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打架可以說是必然的一件事。今天,你欺負我,明天,我打了你,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了。

在很多孩子的觀念裡認為,誰的力氣大就是“老大”,家裡從小嬌生慣養,當一接觸同齡人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比如,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我玩過的都是我的,所有的都是我……於是,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採取打架的方式來解決。

之前,我做過一次數據調查,關於孩子被打了,父母應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說:“忍忍就過去了,以後不和他玩就行了。”

也有很多人說:“必須打回去,不能讓孩子受欺負啊。”

還有一位父親講道:“打回去不是最好的辦法,要是哪一天你遇見打不過呢?做事情要考腦子,實在不行忍一下也無妨,如果把你當軟柿子捏,那你就還手,而且必須打贏他,但你下手也得注意下分寸。”

作為父母,每當看到新聞報道校園欺凌,孩子被打,都會默哀!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孩子一昧的忍讓,到底換來了什麼?是“退讓”還是“理解”?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

不,不會的,根本沒有什麼用,一昧的忍讓讓人變本加厲,覺得你懦弱,覺得你好欺負。

61歲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那麼,孩子被欺負了,被打了,該怎麼辦?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央視節目中講到:“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在校園裡被欺負了,被打了。”我支持你“打回去”!“

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讓孩子一昧的忍讓,只會縱容“施暴者”肆意妄為,導致更多的校園暴力事件。

“打回去,讓人明白你不是一個能任意欺負的人,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

當然,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和引導,這才是源頭。

此外,在這裡也家長們提個醒,教孩子“打回去”只是一種解決方法,但也要視情況而定,不能報復性的去惡意傷害別人。

61歲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學會拒絕孩子

在6歲,孩子上小學之前,是孩子的性格養成期,父母要懂得拒絕孩子,這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跟爸爸媽媽一哭二鬧,向爸爸媽媽索要東西時,爸爸媽媽應該懂得拒絕,孩子最多在地下打滾哭一會。

不要等孩子十多歲,孩子進去青春叛逆期時,再對孩子說“不”。父母從小就滿足孩子的一切,忽然之間不滿足孩子了,孩子就會接受不了,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出來。(離家出走,跳樓等極端行為。)

所以,從小對孩子說“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61歲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

做父母的最好從小讓孩子吃點苦,避免養成好吃懶做,“啃老”。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吃苦的孩子,你就要養他一輩子。

有新聞報道,一位母親從小寵溺孩子,等到孩子大學畢業後,總是抱怨工作累,受不了,於是待在家長“啃老”,對於媽媽的責問,還理所當然的說:“如果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這麼嬌慣?”

新聞報道後,瞬間讓無數家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自己家有沒有這樣的潛在危機?

61歲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所以,做父母的要從小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不要等到將來孩子“啃老”、好吃懶做、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那時候後悔已經為時已晚。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李玫瑾教授說,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小時候。

孩子的問題,很多都是大人所造成的,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不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