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心理諮詢案例分享,育兒最重要的是細節和耐心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細節。父母表達出愛孩子的心意,孩子自然能體貼到這份心意。下面是兩個很小的案例,心理諮詢是個細膩的活,再敏感的心思都有解決的方法。

兩個心理諮詢案例分享,育兒最重要的是細節和耐心

上初中的兒子不去上學,也沒生什麼病,於是父親買回“拒絕上學症”這類書來讀,父親覺得需要學習,實際上卻沒有改變兒子。不久,兒子要求父親買這買那,父親硬撐著給他買回來,兒子也並沒有因此上學。

父親最終忍無可忍,把兒子叫過來坐在對面,問他:“你知道爸爸一個月掙多少錢?”然後給他看工資明細,並逐一講解工資多少、津貼多少、扣掉稅和其他以後拿多少。兒子表現出強烈關心,說:“我本以為咱家有很多錢。”

這件事成了兒子上學的重要轉機,面對人之生存不易,兒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並決定自己也要付出努力。而父親,在這件事上學習到不是書本的知識,而是父親的責任,少年長大成人的艱難,生存在現代社會必須的,按照自己方式生存的基本態度。知識的學習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在這樣的實驗中學習到的經驗和方法。

兩個心理諮詢案例分享,育兒最重要的是細節和耐心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媽媽不喜歡孩子:

在我們的認知中媽媽們應該都喜歡自己的孩子,然而在實際中,雖然有的媽媽在盡著媽媽的義務,卻無法在心底裡喜歡孩子。這對於媽媽來說是個困擾,越焦慮想採取措施,往往會處理不好。比如,有的媽媽和三個孩子中的兩個較小的相處很好,和老大相處不好,這時母親就會產生自責,或許認為自己作為母親失職好,於是更加縱容,溺愛孩子,但是太刻意了又會將問題擴大化。

如果孩子出生時一切正常,母親就會疼愛孩子,而嬰兒的笑臉也會喚起媽媽的憐愛之情,如果感情通過媽媽和嬰兒之間相互作用自然流動的話,自然一切順暢。可是,一旦有什麼因素抑制了這種感情流動,就形成了心結。哪怕心裡想要疼愛或是被疼愛,作為存在整體的自己也無法參與進來。

兩個心理諮詢案例分享,育兒最重要的是細節和耐心

有的媽媽在諮詢中,通過交談的共鳴,隔閡消失,情感得到改善。我只是想說,這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就此認為媽媽不好。一個隔閡消失,又會發現新的隔閡,等這個消失了又會有其他的隔閡,這是正常的人的變化,也是成長或成熟的過程。。

無法喜歡孩子的母親不必過於自責,焦慮,應該認識到人會隨著成熟而變得麻煩,只是把自己交給正常的情感流動,有時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