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明"包青天"為何有兩座墓穴

清正廉明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這首包拯出仕時寫的明志詩,也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詩作。包公上報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可作"為政者師"。

在安徽省合肥市東郊的包公墓未發掘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河南省鞏縣宋陵中的包公墓是包公真正的陵墓。包青天為何有兩個墓?兩個墓之間到底有何關係,這一系列問題仍然是個謎。

清正廉明

河南鞏縣宋陵包公墓

鞏縣宋陵是中國北宋的皇陵,座落在河南鞏義市(原鞏縣)嵩山與洛河間丘陵上。在宋真宗的永定陵附近,有一座高約五米的圓形墓,便是世人熟知的包公墓。然而,上個世紀70年代,在安徽省合肥市東郊大興鄉雙圩村的黃泥壩發掘出了另一座包氏族墓,其中包括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塞、長子包紹夫婦墓、次子包緩夫婦墓、孫子包永年墓。據考古界報道,此次出土的墓誌銘確鑿地記述了包公的生平,並對一些史實有著補充和修正的意義,並確認了此墓為包公真正的陵墓。

清正廉明

安徽合肥東郊包公墓

包公,姓包名拯,祖籍廬州(今合肥),是我國宋代傑出的政治家。他出生於公元999年,於公元1027年考取進士甲科,歷任縣令、天章閣、開封知府、御史中丞、樞密副使,公元1062年病逝。終年64歲。根據《宋史》和合肥出土的包拯墓誌銘中的記載,包拯生性剛毅,為官剛正不阿,執法嚴明,不畏強權,鐵面無私,令權臣貴戚為之蹙額斂手,贏得了同僚和百姓的尊敬和讚揚。朝廷內外皆尊稱之為"公",百姓們則*他為"包青天"。

清正廉明

安徽合肥東郊包公墓碑

包拯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轉衰的階段。外有北方契丹族屢次興兵南犯,而宋朝統治者卻貪圖享樂,導致地方腐敗滋生,老百姓苦不堪言。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包公的所作所為,自然有口皆碑,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因此,包拯死後,包公墓在何處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為什麼包公會有兩座墓呢?根據史料記載合肥包氏族墓為包公墓的話,鞏縣的包公墓是什麼來歷?難道是假的嗎?但是鞏縣包公墓已存在五六百年,從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開始,一直到清代順治以後各個時期的《鞏縣誌》中都有記載。那麼鞏縣難包公墓為何而造?若是假墓,裡面又埋葬著什麼人?與合肥的包公墓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清正廉明

河南鞏縣宋陵包公墓碑

河南鞏縣的陵區是宋王朝的皇家陵園,北宋的九個皇帝除了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外,其餘七位皇帝均葬於此。在這些皇陵旁邊還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墳墓,皆是皇陵陪葬人員,包括諸位皇帝的后妃、皇親和名臣勳將,形成了一個寵大的陵墓群。相傳包公也在陪葬的名臣之列,因此他的基也理應在這裡。然而,考古學家考察時發現,這裡的包公墓有被盜的痕跡。在走訪當地村民時,一位曾參與包公墓盜墓的老人回憶,這座墓其實是一個空穴,裡面既沒有棺槨也沒有遺骸,只從墓土中篩出過幾粒小珠子。由此或許可以推測,鞏縣的包公墓只是一座衣冠冢。

根據宋制,皇帝死後7個月應完成安葬,諸候為5個月。而包拯死於1062年5月,下葬卻到了次年8月,歷時一年三個月,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那麼是什麼特殊原因令包公的遺體下葬推遲呢?

清正廉明

安徽合肥東郊包公墓

包公在開封的名望極高,去世後全城百姓都哀痛不已,連宋仁宗也親自到家中吊念。在這種舉城哀悼的氣氛中,宋仁宗很有可能一時動情,特別恩典包拯陪葬皇陵,同時下令建造陵墓。但是在北宋,陪葬皇陵有著嚴格的制度。包公的職位是框密副使,官不過二品,若賜他陪葬皇陵,那麼在他之前那些地位更高、功勳更大的重臣資將又該如何禮遇?再者,包拯生前鐵面無私,得罪了不少權貴,如果在安葬事宜上有任何違制,都可能遭到一些責難。宋仁宗冷靜下來,權衡各方利弊後,只好收回成命,令包拯回原籍安葬。而鞏縣那裡已經建造的包公墓,便作為衣冠冢存留下來了。經過這番周折,必將遺體下葬拖延了一些時日。再者,將包拯的遺體從開封運回合肥,途徑黃河、運河、長江,路途遙遠,而且只有水路,這也必然耽擱不少時間。如此推斷,鞏縣包公墓為其衣冠冢的說法基本符合邏輯。

清正廉明

安徽合肥東郊包公墓

但從整個墓園的陵墓位置來看,鞏縣的包公墓位置很蹊蹺。包拯從政時期是宋仁宗時期,按照宋制,包拯的陵墓應葬在宋仁宗的永昭陵側近,但這座墓距離永昭陵有十里之遠,反而離宋真宗的永定陵最近,僅有一里,事涉僭越,為宋代禮法所不容。這樣一來,這座空穴恐怕連包公的衣冠家也不是了。於是,有史學家提出這樣一種可能,這座陵墓其實是一座張冠李戴之墓,根據其所處位置看,他很可能是一座親王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