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圓明園遺址公園 官方微博16日下午5點發文《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文章表示,159年前,英法聯軍搶劫併火燒圓明園後,譴責最深的是個法國人,而這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雨果說: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打劫,一個放火……他們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而現在,因雨果名著而聞名天下的巴黎聖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這場大火讓人不自覺想到中國文化曾經歷的磨難,曾經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萬園之園留下的灰燼,是中國歷史恥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釘子。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文章寫道:這一刻的中國人,怎能不想起,揹負了一百多年圓明園燒燬的心靈創傷,何其艱難、何其罔然,可惜聖母院,可惜圓明園,文化不應該這樣毀滅,更不應該人為踐踏。

文物的損毀、消失不僅帶走了文物本身,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一場文化之殤,帶來世人對於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的守護它,儘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徵,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記者注意到,就在公眾為巴黎聖母院惋惜、祈禱之時,網上也冒出了一些不協調的聲音。對此,央視新聞移動網16日下午刊發評論文章《國恥不能忘卻,但不應該落井下石》:事實上這兩件事真的有什麼可比性嗎?

圓明園毀於戰亂和野蠻,是歷史的傷痕;而巴黎聖母院此次火災事故是和平時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遺憾。兩者的相同之處恐怕只因為它們都是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它們的消失同樣是全人類的損失。

央視評論表示,文明需要人們銘記,歷史也需要人們銘記,不能用某些幌子來遮蓋歷史,但也不應該打著歷史的名義發洩自己的情緒。牢記歷史並不等於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前行。愛國沒有錯,但請保持理智。

附圓明園《文明,不能承受之殤》

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2019年4月16日,北京時間0點,

法國著名建築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

火勢熊熊。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159年前,英法聯軍搶劫併火燒圓明園後,譴責最深的是個法國人,而這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

雨果說: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打劫,一個放火……他們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而現在,

因雨果名著而聞名天下的巴黎聖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這場大火讓人不自覺想到中國文化曾經歷的磨難,

曾經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萬園之園留下的灰燼,

是中國歷史恥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釘子。

圓明園:文明不可承受之殤

這一刻的中國人,怎能不想起,揹負了一百多年圓明園燒燬的心靈創傷,何其艱難、何其罔然,可惜聖母院,可惜圓明園,文化不應該這樣毀滅,更不應該人為踐踏。

文物的損毀、消失不僅帶走了文物本身,

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

一場文化之殤,

帶來世人對於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

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

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的守護它,

儘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

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徵,

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

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付 懷 東

延伸閱讀:

巴黎聖母院:800年曆史的人類文明瑰寶

即使這一生沒去過巴黎,你也一定在中學課本上了解過維克多·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卡西莫多讓很多人都銘記在心。

這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始建於1163年,歷時100年終於修建完成,距今已經有800多年曆史,擁有美術、繪畫、建築、雕塑等難以複製的歷史瑰寶,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的正面是很有名的雙鐘樓立面。大家都開玩笑說卡西莫多就在鐘樓裡。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繼承了哥特式建築“高挑”的特徵,高尖塔有93米。因為高挑,所以兩邊要用飛翼來幫襯,這也是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特色之一。

巴黎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甚至是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

為了修建這座“巨大”的教堂,隨後的主教一任接著一任修建,一代又一代的人參與修建工作,純人力修建一扇門都要修個幾十年。

這個“飛翼”就是源於13世紀出現的偉大技術,飛行支柱,又稱飛行護壁、扶壁,首次把建築的支撐單獨放在了外面。

外部支撐意味著在巴黎聖母院內部看不到非常明顯的巨大支撐柱,內部格外的寬敞明亮,宏偉壯觀,不身臨其境根本無法體會。

另外,它的建造全部採用石材,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它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法國大革命期間曾遭到破壞,1845年重修。整個建築到處都是精美絕倫的雕塑,每個雕塑都是一個故事。這些雕塑,幾乎每個都能單獨拿出來展覽,栩栩如生,是雕塑家們日日夜夜精心勾勒而成,因此重修耗時之長難以想象。

巴黎聖母院早已成為巴黎地標性建築,也成為全世界的遊客心馳神往的勝地。而在文學藝術領域,巴黎聖母院也早已成為無價IP。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面世之後,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動畫片、戲劇等。在我們熟悉的“愛在”三部曲、《午夜巴黎》等電影中,巴黎聖母院成為標誌性的存在,著名遊戲《刺客信條》其中也有巴黎聖母院。根據《巴黎聖母院》改編的同名音樂劇,將美聲唱法與搖滾樂有機結合,讓世界矚目。

巴黎聖母院也是政治的見證者——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自己拿起皇冠戴到頭上,然後再為跪在地上的約瑟芬加冕為皇后。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1430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年,教廷在此為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遭到褻瀆與破壞。

1802年,拿破崙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此加冕。

1944年,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後,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餘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追思彌撒。

眼下,火勢仍在蔓延。萬幸的是,巴黎聖母院主體結構得以保留,其中的藝術品都被保留了下來,大教堂的寶藏也是完整的。希望火勢儘快得到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