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出門在外的我,不知多少次,每當看到朋友圈曬著誘人的寧都肉丸時,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小時候家裡媽媽每次做肉丸的場景。那種開心,幸福,滿足,享受,溫馨的畫面,歷歷在目。肉丸帶給我的不只是舌尖上享受,更是內心上對家人團聚日子的美好向往。

寧都肉丸是寧都縣一道知名的傳統客家名菜。寧都縣是個客家遷徙之地,為了躲避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寧都客家人,心中期盼著太平盛世,家人團圓,所以製作出了一道具有當地地方特色且帶有濃郁色彩的肉丸,意味著團團圓圓,生活幸福美滿。

我至今還清楚的記得,那時候的房子還是黃泥土建的瓦房,一家四口就這樣擠在這四五十平方的一個房子裡過了10多年。每當下大雨,瓦房就會漏水,裡面就下著小雨,爸媽就會找個水桶,放在漏雨的地方,整個房間瞬間響起了雨滴掉落在水桶裡嘀嗒嘀嗒的響聲。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家裡用的灶,是農村柴火灶。一個灶上有四五個鐵鍋,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鍋,平時做飯炒菜都是用這個鍋,其他的幾個鍋,有的用來蒸飯,有的用來暖水。燒的柴是山上砍回來的,也有稻草。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肉丸是家家戶戶,每當逢年過節,辦酒席,接待親戚客人,桌上必有的一道菜。因此,讓我從小就有了一個認知,肉丸是一道“高檔菜”,只有是過節或過年,或有親戚朋友客人時才會做的一道菜,表達了家人對節日的看重,對親戚朋友的熱情,對團聚的一份喜悅。

肉丸的材料主要就是豬肉和紅薯粉。依稀清楚的記得,每當到小年的時候,爸媽就會開始籌備製作肉丸了。當我還在睡夢中時,老爸一大早就去村口買豬肉了。因為這是家養的豬,吃剩飯剩菜長大的,綠色健康,肉質緊實,買的人比較多。而老媽就把鍋灶洗乾淨,為做肉丸做準備。

寧都肉丸做法非常講究

選材方面:豬肉,一般會選取宰殺不久新鮮的豬後臀肉,因為豬後臀肉肉質和顏色比較好;紅薯粉,是選用自家純手工、經太陽自然曬乾的,今年新做好的紅薯粉,這樣的紅薯粉有粘性,無渣無沙。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配比方面:一般一斤豬肉配半斤紅薯粉,紅薯粉多了,肉丸不好吃,紅薯粉少了,粘性不夠,不易成型。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製作方面:以前是人工用木錘把肉打成肉漿,然後將稱好的紅薯粉調好水,倒入一起。現在是有肉丸機了,非常快速方便。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下鍋

肉丸做好了,擱置一個小時後,可以開始下鍋了。首先,往灶上的大鍋里加入適量的冷水,一手將肉丸漿從手心擠出一個個丸子,一手拿調羹將丸子放下水中煮。為防止調羹粘上丸子,可用碗盛一碗清水,每次接丸子前沾一下水。然後開始燒火,待丸子都浮上水面,寧都肉丸就確定煮熟了。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吃法:

一種是拌入喜愛的佐料,比如蘿蔔乾,辣椒,醬油,食用油,蔥蒜等;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一種是帶湯,肉丸和肉丸湯一起吃,加一點蔥葉,也是非常鮮甜美味。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還有一種是切成片,與白菜梗一起吵著吃,別有一番味道。

寧都肉丸——舌尖上的享受,味蕾上的童年記憶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又過年了,又可以回家吃肉丸了,內心充滿喜悅,更開心的是能和家人團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