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盧金潮


現在許多人對寧古塔不熟悉,但是在清朝時,寧古塔卻享有盛名。讓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清朝時寧古塔的歷史。

寧古塔是地名,現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寧古塔在滿語裡是“六個”的意思,相傳清太祖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兄弟曾居住在這裡,因而得名,也叫寧古貝勒塔。

在清朝時,朝廷為了更好地統治東北邊疆地區,寧古塔就成了國防重鎮,歷來是軍事要塞。

清朝時寧古塔的轄界很廣,清廷在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其大部分土地被割讓給了俄國,如現在俄羅斯的重要港口海參崴和納霍德卡都原屬於寧古塔轄區。

寧古塔還是滿族的發源地,有許多滿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所以寧古塔也是向清朝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根據地。後期更是成為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的轉收點,與當時的盛京(今瀋陽)齊名。

由此可見,寧古塔並不是彈丸之地,它在清朝時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寧古塔既然是滿族發源地,在那裡生活的滿人也不少,而且又有戍邊的官兵,為什麼滿清官員卻認為寧古塔很可怕,而且還怕得要死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寧古塔是流放的代名詞

清朝的官員若是有罪被判流放,就會被送到寧古塔。

寧古塔成為流放之地,是從順治年間開始的。那些罪不致死,被判流放的人押解到此,從此寧古塔就成為清朝流人的接收地。

“寧古塔”三個字從此像惡夢一樣,讓滿清官員和文士們心驚膽戰,唯恐沾身。

因為如果和寧古塔搭上邊,就意味著獲罪被流放。從此繁華落盡,財富、權利等如過眼煙雲,也許終身都會在寧古塔悽苦度過。

所以滿清官員認為寧古塔可怕,是因為其是流放之地,寧古塔成了流放的代名詞。

2.去寧古塔的路途遙遠,一路兇險

寧古塔在北疆,因當時交通不發達,從京城到寧古塔約四千多里。流人是不允許騎馬和坐車的,只能帶著罪夾步行,這樣需要走四五個月。

而且越往北走越冷,流人身上的衣物不能抵禦寒冷。長途跋涉讓許多體弱的流人在半路上生病,所以病死率很高。

去往寧古塔的路上人煙稀少,有的甚至渺無人煙,常有虎狼出沒。有不少流人運氣不濟被猛獸吃掉,所以真正能活著到寧古塔的流人不多。

雖然流放不是死罪,但如果被流放到寧古塔,一路上不但要歷盡艱辛,受盡折磨,還有可能會丟掉性命,這比死罪還遭罪的流放,讓滿清的官員想想就會怕得要死。

3.寧古塔是苦寒絕地,冰凍期長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如此美的詩句,讓人嚮往。可你真到寧古塔體驗詩中的情景,就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了。

寧古塔冰凍期長,有的地方甚至常年冰封。那東北風如刀般颳得人臉生疼,身上的棉衣瞬間打透,讓你從心裡往外地冷。

現在全球變暖,現代人穿著保暖的羽絨服,住著暖氣樓,在東北過冬都凍得不願出去。何況還是小冰川時代的寧古塔呢?

在這潑水成冰的地方,當地人都得穿貂皮類的皮襖,住著燒得燙手的火炕的房子才能安然過冬。

而流人們缺衣少食,居無定所,在寧古塔這個苦寒之地,冬天就像人間煉獄一般。

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是苦寒絕地,流人一般都不適應,他們在生與死之間徘徊,這種堪比黃泉的煉獄生活,能不讓人害怕嗎?

4.生存條件惡劣,須自力更生

雖然清廷規定流人可以不當差,不納糧,可是流人要生存下去,就得自力更生。在寧古塔如此惡劣的氣候下要生存下來,實屬不易。

衣食住行,原來很簡單的事情,現在對流人來說都是大事。流人們首先要掙錢養活自己,但寧古塔適合流人們乾的工作太少了。

寧古塔盛產人參、貂皮,但這些需到深山老林裡才能得到。深山老林常有野獸出沒,而流人們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沒有當地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這條路行不通。

在寧古塔要自給自足,就要種地解決糧食問題。同樣,種地也是流人的一大難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因為冰凍期長,每年只能種一茬地,如果沒種好或天氣原因,就有可能顆粒無收,讓流人慾哭無淚。

寧古塔的苦寒之地,讓流人的生存條件變得惡劣,這也是讓人懼怕的原因。

綜上所述,寧古塔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是流放地,被流放的人在那種苦寒之地,因不能適應,極少能生存下來。

寧古塔的寒和苦是流人必須要邁的檻,其堪比黃泉路。

寧古塔惡劣的自然環境,讓人們對寧古塔產生懼怕心理,有的被流放的官員寧可選擇自殺也不去寧古塔。在他們看來,與其受盡折磨而死,還不如自我了斷。與寧古塔的嚴酷相比,死反倒是一種解脫。

所以寧古塔如猛獸一般,讓養尊處優的滿清官員談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寧古塔雖然可怕,但適者生存。有的流人把它當成第二故鄉,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上,把文化和文明傳播了下來。而寧古塔人對他們很尊重,待他們為座上賓。

流人的到來為寧古塔注入新鮮的血液,流人文化融入寧古塔文化,形成寧古塔特有的文化,被載入史冊。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說到寧古塔,就不得不提到五國城。清朝的老祖宗金朝滅亡北宋後就是遷徙徽、欽二帝到天寒地凍的黑龍江五國城,但相比五國城,寧古塔的條件更加惡劣,簡直是清朝官員發配的極苦之地,是噩夢也是地獄。




寧古塔的條件有多惡劣,許多曾經被髮配到這裡的清朝官員和文人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字描述。如順治十四年科場案無辜遭到牽連的吳兆騫在被髮配到寧古塔後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崇禎年間左都御史王家禎在他所著《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清初文人方拱幹把寧古塔形容的更恐怖可怕:“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世代鎮守寧古塔的披甲人,屬於未開化的野蠻人)

這裡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人間地獄,相比南方偏遠山區的蟲瘴霧蒙,寧古塔的條件更加惡劣。作為滿族的發祥地,寧古塔雖然地處北地偏遠之處,但是因為大量罪犯被安置在這裡,反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清朝把罪犯發配到如此偏遠極寒之地,除了讓犯人們安心在此洗心革面、悔罪思過,還要忍飢挨餓當牛做馬被“披甲人”奴役。披甲人是什麼鬼?這是地位極其低下的世代鎮守清朝邊疆的軍人,他們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與披甲人為奴”是極其殘酷的處罰,給這種野蠻人當奴隸,其結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場比死還要難受。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南方人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南方漢族人,“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前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些世居南方的漢人,哪能經受的住這般惡劣的生存條件。這裡遠離中原,常年冰封不化,交通閉塞,物質匱乏。長路漫漫,許多犯人還沒到寧古塔就凍死、餓死、病死在半路,即便到了寧古塔,也是飽受折磨痛苦不堪,許多人都沒能活著回來。說這裡是“人間地獄”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那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大體上,以文字獄,科場案和政見分歧的文人為主。比較出名的有延平王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據傳他最後在這裡被處死。還有前文提到的順治十四年因科場舞弊案無辜受牽連的吳兆騫,他在這裡整整被關了22年才得以釋放南還。還有清初著名文學家金聖嘆的家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因“文字獄”而被開棺戮屍的呂留良的家人都曾被流徙至此。


沒有危言聳聽,寧古塔確實可謂是犯人的“人間地獄”,能活著回來的都是“九死一生”。寧古塔舊城遺址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裡是黑龍江省寧安市(縣級市)的駐地。


大國布衣


寧古塔沒有塔,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就是六兄弟,據說就是指努爾哈赤的父輩六人,也叫六祖城。是清朝的發家地。

它有什麼恐怖的呢?

其實就是冷嘛,偏僻嘛。是謂: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天寒地凍,不是人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被髮配到了寧古塔,說明你犯事了,而且事比較大,很難翻盤,更可能死在異國他鄉,想一下,昨天還是燈紅酒綠,小翠小蝶的,今天就要戴上銬子,送到關外去流放,那嚇不嚇人。

這是跟本身的地位有關的。你要本來就是一個窮人,送到寧古塔,說不定還是一條活路呢。以前清朝人搞柳條關,是不允許人進去的,所以才叫闖關東。

看一下,曾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

張縉彥,河南新鄉人,明朝的兵部尚書,清兵入關後投降,後面因為替人作序,惹上了文字獄,全家發配寧古塔,去了之後,似乎適應得挺好,跟同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江蘇吳江詩人吳兆騫以及安徽桐城人方拱乾一起喝酒嗨皮:朝夕相對,歡若一家。

張縉彥還搞自助遊,去參觀了渤海國故都遺址,寫了一篇《東京》,還跟一群人在當地搞詩社。算是黑龍江第一個詩人組織。叫七子詩會。到了康熙年間,老死在了寧古塔。

還有吳兆騫,他來到這裡時,對這裡很悲觀,寫信告訴家人: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主要是冷, 另一個生活無著落,後面他當了教書先生,開始好起來了。二十三年以後,因為寫詩出名了,認識他的人多,求情的也多,最終被康熙放了回來,結果他已經習慣了東北的冷空氣,回到家鄉南方,對溫暖溼潤的環境還不適應,回來就生病,回來三年,生病不斷,最終病死。

還有方拱乾,他後面是捐錢贖罪,早就回來了,但把錢花光後,一輩子受窮,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寧古塔志》,就描寫了寧古塔。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四時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

男子率數婦,多則以十。(一個人可以娶十個老婆)

最後,他總結: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那寧古塔到底在哪呢?

寧古塔大佬叫寧古塔將軍。轄地很廣,現在的海參崴這個天然海港以前屬寧古塔將軍管。寧古塔將軍的任務還有去庫頁島收皮子。在清末的時候,清國敗家子把祖地都割了給人家。

而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倒還在中國。就是現在的黑龍江海林市。

海林市怎麼樣呢?

好得不得了啦。這裡現在是旅遊城市。

中國雪鄉

中國虎鄉

中國猴頭菇之鄉

要看老虎有東北虎養殖基地,要滑雪有八一高山滑雪場,要看雪有雪村,《智取威虎山》的外景拍攝地也在這裡。有楊子榮紀念館等等。

可以說,現在想被“流放”去,得自己掏錢啦。


腦洞歷史觀



寧古塔,有多可怕?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可怕的可怕,一句話,要命,可怕不?

一、清朝大臣官員人犯,一聽皇帝發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莫不魂飛天外,雖蒙皇恩浩蕩,赦免不殺活命之恩!

但與殺頭並無什麼區別,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二、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縣級市,今日本地人自豪的稱之為人類宜居幸福安康之地。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鎮守此地,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

康熙十五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衙門。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朝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皇室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漢人移民進入東北。

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當時條件下,實在不宜人居。



寧古塔,地處邊遠荒僻,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三、寧古塔,艱苦生活環境之外,加上發配寧古塔,路途遙遠艱險,有的押解差役為逃避遙遠艱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復差。

既使押解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之險仍在。

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能否到達寧古塔是個未知數,可想而知。



因而,清朝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之言。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頓時萬念俱灰。

發配寧古塔,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可不可怕?

奈何!奈若何!


z山海


寧古塔滿語為ᠨᡳᠩᡤᡠᡨᠠ,其漢語意思為六個,六個什麼呢?有種說法是,努爾哈齊(即努爾哈赤,本名為努爾哈齊)父親兄弟六個定居該地,故而被稱為寧古貝勒塔。什麼意思呢?寧古為六,貝勒是太師(根據福垊考證源自太師、節度使),塔是個,就是六個貝勒或六個太師的意思。該地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但在清朝他位於吉林將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福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寧古塔沒有塔,而且我們一般所說的寧古塔都是說的是寧古塔副都統轄區。

寧古塔都統轄區,讓人落淚的歷史變遷

在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前,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為上圖紅色線條所畫區域,其中就包括摩闊崴、巖杆河、海參崴、雙城子、蝦蟆塘、螞蟻河、蘇城、 趙老背、紅土巖、撓頭溝子、曹操溝子、阿馬溝……。之後的寧古塔副都統區其範圍就是左側紅線和藍線所構成的區域。

寧古塔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此流放為奴

其實並非滿清官員對寧古塔怕得要死,而是這些官員最怕的是流放到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然後與披甲人為奴。也就是說官員怕的都是判處流刑,到這裡成為披甲人的奴隸,從而勞動改造(勞動教育),而且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讓我們看看到底神馬是披甲人?

清朝東北的旗人按照由從低階層到高階層有三: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是由漢人或朝鮮人充任滿人的包衣奴才;旗丁,滿族人。披甲人,披甲上陣的降兵,也就是二等士兵,但高於阿哈。阿哈是滿人的奴隸,流放的官員多為披甲人的奴隸,也就是說阿哈的地位要高於披甲奴!

披甲奴的悲苦生活——滿清官員懼怕流放寧古塔的原因!

第一、流放之刑足以要命。他們千里迢迢,風餐露宿,一路上又苦又累還受辱,大多官員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頭。有的會因為絕望而死有的會因為生病而死。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個可比那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怕多了。

第二、苦寒之地足以要命。官員大於來自中原甚至南方,那裡氣候宜人、環境優美,而寧古塔都統轄區,天寒地凍,林海雪原。這裡常常零下四十多度,而且人煙荒蕪,養尊處優的官員受不了寧古塔都統轄區的寒冷和孤獨。有時還要他們學會在荒無人煙的苦寒之地學會生存,不然會因為水土不服或者野獸出沒而喪命。

第三、勞役之苦足以要命。作為披甲人的奴隸,他們常常從事繁重的勞役,還要承受披甲人粗暴的對待。而這些對於那些曾經高高在上和養尊處優的清朝官員哪怕是士子,無疑是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挑戰。他們不是被累病甚至累死就是被氣瘋甚至氣死。而且還有一點連吃飯都不能保證能吃飽。被流放的吳兆騫因此成為了邊塞詩人,在詩中常常抱怨勞累、飢餓、寒冷、住得苦。幸運的是吳兆騫後來回答中原,然而他卻因不適應中原的生活而抱病身亡。

不知道早期有沒有流放到海參崴、雙城子、蘇城等這些地方的犯事的清朝官員呢?謝謝大家回答完畢。


福垊


寧古塔,在今天黑龍江海林、依蘭一帶,愛新覺羅家族的先祖世代居住於此,是滿清的發祥地,所以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開始,就派兵駐防於寧古塔,保護這片“龍興之地”,修建寧古塔城(後稱為舊城),鎮守寧古塔的長官叫昂邦章京,為正一品。1636年沙俄探險隊來到黑龍江流域,從1641年開始派遠征隊入侵邊境,特別是順治時期,大規模的侵略有1643年、1654年、1657年、1658年、1660年,小騷擾更是家常便飯,清廷增派八旗兵,於是鎮守寧古塔變成了保衛邊關,成為滿清的北國重鎮。

圖為寧古塔城遺址。

康熙時期寧古塔舊城狹小無法滿足使用,地勢低常年水患,於是在1665年修建了寧古塔新城,昂邦章京也改為寧古塔將軍,管理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由於地廣人稀,抵抗沙俄入侵僅依靠駐守的八旗兵遠遠不夠,1668年寧古塔成功通路開驛站,於是朝廷正式頒佈屯墾戍邊寧古塔的計劃,逐漸有人前往寧古塔做生意、商販、開荒種糧的。

圖為第一任寧古塔將軍,巴海,任職25年,後官至議政大臣。

順治時期的對犯人的流放,還只是在尚陽堡(瀋陽周邊),寧古塔的不多,到了康熙時期需要屯墾戍邊,於是流放寧古塔的逐漸增多,從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浙江通海案的錢氏、廣西巡撫陳洪明、陝西盜賊孔易選、收復臺灣流放一批,三藩之亂流放一批,文字獄流放好多批,雍正時期年羹堯一門、曾靜一案等等,太多了,但是要注意了,流放寧古塔的絕大部分是漢人,是生活在中原的或者南方的漢人。

方拱乾,順治時期侍講學士,曾兩次因科考案流放寧古塔,因自費維修寧古塔一個門樓,獲准歸故里。

寧古塔的居民全部登記造冊,城鎮裡住著官兵、旗人、各民族平民等自由人,流放的人只能居住城外,住房自己搭建,自己墾荒種地,滿足自己生活,還好寧古塔的墾荒是不收稅的,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如果是流放的旗人,會安排工作,當個驛丁、書信什麼的,如果是流放的漢人,只能在城外墾荒種地,並負擔平時的徭役,還要時刻關注沙俄兵匪,有動向立馬報告。

寧古塔將軍駐地遺址。

所以一旦流放寧古塔的漢人到達了人跡罕至,荒涼寒冷的陌生地方,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遠離故土親人,心中悲涼,很多人抑鬱而終。而更多的人害怕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病痛大災得死;戍邊時刻受沙俄匪兵侵擾,很容易丟失性命,為了能獲得重返故土的機會,很多人積極表現,有的替清兵刺探情報立功,有的編入披甲人征戰殺敵,有的替政府做各種服務獲得機會,有的文人在此地辦學教書育人,還有的委身旗人為奴等等,雖然康熙後期,寧古塔地區經過幾代人建設生活較有改善,抗擊沙俄有功流人地位有所保障,但在一個沒有人身自由,遠離故土,隨時丟命的古寒之地,誰去了都會害怕。


圖文繪歷史


清代寧古塔的流人,不論平民百姓,還是官宦豪紳,一旦成為流人,就成為階下囚,或傾家蕩產,全家遠戍,或妻離子散,孤身上路。

他們從中原或江南背井離鄉,被迫奔向遙遠的塞外,體弱之人,攜妻帶子,長途跋涉,風雨飢寒,病臥荒原。流人歷經辛勞,到達寧古塔後,還要受大小官員的盤剝和凌辱。

流人們多少是予以“管束”或“安插”,而有“謀逆”等重大罪行的流人,則命其發苦差,或發配為奴。

流放在寧古塔的流人吳兆騫目睹了寧古塔官莊的流人之苦,寫下了他們的悲慘處境:

“至若官莊之苦,則更有難言者。每一莊共10人,一個做莊頭,9個做莊丁,一年四季,無一閒日。一道種田之日,既要親身下田,五更而其,黃昏而散。每個人名下要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蘆一百束。至若打圍,則隨行趕虎獐鹿。飯家所有,悉作官物,衙門有公費,皆來官莊上取辦。官莊人皆骨瘦如柴,總之,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炭、並無半刻空閒之日。”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流人們進入官莊後,便失去了人身自由,接受莊頭的官署,過著農奴一樣的生活。也有一些流人,不堪在官莊接受管束,趁著打圍之時逃走,躲在深山老林子裡靠開荒種地或挖人參維持生活,但挖人參的人也苦不堪言,凡是走向大山討生活的人,餓死凍死的人不知凡幾。

被安排在寧古塔水師營的流人也同樣艱苦度日,流人之中,身體比較健壯的做水手,出而搖櫓 ,入而運槳,晚上還要守船,飯吃不飽,飢餓疲勞,十分辛苦。如果是身體羸弱但看起來有點聰明的,就選做匠人做工,一日不得鬆懈,所得口糧極少,每天天亮幹活要幹到深夜。而成為奴人犯的流人更苦,他們到達戍所後,就全部“賞給出力兵丁為奴”。

首先,清廷規定奴主有權處死為奴之犯,不受任何法律追求。1728年,聖諭“凡屬免死發遣之犯––––伊主便置死,不必治罪,” 此項規定意味著流人的自由完全被剝奪,為奴的流人已經失去了人身完全的保障,《大清律例》還明文規定:“凡奴婢罵家長者絞,奴婢毆打家長者斬,殺家長者皆凌遲處死。”這條律例就是讓流人只能為奴,不準反抗。為奴的流人受到迫害與凌辱時,不準還口,不準採取任何自衛手段,只能任人宰割,否則就要處死。

其次,在對為奴的流人的妻子的管束上,也逐漸從嚴,清順治年間、凡是押解公文上無“一併為奴”字樣者,可以免予為奴。1764年又重新規定:“為奴之妻子,一併給與原傷之人為奴。”於是無辜家屬,備受株連。尤有甚者,各處批甲人等,竟有圖佔該犯妻女,從而斃其丈夫和父母致死的案件屢屢出現,流人的悲慘,可想而知。

飽受折磨,迴歸無望的流入,為了擺脫悲慘的處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逃生。在流人中,有的人是一逃再逃,多次逃跑。


朝代說


寧古塔的可怕,一是氣候,二是政治,三是心態

氣候條件惡劣是不容置疑的,南人北放,生活習慣、適應能力不強也是肯定的,但當時寧古塔將軍所管轄的地域,這裡條件算好的。清朝在前期,沿用的大明律法,流放僅次於死刑,在判決和執行程序上有嚴格規定,至於給批甲人為奴的記載極少,因為八旗兵也在那凍著呢,這無異於貶損軍人。流放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刑期內去墾荒、屯邊還有在哨所當差。現在大家聽這詞,一是二月河先生的小說,二是因納蘭性德的詞,而追索出寧古塔、批甲人和營救吳兆騫的故事。

先說流放,實際流放大多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成為了有去無回的單程。康熙年間還因為流放人不能準時啟程,而定下官員應受的處罰,將犯人因身體健康、變賣財物及其它情況造成的原因要逐級上報,將原來十日內啟程變為百日內啟程,在刑罰結束前可用錢贖身,從而改變了明朝時期為充軍而充軍的習慣。流放地也隨著清朝的統治時間推移,逐漸向近距離轉移,而不是特定的充軍地點。犯人所犯的罪大致為殺人、盜竊、搶劫、逃稅、誣告、走私、貪汙、冒充官方、私通外邦等罪。乾隆以後除了寧古塔還有新疆,新疆去的許多犯事的官員和囚犯為後來新疆發展間接做出了一定貢獻。

政治上的因素比起氣候,可能更為官員、士子害怕。因為到了寧古塔,也就意味著政治生命的結束,攜家眷的可能以後孩子也失去入仕的可能。這裡就要說到吳兆騫,首先他不是官員而是舉人,趕巧他那科出了順治十四年的科場案,南闈舉人必須到北京複試。這兄臺一上考場看監考的全拿著刀,當時一緊張,題沒答上來,結果被視為舞弊,抄家、挨板子,流放寧古塔,從北京四個月時間走到地,大河、大海、大泡子、大爛泥塘,一路寫下了無數艱辛,幸好和唐伯虎差不多,先以傲氣、才氣出名,後以傲氣、才氣折損,從而不肯面對塞外寒風,又不捨得花錢,四處題詩說盡周邊悲催,終於待了四年把媳婦接到寧古塔,自己也找了份教書工作,工作職務是黑龍江將軍巴海的書記兼家庭教師。當時可以說是關外第一大秘,但這並不能阻止他渴望回家和展現個人價值的信念,經過18年的不停嘮叨、不停訴苦、不停打點,終於交了贖金回到了北京,在納蘭性德家裡教書。三年後回家省親,水土不服,進京救治,不幸故去,年五十四。死前念念不忘長白山野雞、松花江大魚,和江南相比,東北似乎又是天堂。

有時候,不理解原住民的苦,也不知貧困人的樂。蘇東坡在海南島那老大歲數還自己把自己喝大了,孩子一樣的壞笑。紀曉嵐在新疆和屯邊打仗的廝殺漢喝酒、划拳、講鬼故事,而吳兆騫坐在黑龍江將軍的書房裡,留下的作品都是寧古塔的傷疤,傳唱了好多年。直到闖關東後,大家對東北才一點點的有了新的認識,這裡不光有荒野,還有許多文化,這裡不光有白雪還有鮮花,原來地獄、天堂就是一剎間,越是成功的、越是最基礎的越能適應,因為他們知道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而不是自怨自哎的哭白了長白山、抹黑了遼河水。不是為誰洗白,因為怕,總要有個理由,愛,也要有個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巴海卒

臨江仙·寒柳 清代:納蘭性德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代: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莫為清風惹浮塵


看過甄嬛傳的都應該記得甄嬛的父親被皇上發配到寧古塔,甄嬛哭著說父親年歲已高,寧古塔苦寒之地,父親身體可能吃不消。

皇帝動不動就發配罪臣到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是哪裡?

寧古塔就是今日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清朝時,這裡曾是東北邊疆的駐地。

傳說清朝時被派遣或者發配到寧古塔的人,可以說是個個都難逃一死,所以清朝時的官員無一想被髮配到寧古塔。

有人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可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環境惡劣。人跡罕至,常常有野獸出沒,還有大面積的沼澤地,所以有些人在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就已經命喪黃泉。

保住命到達寧古塔的,也是走進了人間煉獄。還經常聽到古裝戲裡說“給披甲人為奴”,其實就是給士兵們當奴隸。

假如被流放的人多了,那些奴隸就會被賣掉換牛換馬,或者在莊園裡做苦力,這也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還要受惡劣天氣的折磨。因為寧古塔位於東北邊境,常年冰雪覆蓋,溫度極低。

清朝時還有一種不近人情的刑罰:連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罰。這時候如果全家人被髮配到寧古塔,有很大一部分人寧可自盡,也不願前去寧古塔。

可想而知,寧古塔在古人眼裡有多麼可怕了。


有書博物館


寧古塔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配寧古塔。

寧古塔是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清朝的官員犯事,大多流放伊犁、尚陽堡、寧古塔等地,這些地方都是清朝的邊疆重地。而寧古塔由於地處東北極寒之地,終年冰天雪地,最是艱苦。

在清朝的時候,一旦官員發配寧古塔,一般意味著這個官員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重罪。發配寧古塔,雖然暫時可以保命,但是結局也是九死一生。此外,發配寧古塔的官員,大多數都是舉家被髮配,妻兒老小基本上都不能倖免。所以,清朝的官員一旦勒令發配寧古塔,除非奇蹟出現,不然和“誅九族”無異。

寧古塔在清朝的最北方,地處牡丹江畔,是清朝東北的“三邊重鎮”之一。除了惡劣的環境,由於地處邊疆,還會時常面對其他部落的襲擾劫掠,很多時候處於戰爭狀態。此外,在寧古塔還有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所謂的“披甲人”,而發配寧古塔的犯人,基本上就是給披甲人做奴隸的。

披甲人是清朝的俘虜,或者在戰爭中投降清朝的士兵。這些人被清朝俘獲以後,世代為清朝戍邊。但是即便是戍邊,披甲人又不是正常的清朝士兵,他們的地位低於正常的人,等同於戍邊的奴隸,且子子孫孫都不得翻身。

而發配給披甲人為奴的官員家屬,也就等同於朝廷賞賜給披甲人的奴隸。顯然,被髮配的人,地位比奴隸更不如,已經是奴隸的奴隸了。而清朝的官員,為官任上哪個不是錦衣玉食,一旦發配,誰能夠忍受為奴為婢的地位和侮辱?因此,只要涉及寧古塔,清朝的官員都害怕得要死,因為寧古塔和死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比死更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