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引子:“鐵齒銅牙兩片嘴,吃的是鍋中的米。”

人們知道紀曉嵐大多是因為通過觀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在劇中紀曉嵐詼諧風趣,和皇帝稱兄道弟,與和珅鬥智鬥勇,而且才智極高,還,還,還很正派,對於劇中的美女也沒有下手,並且是剛正不阿是位清官。關於歷史方面的文學作品畢竟不能代替歷史,就比如探究三國曆史不能只看《三國演義》一般。

真實的紀曉嵐與影視劇裡的紀曉嵐那是大大的不同,他不怎麼吃鍋中煮的大米,他愛吃肉。

紀曉嵐的三大愛好

紀曉嵐是位大才子,但是他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愛好在他身上一樣不少。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第一,他愛吃肉

紀曉嵐愛吃肉那是吃出了境界。吃飯的時候幾乎不怎麼吃穀物和蔬菜,以肉為主食。

“平生不食谷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因為愛吃肉,所以紀曉嵐很胖,而且他“貌寢“,就是長得不怎麼樣,個子也不高,又是個近視眼(“短視”)——是不是與你心目中風流倜儻的才子形象相去甚遠?

第二,他是個菸民

這一點倒是跟電視劇裡一樣。紀曉嵐煙癮很大,他最喜歡的就是那小蘭花,抽起來十分帶勁兒。紀曉嵐無煙不歡,以至於到了朝堂之上都不能夠停下來吸菸。因而,很早就被人稱為“紀大煙袋”。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除了這些,他還有個口吃的毛病,試問,一個說話結巴的人怎麼能跟油嘴滑舌的和珅鬥嘴?而這樣一個愛吃肉,愛抽菸,整句話都說不利索,又老又胖又醜的近視眼,竟然有很多女人喜歡他。

第三,他喜好女色

這其實沒什麼可批評紀曉嵐的,畢竟“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每個男人的通病,有病了就得治。紀曉嵐選擇了一個老婆六個小妾來治病,而且臨時發病了找露水紅顏來治病更是數不勝數。

據說他每天都要親近女色,清晨,中午,下午,傍晚,凌晨,非常有規律。而且,他雖說是位才子,可是每次寫文章之前都要先雲雨一番,否則文章就寫不下去。乾隆皇帝為了給他治病好讓他專心編修《四庫全書》,特意賜給他兩個宮女好讓他安心創作。後來,這兩個宮女被紀曉嵐帶回了家,他稱自己這是“奉旨納妾”。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不過,有個奇怪的事情,就是後來紀曉嵐的墓葬在河北滄縣被發現,但是人們在墓葬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那就是墓室中有7具清代女子的殘骸,卻唯獨不見了她們的夫君,也就是紀曉嵐的屍骸。這個發現讓專家們很是疑惑,有人猜測是紀曉嵐為了避免被盜墓,才死後不入墳,至於他具體埋在哪裡,就不得而知了。

紀曉嵐歷經三朝,活了81歲,在那個時代可說是老壽星了。他死後嘉慶帝還賜予了碑文,不像和珅只在乾隆朝風光,嘉慶登基,和珅跌倒。那麼,紀曉嵐是怎麼做到在官場上成為不倒翁、常青樹的呢?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這是紀曉嵐自作的輓聯,也是對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紀曉嵐做官做到死,在學術盛興的乾嘉時期,這種選擇也是耐人尋味的。

一、出生有異象,天賦異稟。

紀曉嵐的出生被附會了種種神奇之說。他出生時,祖父紀天申夢見一道火光閃入樓中,隨後紀曉嵐出生;還有傳說紀曉嵐是火精轉世,自五代時期獻縣就有驅趕火精的習俗,相傳火精為女性,赤身出現在火光中。紀曉嵐出生前,當地又發現火精,人們敲打銅器來驅趕,火精閃入紀家,這時紀曉嵐出生,耳垂有穿痕,腳白而尖,狀若纏足,像極了火精。除了火精轉世外,還有蟒精、猴精投胎的傳說。其實這些都是附會了紀曉嵐喜歡吃,性子喜動。曉嵐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紀昀,“昀”意為日光,以它為名就是和光怪有關。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後面又有很多神奇的事情。比如兩三歲時,幾個身穿綵衣、佩戴金釧的泥娃娃和他一起玩耍,親切地叫他弟弟;四五歲時,紀曉嵐雙目如炬,在黑暗的地方看東西沒有絲毫障礙,七八歲後,視力才慢慢變得像普通人一樣;31歲考進士前問卦,測了一個“墨”字:“黑”部拆開是二甲第四名,下面四點是“庶”字腳,士為“吉”字頭,預示進翰林院作庶吉士,後來果然如此......

其實這些並不是因為他後來考取了功名,當了大官,才被當地百姓將種種神奇加諸到紀曉嵐身上,久而久之,成了民間傳說,而是他自己說的,這些都被紀曉嵐寫進了他撰寫的《閱微草堂筆記》,雖然這是部短篇小說集。也就是說,紀曉嵐自己自命不凡,因而也學著古人的樣子給自己貼金,好把自己塑造得與眾不同,貌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二、會做官的紀曉嵐,與和珅並無過節。

紀曉嵐是位大才子,非常聰明,對文字更是機敏。

有一次,年幼的紀曉嵐和鄰家幾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孩子們派紀曉嵐上前去要。知府見其出眾,就出了一副對聯給他:“童子六七人,獨汝狡。”紀曉嵐說:“太守二千石,唯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唯公廉’,要不還便是‘唯公貪’了。”知府嘆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關於紀曉嵐的機敏,民間是有很多傳說的。關於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實際上,紀曉嵐比和珅大了二十六歲,可以這麼說,紀曉嵐當官的時候和珅還是個娃娃,等到和珅當官的時候,紀曉嵐已經不年輕了。和珅出身滿洲正紅旗鈕祜祿氏,二十六歲就成了軍機大臣成了皇帝面前的紅人,而那時候咱們的才子紀曉嵐正任《四庫全書》總編修官,在那編書呢。那個時候的紀曉嵐已經跌過了一個跟頭,學會了內斂學會了圓滑的紀曉嵐是不會沒事找事的跟皇上身邊的大紅人過不去的。

再者,兩人的官職不同。紀曉嵐官職最高時為協辦大學士,從一品,而和珅為正一品。紀曉嵐是文官,主要任務是修纂書籍,是不可以參政的。而和珅則不同,其職位涉及軍機、內務府、吏部、戶部、刑部等多個部門,在朝廷中作用極大,紀曉嵐和和珅之間是沒有利益衝突的,兩人根本沒有相愛相殺的可能性。

在官職和實際權利上紀曉嵐是根本沒有辦法與和珅比肩的,而且紀曉嵐風趣幽默,善於迎合,兩人不僅不像電視劇裡那樣鬥來鬥去(真斗的話紀曉嵐也不是和珅的對手),反而關係蠻好的,甚至可以說是忘年交。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他也不敢),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

作為學者型官員,紀曉嵐的官越做越大,這一切與其栽過的一個大跟頭有關。

三、紀曉嵐是清官嗎?起碼他給貪官報過信。

紀曉嵐的入仕之途很順利,17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24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31歲高中進士,殿試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學侍臣生涯。

明朝洪武初年,自打朱元璋登基之後,便創立了觀政制度。所謂觀政,即考中進士之後先別急著去當官,大家被分配到各個衙門去看看,先去跟著前輩們實習一下。這些考過了科舉的進士們在觀察如何處理政務,皇帝和最上面的那幾個大官,也在觀察他們。要是發現比較有能力,自己又能信任的,自然也就會逐步任用了。

被分配到六部的這些人,就被稱作觀政進士,被分配到翰林院的,則被稱作庶吉士。被分配到六部的這群進士,朝廷對他們的期望,就是將來去六部任職,他們在觀政期間,做的也是學習六部運轉的工作。庶吉士的工作,是作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運氣好的,還會被直接派到太子府上,做太子的老師,如果日後太子繼位,那就會直接進入朝廷中樞,成為一等一的權臣。

明中期以後直到清朝,絕大多數的內閣中樞大臣基本都是這些庶吉士擔任。當然,想要給皇帝陛下講經,當然也不是誰都可以的。只有考中一甲的前三名,再加上二甲裡面一些特別優秀的,才能擔任庶吉士這個職位。紀曉嵐考中進士後擔任的就是翰林院庶吉士,可謂是仕途坦蕩蕩。

一開始也確實如此。1756年進入翰林院,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文教委主任),1768年,按常規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很是榮耀。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之時,樂極生悲,人生出現了戲劇性的逆轉。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鹽引案“。

鹽引,宋代以來一直是官府准予商人運銷食鹽的憑證。從清乾隆十一年起,負責主產區鹽政事務的兩淮鹽政使、鹽運使,發放“引”證時開始收手續費。這筆費用也叫鹽引。每“引”鹽兩百斤,收引銀三兩。此後二十二年間,引銀總數超過兩千萬兩。

然而這筆銀子竟然沒有一兩進入國庫,進哪兒了你肯定知道的。

本來這事兒是你知我知就是不讓皇上知道,可是,1768年這年春,新任鹽政龍拔世“不會做人”,為“引”銀分贓不均,跟同僚鬧翻。一氣之下,上奏摺揭發上一任鹽政普福,說他在任職期間營私舞弊、挪用公款,將侵吞鹽引案情全抖摟出來,由此引發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即行嚴密查封,無使少有隱匿寄頓”。

這是個清代歷史上的大案子,歷任鹽政均有營私侵蝕行為,已退休很久的兩淮鹽運史盧見曾也被捕入獄,然而查抄盧家時卻發現他家中沒有什麼值錢之物。乾隆很生氣,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使得盧家轉移了財產。隨後,查明通風報信的人就是紀曉嵐。

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舉人盧蔭文,而盧蔭文是盧見曾的長孫。當時紀曉嵐已晉升為侍讀學士,得以出入宮廷,聽到一絲風聲後就告訴女婿盧蔭文,然後盧見曾就得了信。

民間關於紀曉嵐通風報信之事傳得神乎其神。

民間的傳說是盧見曾收到一封從京城快馬傳來的紀曉嵐的家信,拆開一看信裡一個字都沒有,只裝了一撮鹽和一撮茶葉。紀曉嵐怕留下文字成為日後通風報信的罪證,因而想出這麼個辦法通知親家。也是進士出身的盧見曾仔細思量,豁然明白原來是要鹽案嚴查的意思。紀曉嵐通風報信的事很快就被政敵和珅探聽到並上奏皇上,乾隆召見了紀曉嵐,說:你雖然未寫一字,未傳一言,但通風報信,證據確鑿。因乾隆欣賞這位大清第一才子,判”紀昀從輕謫戍烏魯木齊。”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歷史上真實的情況與民間傳說有很大不同,看一下《清實錄》的記載:

至摺內所敘盧謨供稱、伊於六月二十七日。往見徐步雲。告知揚州提引一事。復至伊戚紀昀家探問。亦與徐步雲所告相同之語。顯系盧謨欲出脫伊戚紀昀。專歸罪於徐步雲之意。昨經劉統勳等。訊明盧蔭恩。張起。及紀昀。各供。均系紀昀於六月十三日。見盧謨等。告知兩淮鹽政有事。盧謨遂於十四日寄信回家。是紀昀亦系豫露信息之人。今盧謨供稱、二十七日。至紀昀家探問。所告亦如徐步雲之言。與京城訊取供詞迥異。盧謨之慾為伊戚開脫。不問可知。

也就是說乾隆是有水平的,一眼就看穿了女婿想為老丈人開脫的把戲。結果就是:

大學士劉統勳等奏、審訊盧見曾寄頓貲財一案。先後究出向與盧見曾認為師生之候補中書徐步雲。伊戚翰林院侍讀學士紀昀。並軍機處行走中書趙文哲。軍機處行走郎中王昶。漏洩通信。應照例擬徒。其刑部郎中黃駿昌。信口傳說。業經革職。應毋庸議。得旨、徐步雲與盧見曾。認為師生。遇此等緊要案件。敢於私通信息。以致盧見曾豫行寄頓。甚屬可惡。著發往伊犁效力贖罪。紀昀瞻顧親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發往烏嚕木齊效力贖罪。餘依議

也就是說,乾隆根本就沒有因紀曉嵐是才子就從輕發落的意思。盧見曾後來死在獄中,至於他貪的那多銀兩有沒有與親家共享過,只有他自己和紀曉嵐知道了。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這位劉統勳很不簡單,大家都知道挽大清於即倒的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這是清代文官追求一生的諡號,而第一個獲得這個“諡號”的就是劉統勳,他有一個現在比他還有名的兒子劉墉——劉羅鍋。

四、紀曉嵐與劉墉交好,晚年終成典範。

1770年,在新疆流放了兩年多的紀曉嵐,受乾隆皇帝恩命賜還,於次年6月長途跋涉回到北京,再入翰林。

初入翰林,為新科進士;再入翰林,為赦罪犯人。他成熟了。

人生快意果有失,一蹶萬里隨戎旃。

這是他對以前快意人生的反思。

少年意氣已蕭索,傷禽寧望高飛翻。

這是他對前途莫測的恐懼。

友朋知己尚必報,況乃聖主恩如天。

這是他決意東山再起的態度。

1773年,受劉統勳舉薦,紀曉嵐被乾隆皇帝任命為四庫全書館總纂修。

自新疆流放歸來後,紀曉嵐秉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而他更是對劉統勳敬佩有加,將劉統勳作為其學習的對象,他寫道:“

劉文正公有言曰:‘士大夫必有毅然任事之心,而後可集事;必有無所奉就附和,而後能毅然任事;又必一塵不染,一念不私,而後能無所奉就附和。至於仕宦升沉,則有數也,君子弗論也。’餘承師訓,恆抱愧心.”

劉統勳死後,乾隆皇帝愛屋及烏,直接任命劉墉當了太原市市長(太原知府)這樣的實缺高官。紀曉嵐也知恩圖報,對劉墉更是極盡提攜和關心照顧,劉墉在朝中如有不明之事,往往將紀曉嵐作為請教、學習和傾訴的對象。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總纂《四庫全書》是紀曉嵐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事,前後花費14年之功。因整理《四庫全書》、纂修總目有功,紀曉嵐此後平步青雲。

其實紀曉嵐在乾隆朝遠未達到受寵和重用的程度,這一點看乾隆的評價就可知:

“高宗謂劉墉、紀昀、彭元瑞三人皆資深,墉遇事模稜,元瑞以不檢獲愆,昀讀書多而不明理,惟誥在直勤勉,超拜東閣大學士,明詔宣示,俾三人加愧勵焉”。

到了嘉慶朝,和珅倒了,紀曉嵐迎來了好日子。嘉慶元年(1796年),紀曉嵐得以執掌兵部,任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其重要性就不必多說了;嘉慶二年,1797年,又任吏部尚書(*組部部長),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要知道吏部可是居六部之首。1805年2月,紀曉嵐離開人世。

大才子紀曉嵐為啥是官場上的“不倒翁”?真實的紀曉嵐是什麼樣?

紀曉嵐集官員、學者、作家、詩人、神童、才子等多種身份於一身。若從價值角度論,他首先是一位學者,留下了《四庫全書》,在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是紀曉嵐給自己寫的輓聯,也是對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清實錄》《閱微草堂筆記》《幽篁獨坐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