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正確嗎?理由是什麼?

醉墨客林世偉


這話問的,真的是不鹹不淡。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過是說一個人原本沒有多少學問,但是靠著些少的學問成了大器。這有什麼對與不對的?又不是說治天下的人只需要讀半部《論語》。

故事出自宋代,宋初有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以此事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趙普真不是等閒人物,先跟隨宋太祖平定天下,後輔佐太宗治天下。可是他卻說是論語半部佐太祖平天下,半部佐太宗治太平。說的謙虛、感人,又很自豪。不過從他說的半部佐太祖,半部佐太宗,說明讀的絕不只是半部論語。話又說回來,趙某人原本沒有太大的學問,而後通過不斷努力充實自己,成就了大事,也是無疑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大事是需要有學問的,是需要讀書的。同時也說明,一個人原本沒有太多學問,也是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讓自己充實起來,從而為社會做大貢獻。

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迅速,大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走出校門就會落伍。準確的說,在學校學到的應該是學習方法的學問。年輕人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社會,都要終生的努力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

故事也是告訴起點比較低的年輕朋友們,不要因為讀書少,學問不多等因素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要多讀書,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成才的例子很多,古今都不乏成大器的。當年的吳下阿蒙在孫權的督促之下,讓人三日不見刮目相看,傳為千古美談,前中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年輕時只是一個建築公司的木工,他通過不斷的努力,最後做到了正國級。

半步論語的故事中國人都知道,重要的是要悟出其中的道理。努力才是成才的路徑。





夭夭灼灼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對嗎?

不對。儒吹。



為什麼?孔子先生治了天下嗎?沒有。他的學生弟子有哪位治了天下嗎?沒有。哪位帝王靠《論語》治了天下嗎?吹的有三分,實際沒半分。那憑什麼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治國,半部治心。治心的儒們還能有三分心得,寫了很多著作,對今天有用沒用先不管,總還是書山有路吧?而治天下則誇張了,不過是治女人有一套,裹小腳貫徹“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精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落實“三從”指示,立“貞潔牌坊”樹立婦女榜樣……



可見,《論語》治天下就是春天的風,不吹都不行。也不知道古儒們臉有多大?三分“酒”七分面,登了鼻子就上臉。給你臉是因為皇帝要臉,你以為是你有臉?

因此說《論語》治天下不對,半部,一部也治不了。


祥河詩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出自元時戲詞,講的是宋代開國時期,宰相趙普的故事。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由孔子當時的弟子及門人所輯,其書講治學為政,人事,處世,哲學等多個方面,全書二十篇,四百多章,二萬八千多個字,堪稱小型百科全書,

孔子尚"仁″,以仁為本,闡述其學,這與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不謀爾合,其杯酒釋兵權,皇袍加身,對柴氏一族恩遇,重文輕武,以致宋朝文運昌盛,出現二程,張載等大儒,都是″仁″的體現,

趙普年輕時學吏(家世如此),少學。當宰相時,因少學,常鬧笑話,太祖語其多讀書,時趙普夜讀書,白日處理世務,應手而捷。死後,家人取其書,只有一部論語已。太宗謂趙普,″世傳你只讀一本書″,趙普說,"我以半部論語幫太祖打天下,今欲以半部論語幫陛下治天下″,遂有半部治天下之說。

概知其言,一言而終,不知言者,流散無窮,一切知識都從實踐中來,論語也是記錄了當時的情況,世間海桑田已變,但人心變化不大,以古人之經驗治今朝之事,有何不可,況且《論語》聖賢書,聖人之言,以教後世,說半部治之,多矣。




俠隱世界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說:

半部治己,半部治天下。

我的理解,整部論語都在講“修己治人”之道。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路問如何成為君子?君子一般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錢穆說,這裡應該是指在上位的人。

如果是講在上位者,那我們可以從領導力的角度來切己體察,從如何做好管理者的角度來領會這章。

孔子在子路的追問下,講了作為君子的三重境界。

孔子先回答子路:“修己以敬。”凡事要有敬,用敬來修養自己,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認真恭敬的態度,這是君子的基本功。

儒家強調“敬而後事”,要先有敬畏心,然後再做事,先從態度上認真對待,對待事情有所敬畏,這樣才能把事做好,否則態度上不夠恭敬,做的時候就不會認真,就容易出問題。

凡事先有敬,對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先有敬,敬老師、敬領導、敬同事、敬同學、敬顧客,先有敬心,才能和諧相處。跟老師學習,要敬老師,信老師,不要帶有勝心,總想去挑老師的毛病以表現自己,這樣難以學到知識,也偏離了學習的本質;讀書也是如此,讀書首先要相信書中的內容,從中切己體察,讀到與己有用並能夠馬上改進自己的才是關鍵;對下屬有敬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安排任務,教會他們方法,相處就會和諧,就能共同實現目標。

孔子告訴子路,這是最基礎的修養,子路不滿足,學習子貢繼續追問:“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再深入一層告訴子路:“修己以安人。”提高自己的修養,讓周圍的人都得到安樂。

前面講用敬來修養自己,說的是自己的事,培養自己的敬畏心,對任何事情都持有敬心,這又進了一層,不僅僅是關於自己,還涉及到身邊的人了。

自己修養提高了,就能使身邊的人安樂。作為領導,修養高了,下屬就會安樂,工作起來就會很快樂,有用不完的力氣;作為老闆是整個公司的主心骨,有修養,有父母心,正心誠意地做產品,整個公司的員工都心安,都會安心工作,誠心實意地做事,公司也會積極發展;作為君王,若是修養不高,心思不在國家上,不在百姓身上,那百姓就要倒黴了。

子路繼續追問:“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又說了更深的一個層次,這個連堯舜都頭疼,可見能夠做到的不多,孔子說:“把自己修正好,也能安定天下的百姓,但安定天下百姓這事,連堯舜都還沒有做好,他們也為這事發愁。”可見這個層次之高,提高自己的修養,影響天下百姓,讓百姓都幸福安定,這太難了。

我們國家這麼大,百姓這麼多,只靠君王的修養怕是難以讓百姓都安定下來,君王自己修養好了,影響各個層級的官員,他們也都修養正身,再去影響百姓,如此百姓才會心安,才會達到安定天下的效果。

之前講了作為領導,關鍵是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然後才能管好別人。

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別人,否則別人怎麼會聽呢?按照人的行為規律,說的話不一定有人聽,但做的事卻一定會有人模仿,比如部門負責人經常多報差旅費,那麼下屬也會模仿他,跟著多報差旅費。

這就是孔子所講的領導力——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重境界都以修己為核心,修己以敬為核心,都需要我們慢慢提高自己的修養。

(憲問十四)


劉文新2019


“半部論語治天下”典故來自北宋開國功臣趙普。

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後周節度使時,趙普就跟著趙匡胤了。後來參與策劃了改朝換代的“陳橋兵變”,為趙匡胤建立北宋立了大功,北宋立國後就做了宰相了。

趙普雖然聰明能審時度勢,但文化底子差。史載,有一次趙匡胤談及年號問題,說怎麼怎麼樣好。趙普立刻拍趙匡胤馬屁,拍得趙匡胤樂的屁顛屁顛的。不想一位前朝翰林學士冷冷的說趙匡胤說的那個年號是某某亡國之君用的,一查,果真如此。趙匡胤臉都綠了,心想:好你個趙普啊,你不知道這些歷史亂拍馬屁,看我明天怎麼收拾你。

第二天早朝。趙匡胤笑眯眯的對趙普說:“趙愛卿,你上前來。”趙普想,今天有什麼好事啊,皇帝對我怎麼特那麼親切呢?趙普樂呵呵的就靠近前去,趙匡胤拿起龍案上的御筆沾滿了墨汁就胡亂的塗在趙普的臉上,墨汁在趙普的臉上流淌,趙普一下就傻了……趙匡胤看著狼狽的趙普對群臣說道,以後不知道的就不要亂說,沒有文化不要做宰相了。嚇得趙普都快尿了……(此事記載於司馬光《涑水記聞》)

從此趙普發奮讀書,不過大多時間就讀《論語》一書。

趙匡胤死後,趙匡義當了皇帝,又啟用趙普任宰相。反對者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做宰相不合適。趙匡義以其問趙普。趙普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至太平。”

趙普一生出將入相,死後家人打開趙普平常保護特神秘的一個箱子,裡邊真的只擺了一本《論語》。從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成了佳話流傳下來。

趙普出身寒門,卻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後學寒門弟子皆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趙普為學習的楷模。

再後來人們論及“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罷了。

社會進步,大至國家小至家庭作坊皆要靠管理,靠科技創新,更需要資本推動,不可能只依靠論語。但是《論語》作為東方哲學思想精粹,象恆星一樣閃耀著永恆的光輝,值得我們仰望,也是睿智的人民的信仰,指引著……

子曰:“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不知當年趙普是不是領悟了其中深意得以兩朝為相。





莫道夕陽晚讀書


有些話,故且妄說之,故且妄聽之。 漫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一部論語能治了天下,那天下的政治家也就不用愁了。

毛主席告訴我們: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夠更深刻的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解才解決本質問題。”

好好的去讀讀《論語》,你就會知道它是否可以治國。說之易,行之難。《論語》就是說教太多了,實戰起來很難。教人做易,自己做難。

所以,還是因地制宜的好,還是靈活運用的好。

《論語》是值得讀的,值得推薦的。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還是,故且妄說之,故且妄聽之。


靜遠


別說半部論語了,半句話都能治天下,比如:科學治理,比如以民為本的治理,再比如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去治理,只要按照話裡說的,把它們作為治國綱領,就能治理天下。而半部論語包含了多少內容,治理天下足夠了。

當然,對於一些讀死書的人來說,他們肯定認為治理不了,因為他們不會舉一反三,不能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只是看字面意思,自然覺得論語不夠,這樣的人讀一百本一千本也不夠。

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說一輩子只讀這半本,趙普本人也不可能只讀過這半本書,而是等你博覽群書後會發現很多知識都是想通的,而論語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論語只是個綱要,把它細化的話需要的知識就多了。

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就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廣交朋友,完全可以作為國家外交的主要策略;三人行必有我師,告訴我們當權執政者要多聽取民眾意見,不能獨斷專行,等等,論語中蘊含著太多的智慧,就看讀者能不能領悟。

有些槓精就愛鑽牛角尖,說論語就那麼點字,一個國家有多少事物,怎麼可能治理的了天下?你說的多聽取民眾意見論語中沒有呀?還有的自以為聰明的鍵盤俠,以為看透了世俗,說是儒家自吹自擂,故意抬高自己。在那個年代,人家不說這句話也不會影響儒家的地位,儒家不是靠這一句話存留到現在的,論語也不是因為這句話才被譽為經典的。

與其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在這裡吐槽,不如去真正的讀一讀論語,或許你會有很好的收穫!


星空偃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因人是有生死的,所以不能將生死的事交給一個有生死的人來決定,這就是人類一直以來被動的接受生死的困惑之因,原始社會的部落如此,奴隸社會的等級如此,封建社會的君權神授也是如此。《論語》是一部感同深受的人生篇章,孔子的意識形態適於修性,但不適於修心,因心是一個難以撐控的不明物,人類至今還搞不懂,弄不明。搞不懂,蛇吞象與心吞相的事就接連發生。王陽明在論心的事上費了不少的心,還是對心的事不能擴充,到了後不還是以“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來拂拭性心!“心性”的事不解決,《論語》的事就沒個完,治天下的事就永無止境。老子論的“道”,人可以在江湖上胡說八道,但不能蹬鼻子上臉的細道。人心難測,是非難斷不僅涉及到人,就連造人的上帝也存在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久前去逝的一個臺灣老人說的有些到位,他說與“上”字能扯上關係的字就兩個,一個為“止”字,一個為“正”字,這三個字擺在眼前就是;上,止,正。

這三個字對於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來說可能就是個見上帝的事,對一個修心悟道的人來說就是一個點道為止的事,但對一個明瞭心見了性的人來說就是一個正與不正的事。


19633691


整部論語,人間乾坤定!

但何以春秋戰國時期突然思想大爆炸,後世幾無超越?



我色我攝


這話不正確!理由:整部《論語》都治不了天下,因為我在不用《論語》治天下的情況下治天下的效果都比那整部《論語》治天下的效果好,治天下不是混天下,其必須要考慮被其所治主體的"生死存亡",其必須要參與或參與全球自由競爭。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作者混得太厲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