醫會再細分是心火、肝火、或胃火等,針對不同的火用不同的方藥去對應。

另外,常見的就是吃了過多辛辣燥熱的食物,比如辣椒、大蒜、薑茶。筆者近日曾遇到一位患者口乾很厲害,感覺胸悶、好像一口氣喘不過來,怎麼喝水都不解渴。我一看她的舌苔非常幹而黃,但是又沒有嚴重感冒症狀,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每日都喝薑茶。

她聽人家說喝薑茶對身體很好,就每天喝,從冬天喝到春天,天氣都已經轉熱了,還不知道停止。便請她停止喝薑茶,開了些甘寒滋潤的藥後,回診舌象已正常,口乾咳嗽胸悶的情況也都好了。

第二、陰液缺乏,津液化生不足

比如老年人,多半腎陰不足,唾液分泌減少,因此容易口乾。或是長期大夜班、熬夜、過度勞累的族群,慢性地消耗了肝腎之陰,甚至胃陰不足,表現上有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療上常用養陰的藥物,如山藥、沙參、玉竹、天花粉、生地、熟地、麥門冬、枸杞子、女貞子等。

第三、陽不化氣,津液不能上承口舌

這是虛寒體質造成的口渴。因為陽氣虛弱,好比鍋爐的火力不夠,水不能化成水蒸氣而上到口舌。這種情況要用乾薑、桂枝等溫熱性的藥物來溫暖身體,讓身體的“火力”足夠,水分能夠上到口舌,口渴的感覺就解除了。這種虛寒性口渴多半可見舌淡苔白,較怕冷,容易倦怠乏力。

還有一種情況是本來胃火很旺盛,因為天氣很熱,吃了很多冰涼的食物,結果造成腸胃暫時的“冰凍”,變成“寒包火”,也會呈現陽不化氣的狀態,所以越吃越是感到口渴。這也是現代人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吃太多冰、喝太多冷飲,結果反而感覺“火氣大”。這時中醫治療就會寒熱並用,加上宣散的藥物,把火氣散發出去,而不是一味地清熱降火,否則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少碰“地雷”食材避免火上加油

口乾跟環境、季節、地域性也很有關係。在大陸型氣候的國家,溼度較低,容易讓人感到口乾。長途搭車,也會因為空氣乾燥而容易口乾、眼乾、皮膚幹,因此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小零嘴多半是堅果類等燥熱食物,建議不要多吃,或是下車後再吃。

要改善口乾的症狀,最好吃平性、微涼的食物,或是滋潤生津的食物,如梨子、山藥、木耳都是很好的食材;不建議大量吃寒涼食物,當然燥熱食物就更不要吃,如蔥、姜、蒜、麻辣鍋、麻油雞、烤炸食物、堅果類等。如果此時還不能解渴,就需要進一步請醫師評估診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