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什麼到康熙時,他就叛變了?

若只如初見9281


鰲拜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為什麼到康熙時,他就叛變了?

  • 鰲拜,毫無疑問,是清朝戰功赫赫的一位將軍。被稱為是“滿洲第一勇士”,並且憑藉著真正的戰功封公爵。

可以說,鰲拜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勵志小說。

但是,鰲拜真的叛變了嗎?

沒有,鰲拜一直對清朝忠心耿耿啊!

  • 鰲拜作為真正的三朝元老,並且,康熙的父親福臨,能夠上位當皇帝,靠的,也全是鰲拜拼死效忠皇太極的子孫。

而且,多爾袞在戰功赫赫,具有完全優勢的情況下,沒有篡位稱帝,就是因為,鰲拜全心全意地聯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作對。

最終,才導致了多爾袞的妥協,並且扶立福臨上位,成為了歷史上的順治帝。

  • 鰲拜,也因為得罪了多爾袞,在多爾袞扶立福臨,掌權以後,遭到了多爾袞的殘酷打壓。

據記載,鰲拜在當時清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曾經先後三次取得大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多爾袞卻先後三次給鰲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鰲拜於死地。

多虧鰲拜命大,再加上確實戰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爾袞去世。

  • 多爾袞去世以後,順治帝親政,毫無疑問,鰲拜因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順治的敬重,加官進爵,位高權重。

並且,在順治帝駕崩以後,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權重,但是年紀已經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從心,所以,只是名義上的老大。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蘇克薩哈,是多爾袞的屬下,一直是追隨多爾袞,在多爾袞死後,雖然立即告發多爾袞,得到了順治帝的信任,但是,毫無疑問,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對他都是仇視的。

四位輔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雖然也是出生名門,但是沒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戰績,而且,他和鰲拜都是出身鑲黃旗,毫無疑問是以戰功赫赫的鰲拜為首,凡事都是聽鰲拜的,只是一個傳聲筒。

  • 這就造成了,順治帝雖然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夠當家做主的,就是鰲拜,也就造成了鰲拜擅權的事實。

所以,在康熙親政以後,鰲拜就成了康熙需要剷除的對象。

並且,鰲拜終於忍不住,對他深恨的多爾袞的屬下,蘇克撒哈下手。在蘇克撒哈死後,鰲拜與康熙的矛盾徹底激化,成為了康熙心裡最大的威脅。

  • 但是,鰲拜真的沒有造反,一個想要造反的人,真的會放心的單身去皇宮,並且被一群小太監拿一下嗎?

我是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鰲拜(約1610年 —1669年)生年不可考。清初權臣,鰲拜前半生戰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盡心盡職的輔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三代帝王,晚年卻落了個叛賊的罪名,成為了歷史的反面教材。不禁令人唏噓。那麼問題來了,本可以青史留名的他,為什麼會做出造反的行為,僅僅是他覬覦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嗎?


功勳之臣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時期,這個時期的鰲拜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不過十幾歲,鰲拜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此時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對付明朝,在其叔叔費英東的影響下,努爾哈赤應該是其心中的英雄。

皇太極(1592—1643)時期。年齡上看,皇太極應該比鰲拜年長小二十歲。在鰲拜成年的時候,皇太極已經戰功卓著,可以說整個國家都流傳著皇太極的神話,對於年少的鰲拜來說那就是偶像,鰲拜也在軍中奮勇殺敵,向這位偶像致敬和學習,並以為國盡忠作為自己的終生理想,併為之奮鬥終生。

廢立之際



順治(1638年—1661年)時期。這個時候鰲拜基本是而立之年,憑著在戰爭中的軍功,意氣風發。在皇太極駕崩之際(1643年),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這個時候鰲拜面前就有了一道選擇題:

1、取而代之。因為取代的不是偶像,偶像已經沒有了,心理包袱也就沒有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縱然他閃過這個念頭,但礙於目前自己的實力太過單薄,發動叛變無異於以卵擊石,還是乖乖的聽話。 滿人在入關之前其實已經漢化的很好了,儒家的忠君愛國的傳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家天下的概念也是根深蒂固,這個皇位就是人家愛新覺羅家的,應該是壓根就沒想過要造反,還是跟著這艘大船過幸福的小日子為好。

2、支持誰。介於自己是皇太極的心腹,支持皇太極的後代繼位是明智的選擇,繼位者也會因為他的支持和皇太極的言傳身授,更加信任他。因此,在面臨多爾袞的強權下,鰲拜選擇維護著皇太極的血脈,冒著多次被多爾袞打壓的風險,將順治推向了帝位,這裡鰲拜的擁立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兔死狗烹或是懲奸除惡



康熙(1654年—1722年)時期。康熙八歲繼位(1662年),此時的鰲拜已經50多歲了,三朝的重臣,政治資源和政治閱歷已是極為豐富,加上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作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自此鰲拜可謂是權傾朝野,一家獨大。

年幼的皇帝形同虛設,鰲拜獨攬朝政,任意妄為,肆意專權。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皇帝終究是要長大的,終究是要把朝政還回去的,自己終究還是要做回臣子的,可是他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積重難返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久久徘徊在頭腦中。可是轉而一想此時自己的實力,對於皇位是努力一把是可以得到的。此時他想起來另一位前輩的教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然後總結出來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絕不等死。贏則惠及子孫,敗則與可見的未來有什麼區別呢?只不過是多苟活幾天罷了。於是乎就走上了造反之路。

綜上所述,鰲拜侍奉三代君王未反,前期是沒想法,沒實力。後期則是被自己的慾望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造反的道路的。但此為依題主之問做答,實際上鰲拜是否有造反之心尚有很大爭議,主流說法是如果鰲拜想造反,憑藉自己的實力,早就反了,不必等到康熙帝親政之後。這種考慮是有道理的,因此康熙殺鰲拜的主要原因也應該是皇帝為了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但手段之下,就必須有名義,畢竟鰲拜一生為大清做出傑出貢獻,沒有一個造反的名義都不足夠殺掉這位大臣。


棍哥觀史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就去世了。

順治的死對於鰲拜來說則是進入了一個轉折期。由於順治在死前立下遺詔,愛新覺羅•玄燁繼承了皇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還有鰲拜成為了輔政大臣。


鰲拜是大清的三代元勳,其立下的汗馬功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不過,權力真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任你如何忠誠,終究也逃不過他的魔爪。從鰲拜開始掌握權力以後,鰲拜的功臣和忠臣的形象就開始慢慢的改變了,漸漸的他完全的喪失了在愛新覺羅•福臨時期的那種忠誠,對康熙皇帝也是日漸的輕視。

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其次是蘇克薩哈,他屬正白旗,原來是依附在多爾袞身邊的,第三的遏必隆也是出自名門,鰲拜只是屈居於四輔臣之末位。

其實說鰲拜叛變了也是不可靠的,充其量來說他就是一個危及了皇權的一位權臣。鰲拜是一介武夫,雖然說對大清忠誠,但前後確實不同,順治朝的時候他還能忠心耿耿的服侍,但是對年幼的康熙就不那麼看得入眼了。

他甚至在朝堂之上還常常當面頂撞這位小皇帝,呵斥大臣,絲毫不顧及皇家顏面。當然康熙也不是等閒之輩,鰲拜如此行事,自然會招惹到康熙。

後來索尼去世,再加上蘇克薩哈被殺,於是四大輔臣只剩下遏必隆和鰲拜了,而且遏必隆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沒有了威脅,所以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但是這個時候康熙已經親政,但鰲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並不想歸政於他。這個時候皇權與他的專權就產生了最直接的衝突了,康熙也到了不得不除掉鰲拜的地步。

縱觀鰲拜的一生,戰功顯赫,榮寵一時,歷事三朝,輔佐幼主,忠心耿耿。只可惜一時誤入歧途,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結局。


圍知歷史


鰲拜叛變?其實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康熙在位,他也一直是對大清忠心耿耿,並沒有叛變,也根本沒有能力叛變。

在清朝建立的初期,鰲拜憑藉個人能力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鰲拜成為了四個顧命大臣之一。康熙即位時只有8歲,朝政大權是掌握在四個顧命大臣手裡,隨著時間的推移,顧命大臣老的老死的死,大權集中到了鰲拜一人手中。此時,康熙逐漸成長,鰲拜手中權力雖然權傾朝野,但是也已經達到了頂峰,在清朝特有的政治制度下,鰲拜沒有能力能夠取代皇帝。

鰲拜代表著滿洲關外舊臣的勢力,長期把持著朝政;但隨著康熙皇帝日漸長大,圍繞在皇帝身邊,新的滿洲貴族也在不斷壯大,形成了以康熙帝為核心,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嶽樂、大學士明珠、索額圖等組成的新的勢力集團,他們並瞭解也不留戀關外的生活,一心想的就是統治全中國。兩個集團相爭的結果,就是皇權的勝利!

公元1669年,16歲的康熙發動了一場政變。這位年輕的皇帝囚禁了鰲拜,但是並沒有殺鰲拜。其實連康熙皇帝自己也明白,鰲拜沒有可能取代皇帝,最多就是跋扈一點。因此,康熙皇帝才沒有殺鰲拜。康熙皇帝是一個權力慾望相當重的人,他不允許別人觸碰自己的權力。他收拾鰲拜是為了爭奪權力,後來對付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是為了權力。

鰲拜被擒後,康熙給鰲拜列的罪狀包括結黨營私、不尊皇后、私買奴僕等,並沒有宣佈鰲拜反叛。可見,鰲拜最終獲罪的原因,還是他結黨營私、擅權專橫,阻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與君主的乾綱獨斷形成了強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


紅塵入世亦不閒


這麼說吧,鰲拜是被一代接一代的帝王將相帶出來的“造反派”。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皇太極到順治皇帝,鰲拜的官是越做越大,朝廷之上無非就是權力的遊戲。要說鰲拜到了康熙皇帝,就造反了,還真有點說不過去。

康熙尚未親政之時,鰲拜作為三大首輔大臣之一,但他卻早已將其他兩人的權力拿捏在自己手中,鰲拜得以權侵朝野。而且鰲拜似乎根本不在乎康熙關於朝廷之事的意見(親政之前),並在康熙年前毫無禮數,放肆得很。

康熙皇帝雖嘴上不說,但心裡已起警惕之心。待康熙皇帝親政之時,鰲拜霸道無禮的作風一點也沒改,康熙皇帝智謀,令一群精通摔跤之術的青壯年,在朝堂之上作打鬧樣,待鰲拜步中陣中時,便一舉將其拿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並沒有就此認定鰲拜有反叛之心,判罰他的十幾條罪狀之中,也沒有“造反罪”一說,所以,這造反之詞只通其表,不用其實。

鰲拜獨斷專橫,獨攬朝政大權,是他野心的膨脹。就此,康熙皇帝所為,是為為置皇權,清朝廷不義之風。而鰲拜這張“造反”之罪,也是他咎由自取,人心不足啊。

至於他為什麼到康熙皇帝時,才把這些表露出來,那是因為之前他都在密謀奪權之策啊,不從康熙這個小孩子身上下手,估計以後都沒機會了。



文史尋芳


向敬之

輔佐,意思是輔助佐理,是領導人身邊服務的重要人物。鰲拜出身將門,其叔父為太祖開國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鰲拜少壯投效軍中,建功立業,但是否談得上輔佐努爾哈赤,有點言過其實。

但是,皇太極征討察哈爾、朝鮮、皮島,打響松錦大戰,鰲拜都是衝鋒陷陣的大將,於崇德二年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五年後升為護軍統領,成為軍中高級武官,這也為他在皇太極去世後,作為兩黃旗主要代表,翊護皇子登基,對抗多爾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爾袞攝政時,鰲拜多立大功,卻對抗睿王,捍衛順治,屢受打擊,險些喪命。順治親政後,命其為領侍衛內大臣,並作為顧命大臣,受命為嗣皇帝康熙輔政。

鰲拜事康熙,談不上叛變,或背叛,只是爭權奪利,想繼續維持輔政的地位,而出現了與少年天子爭權的事實。索尼死後,鰲拜打壓蘇克薩哈,懾服遏必隆,權傾朝野,培植黨羽,威福自專,嚴重侵害皇權。但是,他並無篡奪皇位、代行皇權和另立皇帝的謀逆之舉,故而,康熙帝傾力智擒鰲拜後,為之議罪三十款,但只是處死陰謀篡位的皇堂伯班布爾善等人,卻只是將鰲拜拘禁幽所,甚至在康熙五十一年採取追封一等男、準後人襲爵的方式,肯定其功勞。雍正即位後,為之賜祭葬,復爵一等公,也算是對他平反。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有點不太準,鰲拜從來沒想著造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一下鰲拜的30條罪狀,裡面是沒有造反的,而且鰲拜後來能保住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篡逆之心,所以只是被監禁。

鰲拜忠心的對象只有皇太極一個人,順治只是連帶著的一個。皇太極死了以後,豪格和多爾袞都想成為繼承者,並且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現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寫多爾袞和孝莊怎樣怎樣,然後才擁立順治,這是真的扯。

因為鰲拜為首的的皇太極舊部激烈,多爾袞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也是有要求的。豪格不能成為繼承者。所以就立了年齡最小的順治。但是隨著多爾袞南下,一路收玉米,權利逐漸擴大。皇太極舊部都遭到了清算,鰲拜被清算。但是多爾袞打獵不明不白的死了,順治開始掌權。為了感謝鰲拜的擁立之功和早期立下的軍功,所以鰲拜頗得信任,也算是權勢滔天。順治死了以後,他雖然是顧命大臣裡面座次最低的,但是實際上權利是最大的。所以就開始各種囂張,各種作死。

用康熙的的話來說就是:妄稱顧命,竊權自威。而且清代對鰲拜的所有描述裡,都沒有談及他有篡逆不臣之心。


侃砍歷史


沒有叛變,鰲拜沒有叛變,只不過是鰲拜權勢很大,已經影響到皇權集中,所以才會被康熙搞下去。

康熙年幼時,索尼、鰲拜、遏必隆和蘇克薩哈輔政,後來索尼死,遏必隆和蘇克薩哈一個被鰲拜殺死,一個黨附於鰲拜,這樣子鰲拜權利就很大了。但是也只不過是權力很大,權傾朝野,鰲拜從來沒想過要叛變,因為他不是愛清覺羅家族成員,只不過是八旗子弟。他要叛變的話,百分百失敗。


張傑談史


叛變?談不上。叛變是投向敵國或者皇帝的對手。敵國,在當時明朝已經滅掉,其他俄國等外國以及朝鮮、日本等蕃國做為天朝上國的我們是看不上他們的,所以不會往那叛。皇帝的對手在當時則是不少,鰲拜本身就是一個。所以說鰲拜只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奮起。他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個人原因,他是戰將出身,是什麼第一勇士,有勇無謀的帽子是跑不了的。在打仗的時候,勇是能勝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入關後明軍已基本不成體系,沒和大清打過需要智謀的拉鋸戰什麼的,因此他的勇基本上就得到充分發揮,立下無數戰功。和平時代需要的是頭腦而不是勇,他就跟不上趟了,不懂得漢民族韜光養晦、急流勇退、兔死狗烹的道理。二是時勢造成的,跟著皇太極、順治打過仗的老人,戰死的戰死,被各種大浪淘沙淘掉了不少,跟他同時代的老臣就剩下索尼、蘇克薩哈老哥幾個了,能壓制住他的人沒有別人的。鰲拜的地位也達到了顛峰,康熙登基後,年齡也小,主少臣強,時勢造英雄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鰲拜這等粗人也不例外,更不善於掩飾,謀後而動,早早就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皇帝雖然年少,但背後也有一幫利益群體,掌握的資源在不經意間將鰲拜拿下還是不成問題的。三是皇帝的原因,即使鰲拜不這麼囂張,皇帝遲早也會要收拾這幫顧命大臣把權力收回來的。顧命大臣權力太大,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利益集團。像康熙這樣的雄才大略的君主才不會允許人心離散的情況出現。一旦收權,勢必會影響鰲拜等的勢力,早晚會和皇帝碰上。皇帝在年少的收拾了他,只是把這個時間提前了若干年而已。不過早收拾比晚收拾效果要好,早收拾鰲拜不會想到皇帝會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有這種雄心壯志,沒有準備,比皇帝長大了鰲拜有了警惕心了要容易。並且收拾了鰲拜也有殺雞駭猴的功效,對收回其他大臣的權力起著巨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晚收拾還不知道怎麼樣呢,誰收拾掉誰也得另說。


大運河時空


這個也可能和皇帝執政有關,鰲拜經歷了三代,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年紀也越來越大,他可能不是叛變,就是不想幹了。就算自己再喜歡的事,做久了也會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