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推翻了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能使中國成爲世界科學中心嗎?

蔚子Dudu


科學的要義在於創新和發展,而不在於要推翻誰的理論,科學每一步的發展都是在前人工作乃至前期錯誤的基礎不斷的糾錯,驗證和創新。

我們以前也出現了很多推翻牛頓,愛因斯坦的事情,不光是很多民科致力於推翻這些科學巨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大革命時代,在官方的指導下,這些科學巨匠也被推翻打倒了:

1969年10月,上海一所大學物理系“革命大批判寫作小組”在“批判愛因斯坦戰鬥組”8月份原稿基礎上修改編印了《還愛因斯坦的真面目》,同樣對愛因斯坦進行了政治誹謗和批判,說他是“政治上反動,哲學上唯心,學術上沒落,是“帝國主義的御用學者”,“美帝國主義直接豢養的馴服的叭兒狗”,“為美帝國主義策劃並製造了大規模的殺人武器原子彈”,“徹頭徹尾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死敵”,“殺人的劊子手”,“美帝國主義首批原子彈的策劃者和製造者,對全世界人民欠下了斑斑血債”,“愛因斯坦不僅是屠殺日本人民的劊子手,而且是美帝核訛詐政策的吹鼓手”,等等。

愛因斯坦採取削足適履的拙劣手法,主觀臆造出一個`光速不變原理',把本來並不符合相對性原理的電磁運動規律人為地硬湊成`符合'.愛因斯坦企圖用這樣的辦法使他的相對性原理苟延殘喘,真也可悲復可憐了!

當時不光是批孔批儒,破四舊,就連著科學家也難倖免,對牛頓,愛因斯坦的批判也是鋪天蓋地,因為他們是經典物理和現代物理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物理學思想也充斥著腐朽、沒落而反動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貨色,例如對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開展大批判,是革命的需要。

現在看來,這是多麼瘋狂的年代。這些批判甚至推翻愛因斯坦的做法,歪曲事實,惡意誹謗,對後來的科學發展有什麼意義呢? 徒增笑料而已。

量子實驗室,專注科學問題,歡迎評論和關注。


量子實驗室


這個問題一看就是民科問的。民科的常見症狀就是,宣稱自己推翻了經典的科學理論,自己最偉大。如果想給自己的狂想增加一點合理性,就說自己的理論能夠讓中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云云,好像你不支持他就是不愛國了。把愛國熱情如此扭曲地濫用,實在是可笑可鄙。

實際上,在科學中真正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推翻某個人或某個理論,而是建立新的理論。新的理論要得到大家的公認,必須滿足:一,符合現有的所有實驗觀測;二,能夠解決新的問題,即舊的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

這也就意味著,在舊的理論適用的範圍內,新的理論必然得到跟舊的理論相同的結果。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新理論對舊現象的預測就是錯的,那人家為什麼要相信它?

因此,在科學界從來沒有單純的推翻,新理論對舊理論毋寧說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例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是對牛頓力學的發展。在牛頓力學適用的範圍內(宏觀物質的低速運動),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預測必然等於牛頓力學的預測。

牛頓

正是因為如此,科學知識才能不斷地積累,不斷地進步。這是科學跟其他人類事業一個本質的區別,在其他許多領域都是新的完全推翻了舊的,甚至往復循環,沒有進步可言。

也正是因為如此,科學家們對於前輩科學家都是充滿敬意的,而這種敬意也絲毫不妨礙他們竭盡全力尋找前輩科學家的錯誤,爭取做出改進。而同時,即使你找到了前輩科學家的錯誤,也不意味著前輩就名譽掃地了(像民科們幻想的那樣),你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做出了發展,皆大歡喜的事。

好的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超過自己,只有民科才狂熱地妄想著通過推翻著名科學家來成全自己的名聲,這種心態真是太愚昧無知了。


袁嵐峰


其實看到這個題目,個人覺得非常奇怪,問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抱歉,我是數學系的,理不清邏輯,回答不了問題)

沒辦法,我只是開始對問題的原意做一下揣摩:如果中國有人能將牛頓、麥克斯韋及愛因斯坦等理論研究內容完全否決,形成一套新的科學研究理論,中國是否有可能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呢?

如果揣摩出來的意思沒錯,那我們就開始盤一下事情的邏輯:

推翻牛頓、麥克斯韋及愛因斯坦的理論

那還是先來說說這三人的研究理論都有什麼?

  • 牛頓:
在力學上,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和牛頓三大定律,並闡明瞭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併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併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是繼法拉第之後,集電磁學大成的偉大科學家。他依據庫侖、高斯、歐姆、安培、畢奧、薩伐爾、法拉第等前人的一系列發現和實驗成果,建立了第一個完整的電磁理論體系,不僅科學地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而且揭示了光、電、磁現象的本質的統一性,完成了物理學的又一次大綜合。這一理論自然科學的成果,奠定了現代的電力工業、電子工業和無線電工業的基礎。

  •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於1905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據此他進一步得出質量和能量相當的質能公式E=mc2 。狹義相對論揭示了作為物質的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學上的統一性,進一步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的統一性,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在1915年愛因斯坦創建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四維空間時間物質的關係。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他推斷光處於引力場中不沿直線而是沿著曲線傳播,1919年這種預見在英國天文學家觀察日蝕中得到證實。1938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上獲得重大進展,從場方程推導出物體運動方程,由此進一步揭示了時空、物質、運動和引力的統一性。

那我們這個時候可以想象,如果這三個人的理論都被推翻的話,那問題就來了。那蘋果砸到頭的原因難道是因為這個蘋果太嫉妒牛頓的顏值?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無效,難道真是要學蔡心用愛發電嗎?

所以會發現,這三個人的理論對於人類科技發展的影響是巨大,一旦被推翻,是全體人類意識的全面否定,想想都覺得可怕。

假如真的推翻了,那中國就能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按照科學的發展邏輯,世界科學中心一直都是在變的,從法國到英國,從英國再到美國,而且每一次的變更似乎都伴隨著戰爭的發生,可能是管控少了,想法就多了。所以世界科學中心並非一成不變,總是靠著最優質的科研資源在發展著。

換句話說,即便不推翻,中國也是有可能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超級數學建模


這個問題問的毫無意義,中國之所以不能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推翻牛頓、愛因斯坦和麥

克斯韋毫無關係!

首先,西方之所以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不是隻靠這幾個科學家。這個如同你說如果梅西、C羅掛了,中國會被會成為世界足球中心一樣可笑!西方經過文藝復興以後,逐漸開始建立以數學、物理學等學科為基礎的科學體系。大家比較熟悉的,關於地心說還是日心說的激烈爭論,甚至布魯諾還為此被燒死的事情;伽裡略發現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牛頓萬有定律及三定律的發現;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組;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等等的發現都是西方堅持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的產物!和西方的這些著名科學家有關係,但是最關鍵是有產生這些科學家的土壤,即使不出現牛頓,說不定也有馬頓!這和足球也是一樣的,阿根廷即使馬拉多納退役也會產生巴蒂斯圖塔、梅西;葡萄牙即使尤西比奧不踢了,也會有菲戈、C羅。而中國足球從來也沒產生過世界級球星,直到現在中國足球也沒有找到正確發展模式,即沒有足球發展的土壤!中國科學的發展近些年,一直突飛猛進,比中國足球要好的多,但是還是缺乏自己培養的世界科學巨匠,但是隻要繼續堅持培養一批世界科學大師,就會形成科學發展的肥沃土壤,從而在未來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其次,我想告訴提問這個問題的民科,不要把科學問題庸俗化,不要任何實事都不做,就試圖通過推翻這個、推翻那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科學不是佔山為王,你把山大王殺了,你就可以成為新的山大王!科學更能變成街頭混混碰瓷兒——天天說:就是因為主流科學家不認可你,你就沒有任何建樹,天天像怨婦一樣到處說主流科學家如何不待見你!這樣做,和中國足球把自己水平不行歸結於亞足聯裁判委員會沒人一樣可笑!

總之,中國要想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必須繼續持續不斷的按照講理性、講邏輯的方式發展自己的科學事業!


地震博士


為什麼要用推翻這個詞呢?牛頓開創了經典力學,但也不是白手起家啊,開普勒、伽利略等等研究成果,他都用到了;麥克斯韋是電磁理論的集大成者;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低速、弱引力下可以退化為牛頓力學。

所以,科學是繼承發展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造一棟科學大廈,而不涉及涉及任何“舊”的理論。並且現如今的物理學,研究的分支越來越細,很多科學家這輩子也就鑽研寥寥數項,像一百年前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那般動搖基礎物理的事件,已經很難出現了。在科學的競爭上,只有大批量的產出高級人才,眾人拾柴火焰高。

當然了,在科學上,同樣能用這個道理:只要你足夠強,你就能讓別人對你俯首

。注意:你是得真的強,強大令人髮指的地步,不但是一位能通觀全局的戰略家,還是一位攻城的猛將。這樣人,整個科學史上也沒幾個。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不能說推翻牛頓、愛因斯坦,而是說下一個偉大的經驗類認知工具,在某個局部意義上包含了牛頓、愛因斯坦的理論。

我之前在文章《下一個愛因斯坦或許出自超級人工智能階段》和《愛因斯坦式人物出現的幾個必要條件》中提到下一個愛因斯坦出現的幾個外部條件,包括產生於多國混戰、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遇到當時世界頂級科學大師作為老師、認知水平達到臨界狀態等四點。

歷史上多次多國混戰也證明了多國之間的劇烈競爭產生了對經驗類思想認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刺激經驗類認知模式的產生,相應人物也會在歷史舞臺登場,其中必有最頂級大師出現,如距今5000年的黃河流域多個政治勢力產生劇烈競爭,誕生了今天的炎黃文化起源,使得文明中心從長江流域轉向黃河流域,其中出現的思想認知大師只能以傳說的形式流傳至今,如伏羲演八卦(對之前太極陰陽思想的再次高度總結出易經)、神農嘗百草等等。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誕生了最頂級的幾位思想大師。而距今400多年前的歐洲鉅變產生了文藝復興,西方的這種多國混戰其實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出現了多位世界級劃時代科學家。

當然不能一定說下一個愛因斯坦要出自多國混戰,但是有一點就是一定是誕生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這種競爭或許不一定以戰爭形式存在,還可能是其他生存的競爭,如經濟上的劇烈競爭、自然環境突變(包括外天體撞擊地球等)造成的生存極端變化,但是自然環境突變和經濟競爭帶來的認知突變還是不如多國混戰的激發,因為多國混戰是不同種群之間進行,會形成一種連鎖激發式的反覆刺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斷產生新的實驗、新的思想、新的工具。

而產生下一個愛因斯坦中的第四點,認知水平達到臨界狀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說的是認知水平的臨界狀態,不是指認知本身,而是最重要的要出現實驗上的結果,認知無法解決。

出現這樣的實驗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愛因斯坦之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那樣的結果,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是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在美國克利夫蘭做的用邁克爾遜干涉儀測量兩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項著名的物理實驗,結果證明光速在不同慣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當時的人類認知無法理解這個實驗結果,直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問世,直接以實驗結果作為基本假設,從時間-空間概念這個觀念上進行改變。愛因斯坦的偉大不是他的相對論本身,因為人類可以發明出無數個理論來解釋光速不變,而是愛因斯坦給出了人類認知自然的方法,那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相對論是一種經驗公理化理論,而不是觀念公理化理論。

人類明白了這一點,就實際上可以提煉出人類認知方法論,即科學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認知工具,極偉大的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公理化理論。

下一個愛因斯坦的出現,除了產生於多國混戰、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遇到當時世界頂級科學大師作為老師,而人類的認知水平達到臨界狀態,也就是一定要有顛覆性的實驗結果,這個顛覆性實驗結果,不是顛覆人們的生活觀念,而是顛覆臨界時的科學觀念。

再看當今,最具潛力的超弦理論還有各種理論,每年據說有10萬人新進入這個領域,另外有各種宇宙理論層出不窮,可以說人類能夠發明出無數個宇宙理論。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劃時代理論並未出現。究其原因,關鍵在於並沒有像伽利略的實驗和觀測(斜面實驗和金星相位,維基百科:伽利略於1610年9月觀測得到金星相位,是日心說最主要基礎實驗觀測證據。斜面實驗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基礎,斜面實驗加天文觀測也是後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來由)、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相對論的基礎)那樣的實驗觀測結果。

可以假設,未來的下一個愛因斯坦出現之前,一定有重大的實驗和觀測結果出現,而人類的科學家無法理解。同時又因為根據我們可以提煉出人類認知方法論,即科學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認知工具,極偉大的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公理化理論。加上現在人類的技術發展,人工智能正在突飛猛進般發展(包括量子計算機和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將經驗(實驗和觀測結果)數學工具化指日可待。

這個意義上說,或許等到有一天真的出現了重大的實驗和觀測結果,作為科學家的人或許還來不及分析,人工智能就已經快速通過自我的組合運行整理出了“經驗公理化理論”,因為理論本身,也是一種認知工具,這種由人工智能整理出來的經驗公理化理論,如果其推論通過多個實驗和觀測檢驗,那麼就是一種局部範圍內正確的認知,人類科學家只需要將其基本構件概念化,也就是觀念化即可。

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走向的是純經驗時代,人的工作變成了實驗和觀測,以及將人工智能整理出來的理論中的構件觀念化,人變得不如機器,因為人的意識是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的過程,而人工智能完成了工具化的過程,而人還停留在固定化、系統化這個階段,成為人類為機器打工的角色。


世界的科學中心,一方面是國家政治、經濟的鉅變、崛起的結果,另外則在這個國家出現了以世界級科學家群體為特徵,引領世界科學的發展方向,具有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話語權。

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而誕生。它始於意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自此,世界舞臺上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學中心的轉移:第一次科學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學中心在英國(1660—1750);第三次科學中心在法國(1760—1840);第四次科學中心在德國(1875—1920);第五次科學中心在美國(1920年至今)。

所有人類認知思想的盛行,必然與國家力量的支持有關係,僅僅憑藉若干個人難以支撐思想中心的地位。不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就是近現代科學也是一樣。

意大利是自然成為第一個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中心的,這是因為東羅馬帝國解體後歐洲陷入多國混戰狀態,這種混戰狀態是一個區域成為新文明中心的最主要特徵。如同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的黃河流域文明取代長江流域文明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一樣,因為黃河流域是多國混戰,多國混戰刺激了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引發經驗類認知的飛速進步,中華文明的輝煌源於黃河流域那5000年前上下的血與火的洗禮。羅馬帝國起源於意大利半島,而東羅馬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一半以上領土。

英國在與荷蘭之間的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的四次海上戰爭,使得英國的經驗類認知需求強勁迅猛發展,也就是近現代科學的突飛猛進,誕生了胡可、牛頓、哈雷、卡文迪許等一系列著名科學家,加上由於意大利宗教勢力過於強大,從而科學的中心從意大利轉向英國。英國國家力量遠比意大利更加註重對科學的支持,牛頓因為發表其《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而成為爵士,舉國推崇牛頓如同中國古代國家層面推崇孔子那樣,使之聖人化,都是國家力量支持科學發展的表現。應該因科學的發展而技術上也迅猛發展,從紡織機器到蒸汽機發明,工業革命開始了,國力迅速提高成為全球霸主。

18世紀初,法國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羅為代表的一批啟蒙運動哲學家形成了法國百科全書派,他們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進行了一次以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

而德國在19世紀末,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頒佈了多條法律法令,包括關於今天看都很先進的勞動保護法律,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成為工業國,德國超越英國成為科學中心的一個主要表現特徵就是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誕生了愛因斯坦、普朗克等超級劃時代科學巨匠。

然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沒落,美國登場,美國不僅僅在戰爭和經濟上取勝,更有在人才的挖掘上費勁腦汁。使用各種手法網絡到了愛因斯坦等世界級科學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因為戰爭的主要戰勝國而將勢力遍佈全球,以第三次、第四次技術革命為主要特徵的電子化和信息化使得美國綜合實力全球第一,當今的全球霸主,在科學上更是成為直到今天的世界的科學中心。

所有科學中心的轉移,都是以政策的變革、經濟的迅猛發展為開始,以擁有頂級科學家群體的誕生為特徵,掌握當時全球科學話語權,具有像黑洞一般的能量吸引其他國家的人才,所有劃時代思想家、科學家幾乎全部出自世界科學中心。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世界科學中心是怎樣煉成的?就是那個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估計今天很多中國人不知道,他還是法蘭西科學院數學院士。法國之所以能成為曾經世界的科學中心,就是有像拿破崙這樣偉大的英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而且是在數學上的、或者說是在思想上的。

有研究者稱拿破崙時代為歷史上科學成就最為豐饒的時代之一,拿破崙本人也是現代第一位接受科學教育的統治者。拿破崙會定時邀請科學家見面,聽他們報告研究的成果及進展。眾所周知,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帶了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及一個由175名專家組成的隨軍科學藝術工作團,包括21名數學家、3名天文學家、17名民用工程師、13名博物學家和礦業工程師、13名地理學家、3名火藥師等。拿破崙對他們的照顧無微不至。行軍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以確保科學家走在安全的地帶。在眾多知識分子中,拿破崙最不喜歡的大概是作家和文人。

科學,是自東羅馬帝國解體後近現代人類的主流認知,或者說認知模式,所謂主流認知模式,就是以國家力量強力支持的。類比的可以看2000年前多神崇拜時期巫術主流時代,國家以祭祀為國之大事。公元200年左右開始全球範圍內呈現以一神崇拜為主流認知,表現形式就是政教合一。所有這些主流認知模式,都是以國家力量強勁推進的。世界文明的中心,也是人類主流認知的中心,自400多年前開始這個就是“世界的科學中心”。


區塊牛創始人朱文武


把牛頓的一句名言獻給大家。“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


沈大哥


是誰這麼大膽把我提的問題搬到這裡來!這個問題是我好久好久以前在知乎上提出來的。 我十年前就統一了所有力,科學的聖盃,那個自愛因斯坦以來令無數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萬物理論在我這裡。不想做無謂的爭論,我的確推翻了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實際上人類十大物理學家中推翻了除伽利略以外的牛頓和牛頓之後的九個。我的確會使中國成為新的世界科學中心。 下面是最近在思考、解決的問題: ********************************************** 有一派學者堅持認為,從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甚至數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變化長期週期來看,這主要是太陽系和地球自身的變化造成的。至於它的原因,人類迄今所達到的科學水平還不足解開。因此,就氣候變化而言,人類活動即便是因素之一,也不是主因,不然就無法解釋人類紀元之前的那些地質年代——例如寒武紀、侏羅紀——中地球上發生的滄海桑田變遷。 持這一派觀點的人中有自然科學家,但歷史人文學者更多。中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先生就曾撰文指出,即便是在有史以來的短短几千年時間裡,我們也能從考古成果和古籍資料中尋找到大量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我國西周以來就曾經歷過好幾個冷暖交替週期。 ************************** 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不能解釋氣候變化的原因,我統一了所有力,科學的聖盃,那個自愛因斯坦以來令無數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萬物理論在我這裡,這個只能從我的理論上來解答。 ************************************** 我從理論上推出了冰河時期何以產生,推出了地球億萬年的氣候變化,解決了天文學五大悖論之一的“暗淡太陽悖論”,以及火星曾經存在溫暖溼潤氣候的原因。也找到產生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原因,幾個月前給出了預言,2018年春夏出現拉尼娜現象,2018年冬天和2019年春天出現厄爾尼諾。…………總之,我已經在把我的理論應用到氣候學、氣象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地史學、地震和火山學、氣候經濟學等等各個方面。當人們還在懷疑有沒有統一所有力的萬物理論時,我已經在把它應用到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的各個方面,在解決實際的問題。我的理論能夠給出地球氣候億萬年的變遷,而這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理論無法做到的,氣候在人類的出現和人類社會的演化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劉成松LiuChengSong


納悶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發現證明的只是一種客觀存在吧?而且證明愛因斯坦理論的,除了理論層面的數學工具之外,想到辦法的還是英國人愛丁頓爵士,而當時的背景是英國和德國還是處在戰爭狀態的敵對國,相關人本著科學無國界的原則完成了完整的理論證明吧…?!故所以不太明白問題所指是推翻什麼?……推翻客觀性?如果能在實踐層面推翻客觀性,恐怕那也只能是上帝的事了吧?總不至於扯犢子道德抹黑,道德綁架,推翻人品吧?…那簡單,在其人生軌跡中放上一架“顯微鏡”,然後放大宣傳就得了,這種無聊的鬧劇當下也是經常上演,問題是那和客觀事實又有什麼關係呢?更不要說物理學定律定義的本身對未來的發現(甚至否定)就是一種開放的結構吧?😂😂😂


看球客


要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不是推翻他們就可以的,你必須還得有無限多的錢,時間和能力人才取得更新觀念的科學成果。其實是個國家經濟實力問題。有錢能買動所有科學家為你效力就行,根本不用推翻牛頓,愛因斯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