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哪一部作品體現了責任與擔當呢?

把__留給__


魯訊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最能夠體現了責任與擔當。《朝花夕拾》有幾篇散文是作者回憶自己親身經歷的往事,是飽含著血濃於水的親情去寫的;像《父親的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

“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我有時竟至於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於父親的最大的錯處。”如《父親的病》正是江湖行騙的中醫沒能治好他父親的病,魯迅才立志去學西醫,就表明魯迅有責任心和擔當的心胸;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心裡活動描寫:“…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都說明魯迅的責任心和擔當的胸懷,暗示他以後認真讀書了。“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對先生讀書神態的誠意親情的描述也是體現作者責任和擔當。

從《朝花夕拾》散文集裡可以看出魯迅少年時代就有當名醫生的理想,後來發現醫生只能救助國人的身軀,卻醫治不了“國民的劣根性,”遂棄醫從文,終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旗手。


同是一首歌


魯迅先生的那一部作品體現出責任與擔當呢?可能由於各人的見解,答案是不盡相同地。

農夫認為,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最能體現出先生的憂國憂民意識,亦最能體現出先生的責任與擔當。

魯迅先生赴日留學,本來是學醫的。自從發生"看電影事件”後,先生強烈的意識到,中國之所以落後,貧窮,其根源並不是由於身體的疾病所引起,而是由於封建統治階級長期的壓迫,和殘酷地剝削,而使得廣大國民愚味,無知所造成。而這一頑疾醫藥是解決不了的,非得依靠文學來喚醒國民的覺悟,引起他們團結起來反抗,徹底推翻他們的封建統治,才是唯一出路。所以,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魯迅先生這才決心棄醫從文。

一九一六年,魯迅先生歸國後,便很快投入到以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進步人士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中,並在他們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中發表文章,亦很快寫出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故鄉》,《孔乙已》……等一大批短篇小說,並結集出版名為《吶喊》的第一本小說集,集中共收錄了先生的十四篇小說,魯迅先生在《吶喊》一書中大聲疾呼,努力塑造出阿Q,狂人,孔乙已,閏土,祥林嫂等,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苦老百姓的典型藝朮形象,旨在喚醒他們,從而改變他們長期的迷信思想和愚昧,無知的劣根性,並號召他們團結起來,徹底推翻他們的封建統治和“人吃人"的封建社會。

毛澤東主席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方向。

農夫認為:《吶喊》這一作品最能體現出魯迅先生的責任與擔當。最能體現出先生的強烈地愛國主義精神,不愧為中國人民偉大的精神領袖和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秦一農夫


《吶喊》寫於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二年間,該部作品,反映了魯迅所關注和探索的中國思想革命的重大問題,抨擊封建宗法社會極其吃人的禮教、虛偽的道德,集中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後、五四時期到大革命前舊中國的社會面貌。該作品集除了表現出對封建主義強烈的戰鬥激情外,側重描寫農村題材,從辛亥革命歷史經驗的總結中提出“改造國民性”,即啟發人民、首先是啟發農民覺悟的主題。《吶喊》中的大部分作品表現出魯迅對農民命運的關注、同情和深刻理解,揭示了農民希望革命的生活地位和他們主觀上麻木愚昧、不覺悟的矛盾,提出了中國必須有一個廣泛、徹底的思想革命的問題!這就是這部作品的責任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