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我们讲的庄子的《逍遥游》,也许都是错误的

前些天的时候心情不是很好,想起来了苏轼本人是儒释道都很精通,所以在很多境况下也都是怡然自得,咱不求都精通,不过心境不好的时候看一看老庄应该能有一些启发吧。于是便又看了以前中学学过的庄子的一篇文章《逍遥游》。

看完之后,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以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庄子秉承了老子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是想要告诉我们大小之分,荣辱之辩,我们要厚积薄发,要清静无为等等,当时听起来很是模棱两可,可是再仔仔细细的看了之后,突然想到,也许以前老师说的都是错的,或者说,老师只告诉我们了表面的东西。

老师给我们讲的庄子的《逍遥游》,也许都是错误的


至于更深层次的东西,也许是老师自己没有想到,也许是担心我们理解不了,所以没有说到,也没有告诉我们,只能把这个机会留给我们自己,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去慢慢感悟。

在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庄子就说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鹏这是传说中的事物,可飞九万里之高。而与之对比的蓬间雀,只能是“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两者相差何其大,这便是大小之辩。

老师给我们讲的庄子的《逍遥游》,也许都是错误的


那鲲鹏是如何做到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的呢?庄子的解释是风斯在下矣,因为下面的风足够大,风足够厚,所以它可以飞九万里之高。就像载舟的水,如果是很浅的水,很少的水,也无法载舟,这就是厚积薄发。

然后庄子又开始说时间长短之辩和荣辱之辩。庄子拿“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和寿命久远的冥灵、大椿来做对比,又拿普通人的寿命和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来对比,以此来说明时间长短,寿命长短的辩论。

老师给我们讲的庄子的《逍遥游》,也许都是错误的


又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来说明德行大小的关系,完后庄子却评论说他们自己看自己也就是如此了。然后又拿宋荣子来举例,说像宋荣子这样整个世界的人赞赏他也不欣喜,整个世界的人唾骂他也不因此而悲伤,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却也不过如此了。到了这里,我们能够模糊的体会到庄子心中的逍遥,并不仅限于此。

庄子又说像列子这样的人能够御风而行,虽然不用奔跑,但是依旧是需要凭借外物的,也不算是真正的逍遥。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呢?就是庄子最后说的那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用这句话来解释了自己心中真正的逍遥。

老师给我们讲的庄子的《逍遥游》,也许都是错误的


在写完之后,我想庄子的心中应该是很苦的,因为他找不出来更形象,更合适的词语或者句子来描绘自己心中的感受了。可能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大小是一样的,厚积薄发和厚水载舟都是无所谓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荣辱之辩也都是相同,所有的所有,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没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是用我们的眼光看起来区别很大,其实都是一样的。

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借用了外力,他们没有办法和外界的力量分开,所以都算不得真正的逍遥。就算是最后所说的列子、宋荣子,也同样是如此。只有自己最后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够和庄子心中的逍遥沾上一点边。

老师给我们讲的庄子的《逍遥游》,也许都是错误的


如果庄子来到了现代,身上只剩下了一百块钱,可能有一个懂他的人拿着一块钱去和他说:喂!你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样的吗?那我拿一块钱和你换一百块你换不换?这时候庄子可能会慢慢抬起头,抬起眼皮,瞥了那人一眼,随手将自己身上仅有的钱掏出来随意的扔给他说道:拿去拿去,记得给我带壶酒来!

然后哈哈大笑,逍遥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