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國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密碼-11

生活中的國學:美國博士和南懷瑾,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密碼-11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在數十年之前,有一位哈佛大學博士班的學生,他跟隨著南懷瑾老師作關於中國文化的博士論文。在這位博士返回美國之前,南懷瑾老師叮囑他,回到美國之後,要大力提倡我們中國文化的孝道的觀念。這位博士說,這在美國是非常困難的。南懷瑾老師告訴他,宣揚和提倡孝道,並不是現世的功業,而是一項千秋事業。南懷瑾老師對他講了孝道的真正的含義。

生活中的國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密碼-11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孝悌是最主要的一種精神。南懷瑾老師說,我們中國人講這個孝字,其實講的是“父慈子孝”,這是一個相對的範疇。當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的感情,兒子對於父母回報的就是孝道。還有一個層面,就是“兄友弟恭”,它的意思是說,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對哥哥恭敬愛戴。

這其實也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說的“人心換人心”“好是好換來的”是一個道理。但是,後來,我們提到孝道的時候,就變成了:“你應該孝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就變成了一種愚孝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這個說法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的。因為我們從身邊的很多事例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天下確實有一些父母,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是有不是的,那麼這“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又怎麼能講得通呢?

生活中的國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密碼-11

比如我們在新聞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父母並沒有承擔自己為人父母的作用。有些父母只顧自己的享樂,做出了一些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也很少對孩子付出關愛;還有一些父母,並不是為子女考慮,而做出一些有失偏頗的事情或者是比較極端的做法,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更有一些父母,甚至會做出遺棄孩子或者傷害孩子的舉動,根本盡不到作為父母的責任。還有很多情況,讓人不勝枚舉。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如何來做到孝和悌呢?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也是感性的,具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怎麼能做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沒有任何情緒和緣由的孝順呢?這和人的本性是相違背的。

生活中的國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密碼-11

其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思想並不是孔子和孟子本來的思想,而是被人借用了他們的名義。所以,後來的人們對於那些人所提倡的這種愚孝,從本能上來說就是非常反感的,因此,這也成為大家要打到孔子的思想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這樣看來,孔子確實是非常冤枉的。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看南懷瑾先生所著述的《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是一位國學大師,也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

生活中的國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傳統文化密碼-11

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