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与《孙子兵法》《墨子》中军事思想的相似之处

《商君书》与《孙子兵法》《墨子》中军事思想的相似之处

荀子

商鞅多次战争中立下大功,乃至于荀子将其与田单等人并提称作善用兵之人,“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而《商君书》的战法、战争思想主要集中在《战法》《立本》《兵守》,个人以为与《孙子兵法》《墨子》有关联。

《商君书》与《孙子兵法》《墨子》中军事思想的相似之处

孙子兵法

《战法》:该篇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战争与民众的关系,战争必须常胜才能让民众有功勋可分,才能让君王有威信,才能让民众顺服;二是战争与国力的关系,战争首重国力,这点与《孙子兵法·始计篇》的观点相似,发动战争前必须衡量双方实力;三是军法的重要性,战争的胜负除了国力外,还依赖于将帅的能力,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执行严格的军法,防止将帅轻敌犯错。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商君书》)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兵法·始计篇》)

《立本》:本篇是介绍如何将耕、战结合。在战争前就对民众申明军法,并以军法管理民众的日常耕作和徭役,在民众熟悉军法后,战争时期才不会因为陌生违背军法。以军法治民,必然过于严苛,所以要让民众安于军法约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君王必须亲自支持、推行律法;二是君王的言行必须符合律法,即以身作则。最后这点也是我奇怪某些人会反感儒家“致君尧舜”之词却又空谈喜欢法家的地方,法家设定的是一套严格高效的统治机器,其运行核心即君王,所以君王素质必须极佳,甚至于完全按照法家标准,秦国变法至大一统后的君王们,唯有始皇帝符合……

《商君书》与《孙子兵法》《墨子》中军事思想的相似之处

秦始皇

《兵守》:该篇主要介绍如何守城,这也是我认为与墨家军事思想类似的地方,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守城最有名。具体守城措施如下:

  1. 不可死守城池,必须保持一只后备力量,或支援城墙守军,或随时防备攻入城中敌军,或以逸待劳与敌军巷战。
  2. 必须尽一切力量守城,编制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同时区别待遇,保证守城力量。

由于该篇后部分有些…不近人情,我就不多提了,有兴趣的可以一看。说起来,该篇跟《墨子》中“守城”部分极为相似(当然,《墨子》中更加详尽),甚至可以说其守城思想的严酷性比各国都过之无不及。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战国时期,各国攻守往来极为常见,边境各城池争夺频繁,然而秦国民众守城的例子很少……

《商君书》与《孙子兵法》《墨子》中军事思想的相似之处

墨子

《靳令》:该篇倒是与军事无直接关系,主要思想为“壹言”,即禁止非耕战相关的言论和臣民。本篇前后逻辑…个人还是不太明白,严明律法、规定时间处理完政务,明确只有“耕战”有功才能获得奖赏,严刑处置“罪犯”,减少“精美繁多”的商品“诱惑”民众从商之心。“贵爵位”,让民众勤于“耕战”。

该篇将“日礼、乐;日《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定为“六虱”即对国家有害的东西。至于理由,倒也不是真的反对这些“美德”(秦国并非摒弃仁义,只是作为缺乏仁义,这是有区别的),而是禁止持有并宣扬这些思想的臣民……

“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壹辅仁者,必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这也是我目前认为“礼仪仁义道德忠孝”是战国时百家学者、士人、各国官府普遍认同理念的原因之一,他们并非反对所谓儒家的“仁义”,而是对“仁义道德”有自己的解释。

《商君书》与《孙子兵法》《墨子》中军事思想的相似之处

战国七雄

​ps:本想总结下商君的战功,可惜时间不够,或许会在该系列末附带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