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里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包青天》裡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在金超群版的電視連續劇《包青天》裡,龐太師算是頭號大反派。從龐昱案開始,龐太師就出現在了包拯集團的對立面,然後伴隨整部系列劇的始終。直到所有序列的“包青天”電視劇結束,龐太師依然是官居一品,安享富貴,穩若泰山,真正是一個壞而不死的“不倒翁”。

龐太師歷史上真有其人,原名叫龐藉,雖然並非真的當過國丈,但在宋真宗年間也是了不起的大官,官至宰相,是范仲淹的朋友,是狄青、司馬光的恩師,並沒有小說中那麼可惡。在小說《七俠五義》和電視劇《包青天》裡,他的名字被寫作“龐吉”,卻被塑造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反派。歷史和文藝作品當然是有著較大差異的,這篇文章主要根據小說和電視劇而言,並不做歷史考究。在電視劇裡,他是太師,而且是皇帝最寵愛的龐貴妃的父親,有著國丈的特殊背景。

《包青天》裡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在電視劇裡,龐吉的出現總共有?次。第一次,就是當初想方設法派自己的兒子龐昱去當賑災欽差,前往陳州放糧賑災。結果又慫恿兒子貪墨賑災糧款用以揮霍,到了兒子犯事被包拯立案查處的時候,又動員各方力量干涉包拯執法。

第二次出現,則是在包拯偵查“玉蝴蝶”一案的時候,那個假“玉蝴蝶”潛入了太師府,殺害了龐太師的小妾。龐太師一方面心疼小妾,另一方也藉機給包拯施加壓力、製造麻煩,讓開封府在這件事上時時處於被動。第三次出現,就是在包拯的侄子包勉貪汙案裡,他“用心良苦”,主動向皇帝舉薦包拯,然後在得出初步結論以後大放厥詞,讓包拯陷入了法理與道德的兩難境地。

《包青天》裡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第四次出現,是開封附近出現大規模誘拐兒童案的時候,龐太師卻收養了一個名叫龍龍的男孩。豈料那男孩也是被誘拐的孩子。在這個情節裡,龐太師並未刻意張揚自己的專橫跋扈,而是體現了一個年邁之人對孩子的真情流露,在龍龍即將被送還的時候,又很難得地真情流露。第五次就是在端州侵吞貢硯案裡,他唆使端州知州周棟,加碼貢硯數量,私開硯鋪與民爭利,還為了找尋一方至為難得的端溪血硯而逼迫石玉一家,甚至差點將石玉害死獄中。

在端州血硯這個故事裡,龐吉自己也說,家裡已經有數十塊端硯。端硯石材難得,上好的硯臺雕工精美,價格昂貴,普通讀書人和家庭求購其中的一塊都是奢望,而龐太師就有數十塊,可見他為官並不清廉自守。相反的,擔任過端州知州的包拯,卻是“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硯歸”。後來皇帝賜予他端硯,他也以這是職務所得,不能據為己有,而令公孫策按照府衙公產存庫。這就是一個清官和貪官的強烈對比。

《包青天》裡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除了電視劇所描寫的,在小說《七俠五義》裡,太師龐吉還利用自己的位高權重,把持科舉考試,對於不走門路,不送錢財的士子進行打壓和排擠,埋沒了很多人才。就連包拯也曾經遭受他的打壓。以包拯之才,在進士考試中也僅僅取得23名的排名,在職務任用的時候,被龐太師任命到偏遠窮困的鳳陽府定遠縣。

在小說裡,龐太師的生活腐化被描寫得非常令人憤慨。他用獸面銜著金環的翡翠玉鬧龍瓶和羊脂玉荷葉式碗來做夜壺。龐太師極度的腐化奢侈引來了錦毛鼠白玉堂的不平,白玉堂於是以江湖手法警告和懲罰了龐吉。於是,龐吉做出了最人憤恨的事,利用手中權力動員江湖力量,將白玉堂亂箭射死在了沖霄樓。白玉堂是“江湖五鼠”(後來被敕封為“五義”),而且白玉堂為人俠義,很讓江湖人及民間百姓尊崇,龐太師的這個行為將自己徹底放置在了輿論的刀鋒浪尖上。

《包青天》裡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從為官到做人都壞到了骨子裡的人,卻在整部《包青天》系列劇中沒有倒臺,更沒有受到懲處。在具體的案例中,他幾乎都是失敗者,比如失去兒子,後來又失去了收養的孫子,中間又失去了自己的愛妾;沒有弄到端溪血硯,還差點被牽扯進去;給包拯製造兩難課題,但自己也沒有得到好處。這個壞人看似在具體事例上總是吃虧,情感上、精神上受了很多折磨和挫折,但總體而言,他的人生卻是圓滿的,他並沒有得到習慣上人們所認為的“惡有惡報”。在小說《七俠五義》裡,因為龐吉的誣陷,致使呼延丕顯一家300餘口被殺,後來呼延丕顯的孫子呼延慶大仇得報,給龐吉施行了最殘酷的刑罰:菹醢,也就是用亂刀剁成了肉醬。龐吉這樣的結局設計,估計也是出於作者對於讀者感情的照顧吧,否則如何弘揚人間正義?

在電視劇裡,龐吉為什麼會成為表面失敗,而實質上的官場“不倒翁”呢?估計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劇情考慮,龐太師不死,反派就存在;反派存在,正派的包拯、展昭、公孫策、艾虎等人的正直、廉潔、大公無私、剛毅勇敢才有對比性,在沒有明確不再拍續集的情況下,留著反派就是留餘地。

《包青天》裡的“不倒翁”,不死的龐太師到底在隱喻什麼?

其二,從現實意義講,龐太師也沒有必死的理由。龐太師雖然有種種不是,但她的女兒依然是深得皇帝寵愛的貴妃,這層看似庸俗的裙帶關係卻是很現實的人情世故,有這層人情世故在,龐太師就沒有死的可能性。在很多起看起來讓人憤慨的案子裡,龐太師的所作所為雖然讓人厭惡、憤恨,但細細想來,龐昱貪墨賑災糧款案,周棟侵吞貢硯、欺壓良民案等裡他是背後的操縱者、指揮者,但絕非主動參與者,甚至在一些案件裡他也是實質上的受害人,從法的角度無法置他於死地。

其三,從哲學的角度說,正與反從來是相依相存的,正邪鬥爭也從未在人世間消失過,正不斷地消滅壓制著邪,邪也在不斷地成就著正。特別是包勉富順監貪汙公帑、殘害命官的大案裡,包拯的精神壓力和情感糾結,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來自於龐吉。因為包拯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人在目不轉睛地盯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為別人的話柄或者致自己於死地的理由。所有的權力,甚至是正義,都需要監督,哪怕這個監督是來自邪惡勢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