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架可以说是必然的一件事。今天,你欺负我,明天,我打了你,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了。

在很多孩子的观念里认为,谁的力气大就是“老大”,家里从小娇生惯养,当一接触同龄人后,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比如,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我玩过的都是我的,所有的都是我……于是,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采取打架的方式来解决。

之前,我做过一次数据调查,关于孩子被打了,父母应该怎么做?

很多人都说:“忍忍就过去了,以后不和他玩就行了。”

也有很多人说:“必须打回去,不能让孩子受欺负啊。”

还有一位父亲讲道:“打回去不是最好的办法,要是哪一天你遇见打不过呢?做事情要考脑子,实在不行忍一下也无妨,如果把你当软柿子捏,那你就还手,而且必须打赢他,但你下手也得注意下分寸。”

作为父母,每当看到新闻报道校园欺凌,孩子被打,都会默哀!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孩子一昧的忍让,到底换来了什么?是“退让”还是“理解”?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不,不会的,根本没有什么用,一昧的忍让让人变本加厉,觉得你懦弱,觉得你好欺负。

61岁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那么,孩子被欺负了,被打了,该怎么办?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央视节目中讲到:“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在校园里被欺负了,被打了。”我支持你“打回去”!“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让孩子一昧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肆意妄为,导致更多的校园暴力事件。

“打回去,让人明白你不是一个能任意欺负的人,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和引导,这才是源头。

此外,在这里也家长们提个醒,教孩子“打回去”只是一种解决方法,但也要视情况而定,不能报复性的去恶意伤害别人。

61岁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学会拒绝孩子

在6岁,孩子上小学之前,是孩子的性格养成期,父母要懂得拒绝孩子,这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跟爸爸妈妈一哭二闹,向爸爸妈妈索要东西时,爸爸妈妈应该懂得拒绝,孩子最多在地下打滚哭一会。

不要等孩子十多岁,孩子进去青春叛逆期时,再对孩子说“不”。父母从小就满足孩子的一切,忽然之间不满足孩子了,孩子就会接受不了,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出来。(离家出走,跳楼等极端行为。)

所以,从小对孩子说“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61岁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

做父母的最好从小让孩子吃点苦,避免养成好吃懒做,“啃老”。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吃苦的孩子,你就要养他一辈子。

有新闻报道,一位母亲从小宠溺孩子,等到孩子大学毕业后,总是抱怨工作累,受不了,于是待在家长“啃老”,对于妈妈的责问,还理所当然的说:“如果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这么娇惯?”

新闻报道后,瞬间让无数家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自己家有没有这样的潜在危机?

61岁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所以,做父母的要从小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不要等到将来孩子“啃老”、好吃懒做、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那时候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小时候。

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是大人所造成的,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