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貴人語遲”的說法,在如今看來,是否有道理?

百年常青藤


古人云:“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它顯示了我們祖先高超的智慧!

“水深則流緩”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與總結,同時又是以自然為參照,以自然為榜樣,更是“道法自然”的一種體現!放眼江河湖海,水越深,積聚的勢能越大,水面上激流奔湧,而沉在深處之水卻往往流得緩慢!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當遇到棘手煩亂、艱難困苦的事情,有貴氣貴相之人,說話往往會保持一種沉穩的語態和一個平靜祥和的心態!

古人認為“命隨心轉”、“相由心生”。這裡的“心”,是心情、心態、心意、心緒、心智、心境等的複合體,是一種意識能量場的集合表現!

心決定性,所以叫心性;性決定命,所以叫性命;命決定運,所以叫命運;運決定氣,所以叫運氣,氣決定場,所以叫氣場!但在根本上,這一切都根源於心!正如《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所說:“一切惟心造!”

“人貴則語遲”中的“貴”是相對於“賤”而言的!是說有貴相貴氣的人,說話往往不緊不慢,不急不躁,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正所謂“言為心聲。”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從一個人說話的語速、語氣、語態、語音等,可以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的格局、層次與境界!而這種內心的格局與境界正是決定一個人一生高度的重要因素!




文心龍3


如果嬰幼兒會說話晚,周圍的人就會用“貴人語遲”來安慰父母。那麼,“貴人語遲”真是這樣嗎?似乎科學統計上並沒有給出什麼支持。

語言能力發展,是智力發展的重要部分。語言能力,是指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說話早晚,當然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表現。

幼兒遲遲不會說話,可能有幾種情況:

語言能力發展遲緩,智力發展遲緩,這當然是最可怕的一種情況;

感覺器官有障礙,比如聽力有障礙,也會妨礙語言能力,這當然也很可怕;

語言能力發展有早有晚,只要在正常的區間之內,就問題不大;

還有的幼兒,其實語言能力發展正常,只是性格上的原因不愛說話而已,這個和“貴人語遲”到有可能沾點邊。

經常被人們引用的一個例子,愛因斯坦在回憶自己的早年經歷時提到,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認為說話晚,還為此諮詢過醫生。但愛因斯坦也說到,其實他在兩歲半的時候就能說完整的句子了。父母的擔心,其實更多是因為他在7歲之前總是沉默寡言,還總是輕聲重複自己的話。其實這並不是他說話晚或不會說話,而是性格方面的某種原因吧,這可能真的是某種天才才有的特點。

對於養育幼兒的年輕父母,不妨對照一下一般情況下語言能力的發展規律,如果差異過大,就應該引起注意及時諮詢了。

  • 1歲以前 模仿聲音

  • 1歲到1歲半 開始說出幾個特殊的單詞,比如會叫媽媽爸爸。

  • 1歲半到2歲 詞彙量開始增加,甚至能說出簡單的句子。

  • 2歲到2歲半 能清晰地表達用意,可以用更準確的詞彙,語法也開始形成。

  • 2歲半以上 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有時能“語出驚人”。


洪良


貴人語遲,這話說的真有道理,不信你比對下週圍的人

過去的時代經常有句說法叫“貴人語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是富貴的命,說話就比較慢。實際上,包括兩類人,一類是小孩子、小朋友,另一類是成年人,如果用來說小朋友,那往往是一種安慰的話,用來安慰家長孩子吐口晚,說話慢,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家長聽起來也會非常高興;如果是用來說成年人,則往往形容這個人心機細密,心思深沉,說話慢條斯理,往往是比較有條理有邏輯的人,經過深思熟慮的人才能做出來的事情,這樣的人身份往往非富即貴。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個人感覺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很有說服力。

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因為身邊就有很多的大媽大嬸兒,大哥大姐,說話聲音往往音調特別高,急哄哄的,且特別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動不動就嘰嘰喳喳,上躥下跳,實際上是很沒有城府的表現,這種人走嘴兒不走心,這樣的人也容易得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腦子不轉,整天隨心所欲,你提醒他吧,他還認為你是挑毛病,不懷好意,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所以,這種人不會有大的發展,貴人語遲,講話慢一點,好好思考,真的一個好的習慣,不由得你不信。


亦文亦物


我是“一路童行”兒童的健康顧問,關注我呵護兒童健康成長

哪有什麼“貴人語遲”啊!

古人所說的“貴人語遲”出自《論語》,原句為“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這句話的原意識指有內涵有思想的人,是不會多說話,也不會搶說話,而大多數人卻理解成了說話晚的人是“貴人”。

孩子的語言發育存在規律,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在構建“詞彙網”了,已經開始意識到,有些東西是“相關”的,有些則是“無關”的,同時,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開始瞭解食物和身體部位的詞彙了。


語言發育的6個階段

1.預備階段(0-1歲)

是咿呀作語和初步理解的階段,故又稱“先聲期”。到孩子8個月時發聲練習達到高峰,並會改變音量和音調以模仿真正的語言。


2.語言發育的第一階段(1-1.5歲)

這時期的語言特色是說單字句,能用手勢、表情輔助語言來表達需要;能以動物的聲音來代替其名;會模仿自己聽到的聲音。


如問:你幾歲?

他會鸚鵡式複述:幾歲

如同迴音般,故又稱“迴音語”

(備註:“迴音語”出現在這個階段,並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為正常)。


3.語言發育的第二階段(1.5-2歲)

又稱“稱呼期”,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歡問其名稱,字句迅速增加。

4.語言發育的第三階段(2-2.5歲)

能說短句,會用代詞你、我、他,開始接受“母語”所表現的獨特語法習慣,如用感嘆句來表示感情,用疑問句詢問等。


5.語言發育的第四階段(2.5-3歲)

這個階段會使用複雜句,喜歡提問,故又稱“好問期”。


6.完備階段(3-6歲)

說話流利,會用一切詞類,並能從成人的言談中發現語法關係,修正自己錯誤的暫時性的語法,逐漸形成真正的語言。


孩子的語言發展不是天生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咿呀學語的過程從無意識的發音,到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再到完全自如的表達。

如果前一階段的發展不理想,那麼下一階段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孩子一旦語言發育遲緩,不干預的話病情不僅不會自愈,反而會加重。


有其他兒童問題可以直接在評論區詢問


一路童行


古人云:貴人語遲的說法,當然有道理。不但貴人語遲,而且貴人言少。事實有證體育界解說家宋任雄老師,就是五歲開口講話的,人家現在不成了國嘴啦,我的一個朋友她女兒的兒子,二歲多時還不會講話,她整天愁的沒辦法,見了誰都說,她見了我對我說時,我就勸她,只要耳不聾,不用急,說活是早晚的事。我還給她講宋老師的事例,這不現在她外甥什麼都會講啦。


真善美58265


如果小孩子學會說話的時間晚,這是很好的安慰家裡大人的話。如果是指的人說話慢,或者回應的晚,這說明是經過深思熟慮做出回應的,自然說出來的話含金量要高,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愚讀歷史


心宜善,言宜慢。知道易,行道難。

盡人事,聽天命。不信書,信運氣。


明心真人


這個沒有什麼概念定義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