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關中陳鏡


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

前言

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來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

這種今古對比的手法在古詩詞中經常見到,懷古也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一、李白《把酒問月》

這是一首七言的古體詩,押了四個韻部,平仄韻相間,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以上平聲韻(支韻):時, 之,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換入聲韻(月韻):闕、發、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換上換仄韻(上聲紙韻):水,此,裡

二、創作時間

這首詩不能確定寫作的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寫於唐玄宗宗天寶三載(744年),這一年夏天,李白被賜金放還,建功立業的理想破滅。

從詩中李白的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判斷這首詩是其辭官以後的可能性比較大。

李白在被召入長安以前,也常有懷才不遇之感,但是與《把酒問月》中的灑脫不太一樣。一個是沒有遇到伯樂以前,一個是繁華落盡世事看破的一種淡然。

例如他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三、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1、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對於宇宙中的疑惑,自古有之,屈原在其長詩《天問》中也問過: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濛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2、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這兩句的詩意在比李白大了幾十歲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李白說:月亮常在,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什麼樣, 但是我知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今天的月亮能看到我們的祖先。

今人和古人一樣,如同流水逝去,我們在不同的時空裡,都曾經一起看到過相同的月亮。

結束語

關於詠月的詩詞不勝枚舉,老街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序: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題目寫錯了,原句應該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把酒問月》,整首詩如下:

把酒問月

這是一首通過詠月來抒懷的詩,詩中反覆論證了人與月之間的關係,頗有哲理性。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採用的是時間交錯,今昔對比的寫法,一方面表達的是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另一方面則展現自己灑脫的胸襟。

異曲同工

有不少古詩與李白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試舉兩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



詩詞補習班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和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寓意如出一轍。我想對於書者來說應該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那就是以這與日同輝的月亮作為參照物,感嘆人生命的短暫。


從古至今,月亮依然是那個高高懸空的月亮,而人卻是換了一代又一代,生命在這大自然之下是何其的渺小和短暫。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以月亮寄託情思,無論是親情友情亦或是愛情,思念著對方定將抬頭望月,抑或把酒問月,久而久之月亮便成了每一位文人墨客的歌頌對象,它代表著團圓,浪漫,悲傷,以及以它為參照物來感傷生命的短暫和歲月的流逝。 古人當然見不到今時今日的月亮,但是今時今日的月亮又何曾有過改變嗎?它一直都是它,從來都沒有任何變化,它的陰晴它的圓缺從來不會因為人們的更迭而少一分或多一分,自古以來,它總是高高在上,從不缺席。


人們喜歡將明月與人生反覆作為對照,或許這足以說明人們在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中有所遐想,同時也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深思。

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暫的,雖然相對於一些其他的大自然夥伴也會有相當的優勢,但是在大自然或者說宇宙面前,人類的生命何其渺小,又何其短暫,它被時間束縛著。因此古往今來的大家同把愛情比作月亮,團圓比作月亮,人生比作月亮,並一同豪邁的把酒邀月,與之共飲。我想不管生在何種時代下,情感的表達往往是相通的,雖然古人都已如流水般嘩嘩逝去,然而當我們面對空中這同一輪明月時,或許大家在某一瞬間會有那麼一些相似的感慨吧。


夢歸秦淮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看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認為可以對這句詩作如下解讀:





1、古代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無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王侯將相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個飽三個倒”的平民百姓,都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淹沒在歲月的塵埃當中了。





他們無論如何也見不到今天的,美麗的,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圓圓的月亮了。他們留給現代人們的只是一些斷斷續續的傳說和故事,人們只能透過這些傳說和故事試著去感受古人當初的生活了。






2、現代人頭上的圓圓的月亮,在遙遠的古代,也曾經伴隨著古代貴族,平民和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 。



古人在皎潔的月光下面,吟詩作對,把酒言歡,舞槍弄棒,歌舞生平的一片繁榮景象,都跟隨著歷史的腳步離開了現代的人們,只留下天空高高掛起的月亮,這是過去曾經照著古人活動的月亮。





通過以上解讀,總叨叨認為“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講的是古人和月亮的關係,同時也講出了現代的人和古人的關係,一個月亮把古人和現代人聯繫起來了。






總叨叨


語出《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文中今月古月實為同一個月亮,但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每個人能看到的月亮僅僅數十載而已。上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下句“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以計數,只如逝水一去不返,但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古人感慨時光荏苒、人生苦短詩句頗多,如陳子昂的《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是懷古思今,引人共鳴。

例附本人所書李白《把酒問月》,歡迎關注交流!



三悟軒


世間懂李白的,除了酒,就是月了。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丹闕:紅色的宮殿,“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白兔搗藥:民間傳說,月兔搗仙藥,“月中何有,白兔搗藥”。

當歌對酒時:邊唱歌邊飲酒,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首詩可媲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與蘇軾《明月幾時有》。

1 問月

屈原問天,李白問月。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顯然借鑑了此句。

月,於李白而言,意義非凡。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月的冷清與淒寒,像極了孤獨的李白。

月的孤高純淨,遠離世俗,又給了李白遠離塵世的憧憬。

問月,是詩人孤獨的自我對話與自我療傷。

“青天有月來幾時”,顯然沒有知己,才視月為知己,只有對等關係,才有這樣的突兀一問。

2 贊月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高不可攀,卻又如影隨行。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皎如飛鏡,卻又云開月明。

“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海升雲落,如此孤高冷傲。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亙古長存,如此甘願清冷。

詩人將一種人格魅力賦予月神,純潔,孤傲,多情,卻又淡然從容,寧靜灑脫。

月,是人格化的另一個詩人,在潔身自好與入世流俗之間糾結,卻做不到如月般的淡泊瀟灑,不計功名。

3 昇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問月,李白發出哲人一般的思考,

月是亙古不變的,古今一輪。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人卻如流水,不能從頭,短暫迅疾,更迭換代,似水流年。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只有對酒當歌,不負金樽,不枉人生。

對月的追問,對自然的感慨,最終歸結到對生命意義的領悟。

李白是很會自我開解的詩人,從問月到生髮人生短促之感,很是消極,最後一句卻豁然開朗,對酒當歌,灑脫人生,一下子從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只要自己過得快活,又何必在意功名得失,須臾人生。

達觀雍容,從來都是李白的風格。

這份從容裡,也隱藏著李白對人生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想象奇特,情理並茂,感情充沛,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比《春江》深刻,比《明月幾時有》明朗開闊。

南宋詩評家嚴羽評價:“纏綿不墮纖巧,當與《峨眉山月歌》同看。”


一綠浮芳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李白的詩多有月和酒,比如這首《把酒問月》,很顯然,題主有意無意間將前一句做了變動,在此,在下予以糾正下(古人確實沒法穿越時空見到“今時月”)。如此,針對題主的問題,全詩就不用在此複述了,下面我就原詩句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吧。

今人不見古時月――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天空中的月亮應該是一樣的,不分古今中外,它就在天上高高掛著,歷盡滄海桑田,依舊如故,唯一的變化就是陰晴圓缺。可為何李白會說今人看不到古時的月亮呢?似乎說不通啊!但我們帶著情感和思考再去分析領悟時,這句詩句說的也沒錯!原因是:詩人眼中的月亮是充滿情感的,是活著的,是隨著每個望月者的觀察、思考和情感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它不再是那個千年不變的月亮了,而是千萬人眼中不同的寄託體存在,既可以是對愛人的思慕之情,也可以是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更可以是對時光流逝的一種感概之情。這樣說來,天空中的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只是古人所寄予月亮的情感是今人所無法體驗到的,因而說:今人不見古時月(情感和思考無法複製)。


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理解起來就要簡單許多,今天的月亮還是曾經的那個月亮,雖然它已經飽經歲月,但它還是曾經的那個月亮,它不僅僅照亮著我們(今人),它也曾照亮過古人。儘管我們(今人)體驗不到古人望月時的寄託之情,但我們今人每每望月時所產生的寄託之情也肯定是與古人相似的吧!因此說,今月曾經照古人!

結合這兩句的分析,我們能得出這麼幾點體悟:

(一)古時月和今月是隨著望月者的情感和思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變)

(二)儘管每個人對空中的月亮充滿著各自的寄託之情,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不會因為任何人而發生改變。(不變)

(三)在這變與不變之間,唯一需要我們注意的,那就是時光的流逝,需要我們任何人都好好去把握時間,不要輕易錯過你眼中的那輪“今月”,更不要讓它變成“古時月”。

作如上淺見,若覺不妥,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一刀斷髮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兩句詩。從字面理解,並不困難,不論古時,還是現在,月亮還是這個月亮,只不過是人在不斷更替而已。還是這個月亮,百年前或是千年前照的是古時的人,現在照的是當代人,雖然不同時代的人都能面對唯一一個月亮,但古人見不到後人,後人更見不到古人,不免讓人遺憾連連,心生憂傷。

怎樣理解呢?說明了大詩人儘管風流倜儻、瀟灑不羈,但面對大自然依然感到很無奈、很無助,人的生命很有限,不過百年的時限,但大自然是永恆的,即是再對世界有無比留戀,不過還是一廂情願,仰望星空,看到月亮,不免就惆悵有餘,多麼希望與月亮同生同死,怎奈只能是想想作罷。

這句詩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物是人非。細想一千多年前的大詩人發出來的感慨,在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般滋味呢?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們不過都是大自然裡面的一粒塵而已。



宇璽龍


出自提問老師自己改寫的古詩?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讀起來朗朗上口,和《把酒問月》《春江花月夜》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古代沒有電燈,夜裡唯一明亮,溫柔照耀大地的就是那一輪皎潔月光。它引發了人類多少情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豐庭新月黃昏,雪裡山前水濱。

……

這些名句寫出了人們對家鄉,親人,時間,宇宙和人生的感嘆和思考。

究竟開始什麼時候有月亮,什麼時候有人?是先有人還是先有月?第一個看見月亮的是誰?……無始劫以來,月亮東昇西落,人類繁衍生息。

月亮引發了古人的哲學思考。時間到底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就如今天的月亮曾經照耀古人,古人不在了,月還在。有一天我們不在了,月還在嗎?

王陽明寫的《蔽月山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還有人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就是古代的科學萌芽吧,太哲學啦:月亮到底是大還是小?

我們國家威武,探月工程又有新成果啦,三個地點被命名為織女,河鼓天津,中央峰被命名為泰山。古人見月在空中,我們太空去登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我在德州,嫦娥奔月的地方,老師,這會吃飯沒,我們約不約?……哈哈哈。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騷客仰頭問。問月,自古以來便是文人才士的好題目。吾友李太白先生,未能免俗,也寫過一首《把酒問月》的詩。但此詩中的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卻被後人拿來消遣,慘遭“惡搞”。

清乾隆年間,著名文人樂鈞撰有筆記體小說《耳食錄》,專記世間奇聞趣事以及神仙鬼怪的幽跡迷蹤。其書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得一拼。瞧瞧《耳食錄》中的《瘋道人》一章是如何編排太白先生的八卦的:

一妓繼歌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仙者笑曰:“誤矣!乃‘今人不見古時月’也。”妓曰:“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亦誰見今時月來?”仙者嘆息。

“仙者”即是李白。李白聽歌吃花酒,指摘妓女歌詞中的錯誤,不料此妓才辯了得,為太白詩句更進一解。詩仙無奈,唯有嘆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嗯,不錯。後來,《增廣賢文》把這句話收錄了進去。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主觀抒情的意味更濃。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客觀說理的意味更濃。這個情與理,就是:古人今人若流水人,共看明月皆如此。

鐵打的月亮流水的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從表面上看,人分古人今人,月分古月今月,所以,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不見今時月。

從實質上看,古月今月,是持續存在,月是同一個月。而古人今人,是斷續存在,人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今月曾經照古人,古月依然照今人。

說到底,就是:人生短暫,宇宙長存。

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咋辦?李白的態度相當好:“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啥也別說了,月下獨酌,對酒當歌,喝!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