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給我們講的莊子的《逍遙遊》,也許都是錯誤的

前些天的時候心情不是很好,想起來了蘇軾本人是儒釋道都很精通,所以在很多境況下也都是怡然自得,咱不求都精通,不過心境不好的時候看一看老莊應該能有一些啟發吧。於是便又看了以前中學學過的莊子的一篇文章《逍遙遊》。

看完之後,突然有一種頓悟的感覺,以前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說莊子秉承了老子的思想,在這篇文章中是想要告訴我們大小之分,榮辱之辯,我們要厚積薄發,要清靜無為等等,當時聽起來很是模稜兩可,可是再仔仔細細的看了之後,突然想到,也許以前老師說的都是錯的,或者說,老師只告訴我們了表面的東西。

老師給我們講的莊子的《逍遙遊》,也許都是錯誤的


至於更深層次的東西,也許是老師自己沒有想到,也許是擔心我們理解不了,所以沒有說到,也沒有告訴我們,只能把這個機會留給我們自己,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自己去慢慢感悟。

在文章一開始的時候,莊子就說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鯤鵬這是傳說中的事物,可飛九萬里之高。而與之對比的蓬間雀,只能是“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兩者相差何其大,這便是大小之辯。

老師給我們講的莊子的《逍遙遊》,也許都是錯誤的


那鯤鵬是如何做到飛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的呢?莊子的解釋是風斯在下矣,因為下面的風足夠大,風足夠厚,所以它可以飛九萬里之高。就像載舟的水,如果是很淺的水,很少的水,也無法載舟,這就是厚積薄發。

然後莊子又開始說時間長短之辯和榮辱之辯。莊子拿“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和壽命久遠的冥靈、大椿來做對比,又拿普通人的壽命和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來對比,以此來說明時間長短,壽命長短的辯論。

老師給我們講的莊子的《逍遙遊》,也許都是錯誤的


又以“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來說明德行大小的關係,完後莊子卻評論說他們自己看自己也就是如此了。然後又拿宋榮子來舉例,說像宋榮子這樣整個世界的人讚賞他也不欣喜,整個世界的人唾罵他也不因此而悲傷,而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去做,不因外界的干擾而改變,卻也不過如此了。到了這裡,我們能夠模糊的體會到莊子心中的逍遙,並不僅限於此。

莊子又說像列子這樣的人能夠御風而行,雖然不用奔跑,但是依舊是需要憑藉外物的,也不算是真正的逍遙。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呢?就是莊子最後說的那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用這句話來解釋了自己心中真正的逍遙。

老師給我們講的莊子的《逍遙遊》,也許都是錯誤的


在寫完之後,我想莊子的心中應該是很苦的,因為他找不出來更形象,更合適的詞語或者句子來描繪自己心中的感受了。可能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大小是一樣的,厚積薄發和厚水載舟都是無所謂的,時間長短並不重要,榮辱之辯也都是相同,所有的所有,其實都是一樣的,他們沒有什麼分別,只不過是用我們的眼光看起來區別很大,其實都是一樣的。

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借用了外力,他們沒有辦法和外界的力量分開,所以都算不得真正的逍遙。就算是最後所說的列子、宋榮子,也同樣是如此。只有自己最後所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夠和莊子心中的逍遙沾上一點邊。

老師給我們講的莊子的《逍遙遊》,也許都是錯誤的


如果莊子來到了現代,身上只剩下了一百塊錢,可能有一個懂他的人拿著一塊錢去和他說:喂!你不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樣的嗎?那我拿一塊錢和你換一百塊你換不換?這時候莊子可能會慢慢抬起頭,抬起眼皮,瞥了那人一眼,隨手將自己身上僅有的錢掏出來隨意的扔給他說道:拿去拿去,記得給我帶壺酒來!

然後哈哈大笑,逍遙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