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永恒的珍珠红


此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应该结合上下文来全面理解。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求知学术的人,术业专攻精益求精每天都会有长进。求道问道的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私欲贪念每天就会在减少。减少减少再减少,最后就会达到绝不妄为的境界。当政者道法自然法则无为而无所不为,治理天下就不会骚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如果经常出台繁苛法令扰害民众,那就只能证明他已经丧失治理天下之道了。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参考阅读一下《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的大意是,当政者不推举宣扬有贤能名声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都挖空心思去争虚名。不炫耀展示奢华珍宝,就不会引发老百姓的偷盗邪念。不传播容易刺激私欲贪念的事物,就不会使老百姓信仰迷乱道德滑坡。因此,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首先就是要清除人们的私欲杂念,通过均衡发展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抑制人们争名夺利的斗志,确保青少年和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从而使得人们处于不追求机巧没有私欲的常态化,也使得那些善于玩弄智术机巧小聪明的人不敢妄为造次。得道的圣人,就是这样道法自然而不强加个人意愿。于是,就没有什么天下兴亡乱象丛生的治理难题了!

以经解经,我们还可以参考阅读一下《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真正的太平盛世治理方式,就是以正治国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彻底抛弃依赖圣人大智大慧拯救世界的绝顶聪明念头,这样就自然会使民生福利获得百倍增长。全面解除仁义道德忠信礼法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就自然会使老百姓回归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天伦常理。彻底摧毁投机取巧追逐私利的博彩游戏系统,就自然会迎来“天下无贼”的路不拾遗景象了。圣智、仁义和巧利,这三种“心灵鸡汤”对人们的毒害,简直是罄竹难书。因此,人们要想使自己明白大道至简万法归一,就必须保持艰苦朴素的做人本色,尽量减少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的物质享受贪欲诱惑。同时,还必须抛弃“以知谋私”的“仁义圣智之学”腐朽观念,这样就自然会问心无愧高枕无忧了!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所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本身就是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的大智大慧,也是“上善若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常使民无知无欲”,绝不是让老百姓成为愚昧无知的文盲,也不是压制人们兴利除弊的欲望。问题关键在于,知道不知道这个道法自然“天之道”的“道为术之本”。如果能够立足于这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道为术之本”,那么任何人“术为道之用”的“术业有专攻”,就都会自觉服务于追求社会公利最大化。否则,就必然会误入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兽之道”。如果是立足于这个“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道为术之本”,那么任何人“术为道之用”的精益求精,就都必然会服务于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道法自然法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不是绝对的“不争利”,而恰恰是抑强扶弱无私无畏大仁大义大智大勇的“替天行道”。人世间正气与邪气的零和博弈此消彼长,就体现于这场“道不同”的“公私之争”。

如前所述,小到看不见的微生物因子,大到人体生命系统,直到自然宇宙世界生态系统,都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互相转化有无相生的能量守恒运动循环。人体内某个器官组织的细胞因子,如果自私自利疯狂生长,就会滋生恶性肿瘤破坏人体生命系统均衡发展良性循环,甚至导致病变死亡。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心善渊”的自私物欲恶性膨胀,就必然会导致贪婪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也就必然会破坏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均衡发展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不均衡发展的恶性循环,又必然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类集体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兽之道”,争先恐后地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就是世代接力的“不知常妄作凶”!

由此可见,老子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始制有名”,是在传承“三皇”时代的大道,更是在向后人传递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的历史信息。自“五帝”时代以后,特别是从“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就已经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常道大行其道。不了解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历史背景,就很难把握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文化本质的“公私之变”。再用“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封闭僵化常道思维惯性理解《道德经》,也同样是在继续制造“名可名非常名”理论创新的“不知常妄作凶”!


网闻博报


《道德经》来源于5184000这个数字,如果不知道这个数字的来源,对《道德经》的所有解释全部是废话!!!可能有的人说见仁见智,这也是废话!千条万条,真理只有一条。《道德经》是真理问题,现在有几百种解释,如果这些解释都是对的,那么,《道德经》以个人的是意志为转移,张三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李四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还算经典吗? 5184000这个数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因此,所有的中华文化都是从这个数字发展而来。如果不懂这个数字,不要说读懂《道德经》,就是象:中华、中医、中庸、止、道、孝、德这些字都无法读懂。孔子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知道中字的造字法和会意的老子学院院长、老子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长、孔子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等最多算个半文肓。这是老夫从好的方面讲。如果按照孔子的本义,他说这些人是文化小人或骗子!


生命解码之易學堂


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经》时,把《道德经》当成哲学,或者当成治国平天下的书。这真是一个大错特错的事情。这种错误延续了两千多年,误导了很多人。直到今天,所谓的“专家”,由于自己没有搞懂,仍然在误导,或者说祸害学人。

事实上,《道德经》就是一部修道的指导书,在真正的修道者眼中,它白话的不能再白话了。

在这里,我所说的“真正的修道者”指的是那些真正认识“道”,且心领神会,并真正实践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真正开悟的人。

所以,不是修道者,不可能理解《道德经》;反过来说,真正的修道人,一看便知,非常明了,就像一个和蔼的老人讲着人人皆知的道理一样。

好吧,那就简单解释一下这句话吧!

所谓“为学日益”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是在世间掌握知识、研究学问,当然是学习的越多越好,也可以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有益,这是治学的道理。

但是,如果是修道,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要“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你的所有知见,放下的越多越好。当然,对于一些初入道的人,一下不能全部放下,那就每天放下一些,直到无为。这里的这个“无为”,可以理解为当下“无念”。但是,这个“无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和白痴没有什么分别了。这个“无念”是:虽然知道,但不起心动念,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分别”,如果这样练下去,那就逍遥自在、“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一段话,是修行的真谛,如果说,道家有什么不传之秘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无上的法宝。也就是说,如果是修道人,把这句话理解了,你也就不需要什么师父了。因为,这句话已经把修炼的所谓秘密全部讲完了。

修道和世间学问不一样,世间学问是加法,修道是减法。减什么,在哪里减?在心上减。因为,道法是心法,离开“心”字,那就驴头不对马嘴了。

本人著有一书,名为《道德经真实义》。但现在未出版,也不想出版,只是遇到有缘人讲一讲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和前人的解释不一样,即使出版,若是修道人当下就可以理解;如果不是修道人,磨破嘴皮也无用,所以,只交代“有缘人”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一个修道人,《道德经》如此白话,如此直白,如此易懂,还需要什么故弄玄虚吗?

《道德经》是一部修炼道法的指导书,而且非常具体。老子悲心可鉴、怜悯众生、苦口婆心,本来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却洋洋洒洒五千言,让真正读懂的人感慨万千啊!

顶礼老子!愿天下人,当下开悟、修道成道、解脱轮回。

本人怀着一颗敬畏、感恩的心写下这些,不敢有丝毫失误。因为,错误的解释,将贻误后人,那就是大大的妄语、大大的罪过了。愿有缘读到的人珍重。


万休禅师论实修


(48)怎样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全文如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与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大意):

追求学问,私欲和妄念就会一天天地增多。修道,私欲和妄念则会一天天地减少,减少了再减少,少之又少,就会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不干涉、主宰天地万物的运行。治理天下要无事可为,如果有事可为,就谈不上能治理天下。

简要解读:

有人把“为学日益”解释为是作学问,求知识,知识一比一天增加。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其意是说,作学问(为学),学的越多,私欲和妄念就会越多,离“道”的要求就会越远。这样解释,是与老子“绝学,无尤”、“绝圣弃智”的思想相一致的。

老子认为,学问越多,私欲妄念就会越多,而修“道”,就会使私欲妄念减少,修“道”越深,私欲妄念减少的就越多,减到少而又少的程度,就会达到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达到了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就会顺应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去干涉或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治理天下就要无事可作,恪守清静无为。如果政令频发,碌碌多为,干扰人民的生活,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布衣闲人10


“为学”指的是追求知识积累,这当然得“日益”,讲究一天比一天多。这是由少而多的一个过程。

“为道”指的是寻找对本质规律的洞察,这是化繁为简,乃至达到至简的一个过程。需要天天清除垃圾、去芜存菁的。

“为学”可以广博,越多越好,要努力精进,不管精华与糟粕,先“拿来”试试再说,就像经营一个大超市。

但是“为道”得抛弃糟粕,只剩精华,是反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原有知识不断剥落乃至彻底被迭代的过程,有如“剥笋”。

反复剥落之后,所谓“损之又损”,损无可损也即“无为”之时,就会暴露出本来的至简大道,由此便可以由根本大道而驭世象万学,以简驭繁,而游刃于无穷。


建章君


唉!真是车祸现场,大家被“读书”人带得太偏了。

其实,与您的生活实践案例相结合,您不仅容易理解,而且绝不会“走偏”!比如:您学一套拳法、一门手艺、或者开始练字。

刚开始的时候,您一举一动都多加小心,生怕哪个动作、姿势不对。您这里一次次、一遍遍的练习就是“为学”,您练习过程中时时的“加小心”就是“为道”,

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加、累计练习时长增长(为学日益),您动作越来越熟练、出错越来越少,您的“小心翼翼”越来越少(为道日损),表现越来越流利、大胆。

当你练习到足够熟练之后,您就能一气呵成,中间不必有任何“担心”、“小心”、“当心”,这就是“以至于无为”。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拿生活实践举个例子。如此简单的文字都被读书人神话成什么样了?!

读书人误国的又一例证!


小旺知道


先说答案

《道德经》是一部记载三皇之道的经典,它的目标读者是治理天下的圣王,它主要讲述了华夏正统思想文化的宇宙观——“道”是什么,圣王如何以道治事,才能使天下生生不息,长治久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段话并不是在说学习这件事情,而是在说圣王应该如何为政,如何为无为而无不为。

<strong>

<strong>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是指以人道为政。

人之道,穷名物之理。

虽然看上去,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这些奔涌而来的新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虽然看上去,学习这些新知识,对于了解具体的事物而言,每天都能让人有所增益。

但对无道之人来说,这些知识却只能成束缚他们心智的桎梏,越是学习这样的知识,就越来越不可能闻道。

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是指以天道为政。

天之道,道法自然。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呢?

损的是那些人文礼节,世事名物。

道,不行而知,所以,人从一出生的赤子之心,合道之德出发,行了多远,就还得返回来多远。

学了多少的知识,只要不是亘古不变的道,都得放在一边,各具其位。

这是为道之损的第一步,只有弃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闻道。

只有损那些人之道,才能复天之道。

<strong>

<strong>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人为物理人情所蔽,以至于不能见天道。

损之又损,说的是在损物理人情这些人之小知,再损弃人道之政。

损弃小知,那些世俗的行知和名物桎梏,便能得闻天道;

闻道之后,而知人道之不足,于是损人智之政。

此为损之又损。

损弃物理人情,人道之政,则天道自复。

天道复,君王为政以天,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道为政,是谓无为。

实乃无为人道,为天道而已。

<strong><strong>

<strong>


平凡2850



读者错位,是老子有很多难以解释地方的根本原因。

老子写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里面的道理也都是讲给统治者听的,从没想过要刊行于世,当读者从帝王变成了普通人,里面就变成了看起来什么奇怪又难懂的道理,现在对道德经的很对疑惑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

老子主张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协作,也没有欺诈的原始美好社会。老子主张就是让人民放弃自己的想法,让人民尽量少去读书写字,就按照本能去生活劳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老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这种自然原始状态,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道就是这种自然状态,在老子的眼里,任何人为的都是都去不应该要,都是虚伪,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的这句话是针对统治者说的统治术,统治者当然可以无为而治,可具体到我们个人,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的,我们的道应该是奋斗和勤奋。


昭烈名臣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其实就像是一对冤家,对各自的思想很不感冒。这源于这两派思想的价值观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加法。认为人总是要向上向善向好,从道德修养上来说,要每天修养道德提升道德水平,从个人的价值来说,最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做高官,得厚禄,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用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学问上,讲究日积月累的学习,以提高自己。你看儒家大师荀子的书,通篇都是提倡学习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遏制人性之恶。所以,儒家的人生是加法,越努力越好,努力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道家思想就完全不同。道家思想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清静无为的,而社会的发展、阶层的变化、欲望的增加,让人越来越不堪重负,认为了前途,为了高官厚禄,为了那些后来被证明是虚幻的东西,殚精竭虑,搞得太累了,一点都不逍遥。而真正的人生是做减法的,减少欲望,减少知识,减少道德的束缚,让人自由自在的,像一条鱼儿愉快滴在大海中逍遥。这才是人生的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来看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为学"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

老子把人生境界分成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识越多越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驾驭世界,这就要做加法,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也就是对道的追寻中,我们要善于做减法,要目光敏锐地盯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被多余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智慧和判断。可以这么说,欲望越少,智慧越大,对道的遵循越准确,对道的践行越贴近实际。

所以说,老子认为,人生还是多做些减法,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么我们就太笨了!可惜天下人,总是拿无关身心逍遥的事情来束缚自己,搞得那么累,这又是何苦呢?


好玩的国学


首先我们要理解《道德经》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理解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据说是周朝的守藏史,他阅读过很多官方典籍史书,又看到当时天下纷乱,诸侯们征战不已,便想寻找一条救天下之路。而他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让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整本《道德经》其实就是一本政治之书,老子想告诉统治者如何让天下太平。题主问的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帛书中是“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和通行本《道德经》基本一样。而且题主引用的不完整,整段话应该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下面我逐句解释一下。


“为学日益”,学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各种知识技能。益(增加)的是什么呢?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比如一个人学了打猎的技能,肯定会跃跃欲试,想打很多野兽;学了理财的技能,肯定会想赚很多钱。

而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正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要“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的意思。

统治者不妄为,要让去臣民做自己的事情。不能今天想修宫殿,就征召百姓来做苦役;明天想打邻国,就征发百姓来当士兵。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机心和欲望,安安静静地做个统治者。

老百姓同样要不妄为,去除欲望和智慧,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最好是“虚其心,实其腹,强其身,弱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表面上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而是说如果统治者能不妄为,臣民们也都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统治者就能一直统治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详细解释,也说明了老子这段话是教统治者如何“取天下”的。

孔子也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说,统治者不必做什么,只要不妄为,就能治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