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

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胡慎之

老胡說:

我們都曾喜歡過不喜歡自己的人。

也總以為,我們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對方,讓對方喜歡自己。

但生活就是如此,特別是情感。
總有我們無能為力,無法改變的事情。
擺正心態,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
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


01、我們都曾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

人,總會喜歡上不喜歡自己的人,這就好像是我們自黑時所說的“犯賤”心態。

不喜歡自己的人,是什麼概念?

就是討厭我們,排除我們,輕視我們,或者是想要逃離我們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會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是因為我們在進行關係的重複。

所謂的關係的重複,就是我想跟這個人建立鏈接,但這個人給我的反饋卻不是如此。對方是不願意跟我建立鏈接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就在無意識中,存在著一種模式,一種希望自己成為別人愛的那個人的模式。

這就有點類似於一個孩子,他遇到了一個不太喜歡自己的媽媽,或媽媽總在關係中排斥自己的存在。為了不失去媽媽,孩子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去跟媽媽建立鏈接。

他不想被排斥或被嫌棄。

因此,我們喜歡不喜歡我的人,就像是媽媽要離開了,我們去拼命抱著媽媽的大腿讓她留下來一樣。

實際上,不喜歡我們的人,就是有點像不喜歡我們的媽媽。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喜歡我們,所以我們拼命想跟對方建立鏈接,把他留下來。

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這種鏈接可以給我們帶來三種感受:

1. 確定感。

我自己是被別人喜歡的,是被愛的。

2. 補償被拋棄或分離的恐懼。

我可以證明自己不是被拋棄的那一個,我是值得被人愛的。

3. 獲得自我價值和存在感。

當我們去喜歡一個不喜歡我們的人時,我們會希望跟對方建立鏈接,像孩子一樣想留下媽媽。在這種糾纏的過程,我們可以獲得一種價值感和存在感。

02、這是執念,也是自戀

跟不喜歡自己的人建立關係,是一種執念,但更多的是一種自戀受挫的體驗。

這就像在暗戀一個人,

暗戀其實是一種很自戀的行為。

因為這是一個單方面的行為,不管對方是否喜歡你,你都會把自己的喜歡投放在對方身上,把他當做是你理想的另一半。而且如果對方也喜歡你,那麼你的自戀將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當你去表白,就會存在兩種結果,一是對方喜歡我,願意接受我,二是對方不喜歡我,他要拒絕我。

而這個過程,就有可能讓你的自戀受挫,因為或許對方根本就不喜歡你,所以一旦你去打破自身這種自戀的感覺時,你會覺得很傷心。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存在一個理想化的自己,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改變別人,讓世界圍著我們轉是一樣的。

總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很多事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

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當我們無法完成這個過程,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恐懼的感覺。所以我們去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並不是我們能得到多少好處,而只是我們不敢去面對這些恐懼。

就像失戀,失戀其實只是一段感情的分離結束,我們都可以去尋找和發展另一段屬於自己的情感。但有很多人在遭遇失戀後,他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被世界拋棄的人”,“沒有人再需要自己”。

其實,他所體驗的痛苦,並不是失戀帶來的痛苦,而是自己自戀受損所帶來的痛苦。

但我們需要明白,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不會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轉的,特別是情感。而且也只有當我們的自戀被打破以後,我們才能建立或創造出一個比較健康的自戀狀態。


03、過度理想化是在找虐?

通常,我們會看到部分求而不得的人,在跟別人建立鏈接的過程中,會做出一些比較攻擊性的行為。例如:去糾纏別人,堵住別人,問別人一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之類的,這都是一些向別人施虐的方式。

但施虐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受虐的心理。

什麼是受虐心理?

我們平時所說的安全感,其實是當我們認為客體是安全的時候,我們才會獲得的一種感受,一種認為自己是安全的感受。

客體安全就類似,一個孩子去打別人一下,或者很不好地對待別人,但對方都不會走,而且還是會很溫和地照顧他。這種感覺是很美好的,所以我們才會感受到安全。

所以,我們去喜歡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其實就是在受虐,因為我們是無法獲得那種美好的感覺。

明明知道,如果自己要去跟對方表達,或跟對方建立鏈接,對方會遠離自己,但我們偏偏又喜歡去嘗試這種感覺。就是喜歡“犯賤”,去找虐。

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而“犯賤”的原因,就是我們把對方理想化了。我們認為他是最好的,是最完美的。

有一種認同方式,叫粘附性認同。

粘附性認同就是我認為,在我身邊的人都必須是很厲害了,跟我建立關係的人都必須是很強大的。

這會產生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例如:唐嫣羅晉前不久大婚,然後有些人就會選擇粘附性認同的方式,跟別人介紹說:“我朋友是唐嫣,我去過他們的婚禮”。

把自己跟一個強大的客體鏈接起來,似乎自己也就變成了跟他一樣的存在,這就是粘附性認同的體現。

所以,當我們把客體理想化後,我們很可能就會產出這種粘附性認同,從而很想跟對方建立鏈接,就算對方不喜歡自己。


04、我們該如何擺正這種心態?

第一點,我們需要確認自己是被大多數人喜歡的。

我們是被大部分人喜歡的,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是我們需要接受的事實。但如果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你,那你本身肯定也是有問題的。

第二點,我們要打破理想化的自己。

可能之前的我們,會有一種想法,就是隻要我去做,就沒有什麼是我達不到的。比如:我喜歡這個不喜歡我的人,只要我努力地去取悅他,討好他,或者做一些事情感動他,那麼他終有一天是會喜歡我的。

但這其實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是一種類似於我們自己的幻想式。我們需要承認,有些事情我們是做不到的。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別人不喜歡我,並不代表我有什麼錯。如果我們繼續用這種偏差的認知,去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別人的不喜歡反而會讓你的自戀更受挫。

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第三點,我們需要給自己做一個心理建設。

經常會聽到人說:“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所以有時候,我們是需要一些阿Q精神的。我們不能太過於執著某個人,你想讓一個不喜歡你的人喜歡你,這種概率發生的情況是很小的。

第四點,我們可以重新選擇一個喜歡自己的人。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能夠遇到彼此都很喜歡的概率其實並不高。

當然,有一些比較濫情的人,見一個喜歡一個,但就算是這樣,他也無法確保對方也是喜歡他的。

當我們遇到一個喜歡的人後,可能對方對我們沒有感覺,那麼,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喜歡另一個喜歡我們的人。因為如果一直糾纏在這種關係裡,兩個人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糟糕。

我們所說的因愛生恨,其實並不是因愛生恨。

愛恨本來就是一體的。只是當對方沒有滿足你的訴求時,你會恨他。如果滿足了,你就會有一種被愛的體驗。

因此,你大可以去換一個能滿足你訴求的人,而不是待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中不出來。

人生,總有一段“犯賤”的感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總有你無法強求的一些事情。

接受現實,接受有些事情你無法改變。

就像我經常說的一句話“生活就是如此”。


< The End >

作者介紹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