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我們雖然窮,但欠款一定會還上原告:他們身上有比錢更珍貴的東西

被告:我们虽然穷,但欠款一定会还上原告:他们身上有比钱更珍贵的东西

被告:我们虽然穷,但欠款一定会还上原告:他们身上有比钱更珍贵的东西

朱冬娟家家徒四壁。

從台州偏遠的白石村到黃岩寧溪鎮,十八彎的山路,駕駛員車技再好也要開半個多小時。如果換朱冬娟一瘸一拐地走,這趟路至少要走3個小時——這位很少下山的村婦,在近一年半時間裡卻頻繁輾轉于山村與鎮上,就為了當初的一句承諾。

她要還一筆錢,還一筆兩年前丈夫開電動三輪車撞傷人後的賠償執行款。

這個故事發展到後來,迎來了一個暖心的結局——因為朱冬娟一家人的積極態度,原告徐桂花一家選擇原諒,放棄了大半賠償。而朱冬娟也在最近,湊齊了最後一筆賠償款。

丈夫電動三輪車撞傷人

這家人擦乾眼淚承諾還錢

前幾天,錢江晚報記者去了白石村,瞭解到了這個故事的前前後後。

朱冬娟還記得,2017年3月,外出打工多日未歸的老伴戴漢順突然回來,兩眼通紅,一言不發。在朱冬娟追問下,戴漢順才道出實情:他為了趕工,在路上開電動三輪車時,不小心撞傷了路人徐桂花,對方傷得不輕。

2017年8月3日,66歲的徐桂花傷愈,家人訴諸法律,要求戴漢順賠償醫藥費、護理費等各項費用總計4萬元,獲法院支持。

4萬元錢,對戴漢順一家人來說,是個天文數字。當時他們身上連400元都沒有,上哪湊這筆鉅款?

戴漢順今年68歲,朱冬娟小2歲,夫妻倆都患有嚴重的風溼病和痛風疾病,朱冬娟還有心臟病,要常年吃藥。經過幾天的思想鬥爭,朱冬娟擦乾眼角的淚水,拉著戴漢順找到了徐桂花家。“欠款一定會還上,但是隻能慢慢還。”朱冬娟當面向徐桂花一家承諾。

賠償金遲遲沒到位

執行警官現場調查後“倒戈”

在徐桂花一家看來,朱冬娟“信誓旦旦”地給出承諾後,就應該按時還款。但是兩個多月過去了,他們才收到2000元賠償。

2017年11月,徐桂花家人向黃巖區法院申請立案執行,表態要堅決維權,與“老賴”鬥爭到底。然而接下去的幾個月,收效甚微,陸陸續續收上來的錢,都只有幾百一千。徐桂花一家覺得被告人是在惡意拖欠。

這起案子最終交到寧溪法庭執行警官付偉軍手裡。他決定去戴漢順家裡一查究竟。

尋覓了大半天后,眼前的景象讓付偉軍驚呆了,破爛的房子裡,除了一臺已經微微生鏽的小冰箱,以及三盞結著蛛網的電燈,再也找不出更多的電器。沒有做圍欄的樓梯連著堆滿雜物的閣樓,踩上去吱嘎作響。

聽付偉軍說明來意後,朱冬娟向付偉軍解釋,他們沒想賴錢,一直在努力籌錢償還。

從山上回來後,付偉軍主動開車將徐桂花家人載到朱冬娟家裡實地“考察”,“有些情況不是親眼所見,你無法相信。”

老夫妻條件這麼差還一心還錢

原告決定放棄大半賠償

自從付偉軍去過朱冬娟家後,朱冬娟知道對方家境也不寬裕,還款的“緊迫感”更強烈了。

朱冬娟身體每況愈下,但她還是不肯讓自己多歇一會兒,一有空就去幫承包了山裡農田的老闆拔野草。而走路搖搖擺擺的戴漢順也是大多數時間在外頭奔波,靠著幫別人做點泥水活,一天賺七八十塊錢勞務費。

每湊齊1000元錢,他們就從山溝裡翻出來,到寧溪法庭,將錢交給付偉軍,囑咐他儘快交給徐桂花。

後來,倔強的她繞過付偉軍,直接將錢送到徐桂花家。每次看到送來的一堆錢裡有不少皺巴巴的五元十元紙幣,徐桂花家人都感慨不已。

去年下半年,徐桂花家人主動找到法院,表示願意放棄護理費等其他賠償款總計2萬餘元。當時朱冬娟已經陸續償還了9000元,徐桂花表示,朱冬娟只要再付5000元醫藥費,剩餘的部分都不要了。

法官私下提醒徐桂花和家人,如果放棄,以後就不能反悔。但是徐桂花一家態度堅決:絕不反悔。徐桂花告訴法官,家人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被朱冬娟一家的誠懇所打動。“他們家條件這麼差,還一心想著還錢,一次次送錢上門,讓我們非常感動。比起那些有錢卻故意不還的老賴,他們值得我們尊敬。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比錢更珍貴的東西。”

今年3月,朱冬娟東拼西湊,終於湊齊了5000元錢,來到寧溪法庭還上最後一筆欠款。徐桂花和老伴也在那裡候著。雙方一見面,就抓住了對方的手說話,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老朋友見面。

“辦案這麼多年,原告和被告最終親如一家,真的是第一次看到。”人高馬大的付偉軍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一個故事看到“誠信”和“寬容”

三輪車撞了人,四萬元賠償款壓身,貧窮沒有成為他們賴賬的理由,一身是病的他們走上了漫漫還債路。“誠信”的含義他們沒法說得頭頭是道,但從朱冬娟一家的堅守中,看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傳統美德。

從義正言辭追討欠款到被對方的誠懇打動,主動放棄大部分賠款,即使家境並不富裕的他們也急需用錢。徐桂花一家,用寬容彰顯了善良大義的高貴品質。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聯合錢江晚報,用兩萬元正能量獎金致敬兩家人的誠信守諾和寬容大義。這也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第一次獎勵原告和被告雙方。

一方勤勤懇懇還債,一方寬容大義理解。在這條路上,他們曾經有過碰撞,那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意外。但站在下一個路口,他們共同豎起向善的路標,讓故事的結局指向溫暖——握手言和、親如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