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與《孫子兵法》《墨子》中軍事思想的相似之處

《商君書》與《孫子兵法》《墨子》中軍事思想的相似之處

荀子

商鞅多次戰爭中立下大功,乃至於荀子將其與田單等人並提稱作善用兵之人,“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蹻,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而《商君書》的戰法、戰爭思想主要集中在《戰法》《立本》《兵守》,個人以為與《孫子兵法》《墨子》有關聯。

《商君書》與《孫子兵法》《墨子》中軍事思想的相似之處

孫子兵法

《戰法》:該篇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戰爭與民眾的關係,戰爭必須常勝才能讓民眾有功勳可分,才能讓君王有威信,才能讓民眾順服;二是戰爭與國力的關係,戰爭首重國力,這點與《孫子兵法·始計篇》的觀點相似,發動戰爭前必須衡量雙方實力;三是軍法的重要性,戰爭的勝負除了國力外,還依賴於將帥的能力,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執行嚴格的軍法,防止將帥輕敵犯錯。

“兵起而程敵,政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敵眾勿為客;敵盡不如,擊之勿疑”(《商君書》)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孫子兵法·始計篇》)

《立本》:本篇是介紹如何將耕、戰結合。在戰爭前就對民眾申明軍法,並以軍法管理民眾的日常耕作和徭役,在民眾熟悉軍法後,戰爭時期才不會因為陌生違背軍法。以軍法治民,必然過於嚴苛,所以要讓民眾安於軍法約束,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君王必須親自支持、推行律法;二是君王的言行必須符合律法,即以身作則。最後這點也是我奇怪某些人會反感儒家“致君堯舜”之詞卻又空談喜歡法家的地方,法家設定的是一套嚴格高效的統治機器,其運行核心即君王,所以君王素質必須極佳,甚至於完全按照法家標準,秦國變法至大一統後的君王們,唯有始皇帝符合……

《商君書》與《孫子兵法》《墨子》中軍事思想的相似之處

秦始皇

《兵守》:該篇主要介紹如何守城,這也是我認為與墨家軍事思想類似的地方,畢竟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守城最有名。具體守城措施如下:

  1. 不可死守城池,必須保持一隻後備力量,或支援城牆守軍,或隨時防備攻入城中敵軍,或以逸待勞與敵軍巷戰。
  2. 必須盡一切力量守城,編制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同時區別待遇,保證守城力量。

由於該篇後部分有些…不近人情,我就不多提了,有興趣的可以一看。說起來,該篇跟《墨子》中“守城”部分極為相似(當然,《墨子》中更加詳盡),甚至可以說其守城思想的嚴酷性比各國都過之無不及。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點,戰國時期,各國攻守往來極為常見,邊境各城池爭奪頻繁,然而秦國民眾守城的例子很少……

《商君書》與《孫子兵法》《墨子》中軍事思想的相似之處

墨子

《靳令》:該篇倒是與軍事無直接關係,主要思想為“壹言”,即禁止非耕戰相關的言論和臣民。本篇前後邏輯…個人還是不太明白,嚴明律法、規定時間處理完政務,明確只有“耕戰”有功才能獲得獎賞,嚴刑處置“罪犯”,減少“精美繁多”的商品“誘惑”民眾從商之心。“貴爵位”,讓民眾勤於“耕戰”。

該篇將“日禮、樂;日《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定為“六蝨”即對國家有害的東西。至於理由,倒也不是真的反對這些“美德”(秦國並非摒棄仁義,只是作為缺乏仁義,這是有區別的),而是禁止持有並宣揚這些思想的臣民……

“聖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執賞罰以壹輔仁者,必之續也,聖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力。聖君獨有之,故能述仁義於天下。”

這也是我目前認為“禮儀仁義道德忠孝”是戰國時百家學者、士人、各國官府普遍認同理念的原因之一,他們並非反對所謂儒家的“仁義”,而是對“仁義道德”有自己的解釋。

《商君書》與《孫子兵法》《墨子》中軍事思想的相似之處

戰國七雄

​ps:本想總結下商君的戰功,可惜時間不夠,或許會在該系列末附帶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