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说法说隋炀帝杨广是功过参半的伟人,而李渊和李世民就是叛国投敌的汉奸?

吾乃李一一健的爷爷


隋炀帝-杨广,一直算得上中国历史最具争议的的人物了,说他好的可以说功过“秦皇汉武”不逊“唐宗宋祖”;说他差的:古今第一败家子,使百姓民不聊生,弑父杀兄淫嫂、骄奢淫逸,是暴君与昏君。人们对隋炀帝的评价在历史上主流观点一直都是批评大于赞誉的,而在近现代似乎赞誉他的声音又增多了一些。

首先可以确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确实具有两面性,在此基础上让人们研判对隋炀帝的看法目的无外乎是想给他更客观一点的评价,他功过参半?还是那样小编就从隋炀帝的功与过简单分析分析是不是参半(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或者另有蹊跷:

一、 隋炀帝的功

1,排到第一,肯定为统一南北全国的壮举: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戎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殷实、强盛的陈朝攻击,并完成大一统,历朝有多少大将为破“长江天堑”而折戬沉沙,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一举突破长江天堑,在此过程中,对沿途百姓过多的骚扰,也没有对陈朝国库资产掠夺。

为稳定南方局势,杨广作出的一系列措施,拉动了南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习俗的融合,对真正南北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件事便是开疆扩土。1、隋炀帝御驾亲征,剿灭了侵犯中原的吐谷浑,这一战为中华民族开拓了数千里的疆土,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用今天的单位来换算的话,隋炀帝为中华民族开拓了大概9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这是非常大的功绩,而且这些疆土一直到今天,大多数还是属于我们中国的管辖范围 ,后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河套一带);2、开拓流求(台湾/今琉球)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隋炀帝除向西北开辟国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役,这些战役的成功使大隋王朝东南的边境边境扩展到印度的安南、林邑(今越南区域)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

也正是因为隋炀帝的兵力强盛,周围的番邦小国纷纷都开始向中原朝贡,而且这种朝贡是一直延续到清朝衰亡的


2、开垦土地,注重贸易: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输籍制的施行,可以说徭役进一步减轻,隐户归集,人口骤增,财政方面自然随着环境安定,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骤增而大大增加。在隋朝大运河建设中河岸在各地都建筑了很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间闻名的有兴洛仓,含嘉仓,黎阳仓、广通仓等。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其间一个粮窖还留有现已炭化的谷子50多万斤,就还唐朝贞观都有在吃隋朝的粮食,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隋炀帝的兵力强盛,周围的番邦小国纷纷都开始向中原朝贡,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方在多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实实在在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

万国博览会


3“京杭大运河”

小编现在所说的运河不是今天的京杭运河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所修建的大运河,可以说有“连”——沟通长江河,又有“建”——修造通济渠,开凿永济渠;在隋炀帝之前,从春秋到南北朝中的的很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为了建运河,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连接了今天的北京、扬州、杭州、洛阳、长安!并在大运河沿岸修建了无数个大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联通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衔接起来,成为一个很首要的水运大动脉,其时运河上“商船往复,船乘不停”。“大运河”的建造、联通使我国水运疏通发达,为我国后世的昌盛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根底。

它不仅是商业通道,促进的不仅仅是南北经济的发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统一,民族融合的伟大工程。一个统一的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的统一,大运河的建成,使南方“蛮夷戎狄”纳入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统一的文化氛围。为后历朝历代南北方之间文化、民俗、经济的差异逐渐减少,逐渐融合。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4、进士科(科举制的完善)

虽然,这个问题目前仍有争议,但小编查阅的很多历史资料,认为隋炀帝对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即位后,就废除“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书香门第出身,这就造成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分科考试制度”(和咱们现在理解的不一样)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再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很明显,不具备全民选拔的性质,不够完善。

隋炀帝开创了进士科,虽然目的和他的父亲一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权从陇西豪族手中夺回来,但却无形之中给了贫苦百姓一个做官的机会,从此让天下读书人有了盼头,科举制度通过后面历朝历代的不断完善、加强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

虽然至隋亡,进士人数不过十余人,真正继承并发扬光大是在唐朝。但不能否认隋炀帝的进士科有着后来真正科举制的雏形


二、隋炀帝的过:

有功就有过,两者同时并存!


1、最严重的过失莫过于“三征高丽”了:

在年轻气盛的隋炀帝花费巨资、出征百万军队,并亲自挂帅后,高丽国王又拒绝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恼羞成怒,打算第四次出兵攻打高丽,但是此时民变四起,天下大乱,他再也没有时间去打高丽了。

“三征高丽”,是隋朝对外规模最大的战争,但是一无所获,却使得隋朝的元气大伤,以至上下离心,徭役兵役压迫的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最终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出呐喊,揭竿为旗,强大的隋王朝瞬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隋炀帝一生对外多次用兵,被认为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特別前面说到的“三征高丽”,被认为是为隋王朝敲响了丧钟

2、隋炀帝穷奢极欲,不惜滥用民力:

他多次征发大批民工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隋炀帝所乘龙舟体势高大,计有四层“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和各种名目的船只数万艘,人民不堪苦役,死者十有四五........。

3、弑父杀兄篡位、荒淫乱伦:

“弑父、荒淫乱伦这两项存有争议,但杀兄是肯定的”隋朝郁郁不得志,加入了瓦岗军的祖君彦替李密写的讨隋檄文中,十条罪过,其中就写了弑父这条,唐朝写唐史(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唐朝也编纂隋史,这项不能妄加于身。

4、过于急功近利:

隋炀帝在创造各个功绩时: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树立伟业了。营造东都洛阳、又在整个运河建成后的第一年,就开始利用运河聚集江南、河南、淮南的军队、粮食到河北,为进攻高句丽做准备。当时集结的部队有113万人,后勤运送的民夫更是200余万之多。一年后,隋炀帝就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三征高句丽”本身建筑大运河就伤民太重,损伤国体,在加上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役,也相当消耗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并且给公民带来了沉重的担负,公民为躲避沉重的担负纷繁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毁灭打下了伏笔


纵观隋炀帝的整个职业生涯,有理想、有抱负且很巨大,他促进科举制度推进;大量办官学;整理天下藏书;减去律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连坐;疏通丝绸之路举行万国博览会,又重视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攻灭吐谷浑,将大隋王朝东南的边境边境扩展到印度的安南、林邑(今越南区域)等地,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如:过于急功近利,过于好大喜功了!等其他过错地方。

但从隋以后历史发展、结合当前的史实勘正不可否认他的功是大于过,凭其一生,功占7成。


第二个问题:李渊和李世民就是叛国投敌的汉奸?

隋朝廷本来是让李渊留守太原,是为了抵御突厥入侵的,然而,李渊父子他们想争夺天下,于是就杀了隋朝派驻太原的其他官员,处招兵买马,造反的事情已经万事俱备,只差东风了——就是希望得到土厥始毕可汗的支持(向土厥可汗借兵),出使突厥,于是就跟突厥达成了一些协议,李渊父子通过投靠土厥,得到了大量的战马和后方安全保障的承诺。后来对突厥纳贡了不少钱财,并且称臣的,李世民当皇帝的前几年也依然这样的,后来李世民稳定了的天下直接就对突厥发起了攻击!

当朝做官,集结实力,招兵买马,投靠土厥,得到了大量的战马和后方安全保障,后大兵起义,说李渊和李世民就是叛国投敌的汉奸并不过分!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刘家五叔


彻底给隋炀帝洗白成隋明帝并称之为伟人有些过了;而之所以称李渊李世民父子叛国是因为史学家认为他们向突厥称臣。具体如何,请听我分别细说。

如何评价隋炀帝,我在别的答案里回答过。他的确战功显赫、勤于政事,而昏庸荒淫这词似乎跟他无法沾边,是唐人及后人的抹黑。但是,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劳役天下这是事实。他的大运河工程确实让后世受益,但过度的征用劳役、国家财富的无尽消耗、以及频繁地试图讨伐高丽都让当时的百姓痛苦不堪,田地荒芜,再加上天灾,无外乎各地起义与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亡国之君,被称之为伟人,个人觉得不太符合情理。

(影视剧里被抹黑的隋炀帝)


隋末,起义的各方势力如王世充、梁师都、窦建德、刘武周等都有向突厥示好甚至称臣的倾向,以获取突厥的支持。李渊也不例外,在起兵进攻隋大兴城之前,为了解决后方不被突厥及其他叛军突袭,他写信给始毕可汗,希望重建与突厥人的友好关系,若可汗支持和赞助他的起义,土地归自己,其他的战利品都由可汗取得。在这封信里,他用了以下对上的“启”字,并且言辞恭敬,这也是他被认为向突厥称臣的证据之一。至此之后,突厥确实给予了士卒、马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影视剧里的东突厥始毕可汗)


李渊称帝之后,突厥人经常狮子大张口,给可汗送大量金银财物、香艳美女已成当时惯例。尽管收买政策未能抵挡住猖狂的突厥人一再二再而三的进犯,但他的确在岌岌可危的起义初期及百废待兴的新朝建立初期买到了一些安全,以给自己的新朝喘息之机。

宣武门之变后不久,梁师都劝说突厥乘虚而入,逼近京师。大部分史书记载是说李世民用计包围可汗,而后杀白马与之结盟,但事实上,他是被迫给突厥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求对方退兵。《新唐书》及《资治通鉴》均记载,李世民在之后提到此事称“渭水之辱”。

而最终,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平服东突厥,基本上灭掉了他们的的军事力量,俘虏頡利可汗,成了天可汗——突厥人的君主,也算是终于雪耻。

学界对于李源李世民父子是否称臣有争议,并且唐朝史官在修史之时也尽力掩饰这一点。我认为,不管大家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卑微行径,还是忍辱负重的权宜之计,李世民励精图治等待时机,最终灭掉东突厥是事实,说他们是叛国的汉奸就与说隋炀帝是伟人一样,不能让我信服。


这些年,似乎盛行“给暴君洗白,给明君抹黑”,个人觉得,不管怎么看历史写历史,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考据验证,而不是信口开河,人云亦云——此则对读者不负责任之举。


看靠谱的历史,学有趣的经济。

关注经史通义,做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杨广和李世民,这两个人身上其实是有不少共同点的,但是一个成了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一个成了英明神武的千古明君,这其中并非没有道理,即便史书中的记载有抹黑杨广而美化李世民的嫌疑,但是基本的事实还是存在的,即杨广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至少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绝非好皇帝,而李世民则是真正的好皇帝,即便这个皇帝继位的手段并不光彩。

但是说到隋炀帝杨广是功过参半的伟人则未免太过了,杨广确实很冤,被冠上昏庸无道、 荒淫好色的名声,诚然说他荒淫好色确实冤枉了他,但是说他是个昏君和暴君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我们看一个人应该客观一些,至少尽量不要掺杂太过个人的情感,多方面的了解一个人。

杨广有功吗?自然是有的,而且功还是很大的,比如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尊崇儒教,下令整理典籍,在选拔人才上分科取士,开凿疏通三大水渠,南征北战将帝国的疆域扩大到了最大值,等等。

这些大功,桩桩件件都是好事,但是杨广不是一个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最开始制定的一些制度确实是比较好的,比如在修订法律的时候将隋文帝的一些严苛法律进行改革,本来是要减缓刑罚,结果后来杨广反而更加残酷。

他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重修东都洛阳,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相当大的,这些都是百姓来买单的。再就是开凿水渠,这对于后世来说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即便是放在当时,也是大功一件,毕竟水渠一通,受惠的不仅是朝廷的粮运,还惠及百姓,但是这个工程同样是巨大的,前后就有六七年的时间,所消耗的劳工以及钱财已经超过了百姓的实际承担能力,而这仅仅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个重担。

另一个则是杨广无休止的对外战争,征兵征兵,征粮征粮,加税加税。永济渠完工,杨广东征高句丽就提上了日程。征讨高句丽可不是一般的战争,其所需要的兵力财力更是成倍的增加,而刚刚经过了天灾的百姓已经再也承受不了杨广的折腾,各地开始出现了农民起义。杨广却全然不在意,依旧执着的一次次征讨高句丽,在再也无法组织第四次征讨的时候,杨广又开始北巡南游,最终断送了大隋的江山。

所以,真要评价杨广,在当时,杨广的过大于功,在后世,或许功大于过。但无论如何称不上伟人,一个不关心百姓死活,不会治理国家,沉浸在建立不世帝业梦想中的皇帝,是他让强悍无比的隋朝二世而亡,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即便不是李渊得了天下,也会是别的关陇集团的贵族得到天下。

至于说到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是叛国投敌的汉奸,则实在称不上事实。诚然,李渊起兵的时候确实和突厥定下了协议,这成了李渊父子的一个起兵污点,但不得不说这确实也是权宜之计,后来的突厥还是被李世民给灭了。

东突厥是在杨广时期强盛起来的,杨广战场失意后北巡的时候,还被突厥兵被围住了,如果不是义成公主出手相助,杨广非遭点罪不可,这可把杨广吓得不轻,回来后就被宇文述劝着南下江都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过。隋朝无法压制东突厥,只能任由它不断强大起来,而在隋末,东突厥更是不断干涉中原战事,试图寻找合适的、有利的合作对象,当时割据一方的枭雄们不少都曾求助过东突厥,而东突厥乐得被请到中原掠夺。

李渊在太原准备起兵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考虑东突厥这个因素,即便不能借兵借马,也要说服东突厥不能在背后袭击李渊的军队,不能留下后顾之忧。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签订协议,李渊要土地,而美女和财宝归突厥。

但是李渊也并不愿意受制于突厥,所以拒绝了始毕可汗派大军帮助李渊起兵的意图。最终,突厥只是派出了不到两千的骑兵和大约两千匹战马。李渊从来没有想要指望突厥帮自己打天下,他要的只是突厥不要和他为敌。

当然大唐立国之后,突厥自然而然成了大唐的边境隐患,季节性的入侵、掠夺。而大唐初立,内忧外患中,李渊对突厥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不能使劲打,也不能纵容,还要时不时的送财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趁虚而入,带着十几万人马在李世民刚刚登基之后浩浩荡荡到了渭水便桥,兵临长安。

初登基的李世民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与突厥开火,即便是打赢了,也得不偿失,于是不得不忍下心中的怒火与颉利可汗定下盟约,史称渭水之盟,送给颉利可汗大量的财帛,颉利可汗撤兵,大摇大摆的离开了大唐。

这样的屈辱,李世民硬是吞下了,然后用金钱换喘息的时间,寻找合适的时机雪耻,三年后机会到来,李世民派李靖等出兵灭东突厥,将东突厥攻灭。


萧晓四姑娘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仅仅两代,可是“三十余年,风行万里”的隋朝却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无论是完备的科举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都深深地影响了新兴的大唐王朝,可是二世而亡的命运还是降临在了隋朝的头上。


可能很多人说隋炀帝是昏君,可是他所做的贡献的确深深影响了历代的王朝。


洛阳从东汉末年开始,延续到南北朝时期,300多年的战乱将洛阳城几乎变成了民不聊生的地方,可是在隋炀帝上位之后,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魅力的洛水之滨新建了一座全新的帝都,并且迁徙了众多的居民去发展东都洛阳的经济。一时间,洛阳重现了原来的生机。


开通通济渠,贯通长江、黄河、淮河的三大水系,连通了洛阳到江都的水路。


疏通了永济渠,贯通了黄河以北的诸多水系,并且一直通到了如今的北京。


拓宽运渠,连通了长江和钱塘江。


这些事情,曾经让古代王朝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尤其是明朝朱棣迁都的时候,在隋朝的运河基础上,再次疏通河道,成功的完成了规模巨大的迁都。隋炀帝所做的这一切历史从来都不应该抹去,是非功过自然需要后人去细细揣摩。


都说万民以土地为生,而隋炀帝登上帝位之后,浩大的工程喷薄而出,完成这项任务的正是穷困的百姓,长时间的劳役让更多的土地开始荒废,也让更多的百姓无家可归。


而三次远征高丽,更是将百姓的生活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史书记载那时候的百姓整天念叨的是,希望回到曾经文帝时期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是现如今,隋炀帝四处征讨,好大喜功,完全将全国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


隋王朝的覆灭,迎来了全新的王朝,一个在后世有着极高盛誉的王朝。


这个王朝便是人尽皆知的唐朝。


李渊是聪明人,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和北部的突厥签订了合约,互不相犯。我给你好处,结果就是你不能在背后捅我的刀子,正是因为这项合约,李渊顺利从太原起兵冲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之后的李渊,拥立了隋恭帝杨侑为帝,随后反手接受了杨侑的禅让,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创始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次和突厥的委屈求和,才让后人对于李渊有了一丝丝叛国投敌的杂念。


而李世民之所以也别称之为叛国投敌恐怕也是因为和突厥求和的关系吧。


李世民得位不正世人皆知,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登上帝位,或者说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解决了东宫太子李建成、齐王府李元吉两大敌对势力之后,成功的逼父退位,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第二位掌舵者。


死里逃生刚刚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在高兴之余后,却迎来了让他头疼的大事,因为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带领了近二十万大军逼近了长安,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世民心头一震,他知道此时开战对自己无疑是险中求胜,大唐刚刚经过内斗,本来政权还不巩固,倘若此时发动战争,可能自己这场玄武门之变夺来的帝位会再次与自己擦肩而过。


为了能够避免这次交战,李世民亲自到了渭水桥上,和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委屈求全的背后不知道隐藏了李世民多少的无奈。


也是正是和突厥人三番两次的服软,李渊和李世民才被人扣上了“叛国投敌的汉奸”的罪名,其实自古成王败寇,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种事情对于李唐皇族来说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后世的口诛笔伐实在是太多了,也许没有和突厥人的服软,还没有如今人人称赞的盛世大唐。


历史总探长


隋世祖-明皇帝-杨广,二十岁就任兵马大元帅,灭南陈,伐突厥,西征吐谷浑,为隋朝一统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科举、修律法、重农耕。尔后建东都、开运河、三征高句丽,在位十五年间,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没有给自己修坟建墓的皇帝。从二十岁任大元帅起,三十年间。除肖皇后外,就三、五个妃嫔,四个皇子(一子早夭),两个女儿,怎么能够与贪淫、好色扯在一起?正因为其务实,且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想把几代人需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包揽下来,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怎奈其多管齐下,损害了地主门阀的切身利益,加之南北朝残留下来官僚豪强死灰复燃,烽火四起、遍地狼烟,各地诸侯蠢蠢欲动,国家部队主力全在辽东无力回援。太原李渊父子不尽勤王之责,反而,趁机起兵,致杨广在江都死于叛军之手!随后假立幼帝,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窃取大隋江山。为抹去窃国之名,大肆诋毁、极尽污蔑之词、改谥世祖-明皇帝为炀帝。

李世民,本李渊次子,为夺取大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早登大宝,不惜发动了灭绝人伦的“玄武门之变”,诛兄杀弟,霸占弟媳,杀绝兄、弟后裔。到后来,逐渐反省,任用贤良,接纳谏言,创造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被后人诟病的是:李渊留守太原,朝廷本来是让他抵御突厥入侵的,然而,他确向突厥称臣、许贡。尔后趁机攻占长安,行窃国之实。

在隋朝天下大乱之时,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但隋朝遗民人心思隋,李渊父子为了掩盖其篡逆行径,以刘文静等谋划,发布了讨隋檄文,以尊文帝、贬明帝,极尽污蔑之词。有看过此檄文的就知道其言不由衷,前后矛盾。唐史又加以渲染。以至于后世只知道一个隋炀帝,不知道隋世祖-明皇帝也!

为此,说隋世祖明皇帝是功过参半的千古一帝那是有理有据的。

至于说李渊、李世民父子是汉奸一事还是不敢苟同。因为那是他们在夺取政权之前的一钟政治手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是非功过,自在后人评说!


华阴弘农四知堂


当然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说李氏父子是汉奸就有点过于偏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隋炀帝剧照

首先来说隋炀帝,说隋炀帝是功过参半的伟人,我们先不论他的过错,单说他的功绩,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这个意义不可谓之不大了,在隋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开疆扩土,威压诸夷,迁都洛阳加强南北统治等,这些也足以说明他算的上是一个伟人了,但是他的过错也是不少,但是其中有多少是添油加醋的我们不清楚,所以说他是功过参半倒不如说他是功在千秋,祸在当代的一位伟人。

而说李氏父子的投敌叛国的说法有些偏激,但是他们确实有些与外族不齿的勾当,我们知道在隋朝的时候东突厥是向大隋称臣的存在,尊称隋文帝为“圣人莫缘可汗”,而李渊为了后方稳定,有向东突厥称臣纳贡换取和平利益的举动,而后来李氏夺取江山后,李世民被东突厥兵逼长安之际也作出过耻辱的纳贡。但是为什么说他们投敌叛国是偏激的说法呢,因为虽然他们的做法有些耻辱,但是也不过是为了一时的迷惑敌人,为自己赚取最大的利益,而后在自己强大之后能够一举消灭东突厥。最重要的是没有对中华民族造成太大的伤害,不然那说他投敌叛国就实至名归了。


Y一花一世界YB


网络时代的大V为了吸引眼球,什么骇人听闻的玩意都敢说,历史更是被它们玩成了一个烂摊子。郭嘉无敌论、诸葛亮奸臣论、司马懿忠臣论、秦桧冤枉论、岳飞活该论等等等等。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杨广,这个一直以来昏君暴君的代言人,现在俨然成了明君英主,千古一帝。某网站排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杨广排名高居前三,得票率比李世民刘邦朱元璋还高,哭笑不得。

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败光了一个盛世的帝王,说他无能说实话都是高看,毕竟无能的人大多有自知之明,不会如杨广一样乱来。古今中外的帝王,能和杨广媲美的大概也就古罗马那位下令纵火焚烧罗马城的尼禄皇帝。当然,尼禄只不过烧了一个罗马城,和杨广把整个中国几乎烧成废墟比起来还是颇有不如的。

科举制,发明者是杨坚,将其优化的是李世民、武则天,集大成是宋朝,有杨广啥事?因为创造者是他爹所以他就伟大?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秦代,至隋朝历经千年,历代统治者都有维护和加长,杨广做的不过是将其某些地段挖通。这事他不做,以中华民族爱好大工程的特性,现在也依然会有一条大运河。另外,从近代科技的起源来看,阻挠了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京杭大运河到底几分功几分过还说不准。

某些人的立场真是让人费解,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退位,但却善待百姓,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中,可以说李世民时代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过得最好的几十年。这一点可以从李世民时代极低的犯罪率看出来。而杨广却造成天下数千万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知道网上尊杨反李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莫非这些人都是如李渊李建成这样的超级权贵?屁民的死活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坨屎?


老贝


这是因为现在思维单线条的人越来越多了,分析问题就那点套路:

或是就着只言片语,给正史评价比较低的皇帝翻案(当然,我们确实要对受政治影响的“正史”保持警惕),或是没完没了地抓历史上的汉奸,完全不考虑汉族这个概念产生于何时。

就以隋炀帝的个人评价为例。历史上创立丰功伟业的英主,无一不是野心勃勃的冒险家;但是,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一定能建功立业。

我们固然可以对隋炀帝杨广报以理解,说他富有建设一番事业的雄心,进而摆脱唐朝主导的正史编纂中对人物“荒淫无度”的盖棺论定。但是,评价任何皇帝的功过,都是要看结果的,也就是说这种同情不能逾越“隋朝被杨广折腾亡了”这个大前提。

因此,说杨广是“功过参半的伟人”,实在是过誉了,隋朝灭亡这个过失还不够大吗?

其次,唐朝时并没有汉族这个概念,你用汉奸这种话语评价当时的人物,本身就属于一种时空错置。

至于这里说的“叛国投敌”,应该是指唐高祖曾称臣于突厥这桩历史秘辛。陈寅恪先生曾作《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详细考证过这件事。隋末以来,“北方群雄几皆称臣于突厥”;作为北方群雄之一,起兵于太原的唐高祖,自然也不能例外。

例如,李渊起兵时,城上所竖旗帜为白、红参半。隋朝为火德,尚赤色;李渊起兵,则“改旗易帜,杂用绛白”。之所以改悬白旗,乃“太宗等必欲改白旗以示突厥”也。

总而言之,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有整体的把握,不宜剑走偏锋。


HuiNanHistory


题主错了,杨广不是功过参半的人物,他绝对是个功大于过的真正伟人,他是被唐朝史官黑掉的真正雄才伟略的伟大帝王。

修建大运河,可以说是功业千秋的大事,百利而无一害,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大于任何一项人工工程,它不仅是商业通道,促进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南北文化交流,政令统一,民族融合的伟大工程。一个民族的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最关键内核,大运河的建成,蛮夷戎狄都进入了中原文化圈,形成了南北统一的文化氛围。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人们不再严格区分南北,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功莫大焉。可是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说成劳民伤财,为杨广玩乐方便而修建,并编造出美女脱光衣服拉纤的天大谎言。

杨广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饮马长城窟。文治武功堪比汉武帝,同样是开疆扩土,汉武帝的子孙写历史,就是工业千秋,杨广的政敌写历史就是穷兵黩武,可有几个人知道,汉武帝才是真正的穷兵黩武,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远征漠北,国力消耗一空,大汉天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人口急剧下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要不是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民众基础,汉武帝可能比杨广下场还要悲惨。

回头再看看杨广,他虽然修建大运河,征战四方,但国力强盛,四大仓粮食充足,足可支持几十年,人口在大业年间出现剧增。杨广所缺的就是经过几代才能培养起来的民众感情,杨广时期,大部是经过南北朝乱世的人。在那个时代政权频繁轮换,给人感觉机会多多,很多人心里还抱有很严重的投机思想。盼望着有朝一日遇到机会,自己也可以出人头地,这是一个极不稳定因素。一代伟大帝王,就这样被投机者们生生给毁掉了。

如果说遗憾,那就是杨广生的太早了,杨广时期,民众对大隋朝的认同感和感情比汉武帝时期的民众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汉武帝的成功,不是靠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在这方面,汉武帝还不如杨广在经济方面实力雄厚。而是经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代人的治理,民心稳定而不思变,百姓心里只有大汉朝。这才支撑起汉武帝包括巫蛊之祸这样离谱的胡乱折腾。

杨广做的没有错,只是急了一点,早了一点,让投机者钻了空子。杨广的人品跟没有问题,虽然传说中他骄奢淫欲,暴虐残忍,但实际上杨广是一个文人气质很浓的文化人,他的诗文既有《饮马长城窟行》这样气势宏伟的大气之作,也有《春江花月夜》这样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正烟雅语之词。隋炀不幸为天子 安石可怜作相公 若使二人穷到老 一为名士一文雄

杨广在帝王之中算是个很专情的人,虽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只面对独孤皇后,但对萧皇后一直很尊崇,连唐朝的史书都没有对杨广的私生活说三道四,淫乱之说大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

杨广一生勤政,格局很大,局科举,办官学,整理天下藏书;通常丝绸之路,重视文化经济发展。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契丹,大宴突厥,占琉球、三征高句丽,开疆扩土,内外宾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帝王,可以被后世的人给黑的完全就不是个人样,中国历史的悲哀。


山野论史


隋炀帝确实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为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对后世影响极深。隋炀帝大业五年经济达到最高,后来的李世民、武则天都没有赶上来,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追上来。虽然隋炀帝雄心万丈,一心想做大事,但是他的执行力过强,不知道变通。他把所有的大事集中在一起来做,修运河、建东都、伐辽东,动不动几百万民夫,谁能受得了。

隋炀帝做的大事:

一、改革官制

西魏以来,关陇集团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一直掌控着国家政权。隋炀帝本人也是出自关陇集团,他的政权也是由关陇集团成员拥护。隋炀帝希望能够在国家用人的层面上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将用人推广到整个国家,而不是仅限于关陇集团。

隋炀帝进行官制改革的行为无疑是损害了其他关陇集团成员的利益,这些人自然要反抗隋炀帝。之后的杨玄感叛乱一部分原因就是隋炀帝的官制改革,杨玄感就是关陇集团出身。后来的李密,李渊等人都是出自关陇集团,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渊的祖父李虎都是当年的八柱国。

<strong>

二、征发劳役

隋炀帝的执行力太强了,什么事情都想干。修运河、建洛阳、征辽东等等,他把一辈子才能干完的事情要在几年之内完成。为了修运河征调了几十万民夫,同时还要建洛阳又征调了几百万民夫。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工程,老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三、对外用兵

隋炀帝对外用兵一直比较顺利,但是高句丽一直不肯屈服。所以隋炀帝三征辽东,甚至动用百万军队,最后还是没有打下来。每次出兵山东地区都是粮草的主要供给地,所以山东百姓的粮食都被官府征去,百姓只能易子而食。

隋唐时期突厥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隋文帝的时候分化了突厥,突厥从此一分为二。隋炀帝发现突厥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所以他也想学隋文帝分化突厥,但是没有成功。隋炀帝的这一行为招来了突厥的反扑,才有了后来的雁门关之围。

我觉得隋炀帝做事太过急切,好大喜功。他不知道爱惜民力,最后激起民变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做的那些大事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便宜了后来的李唐。

说李渊和李世民是叛国投敌的汉奸我觉得是有点过了吧。当时的形势是各路豪杰争锋,北方的那些军阀大都跟突厥有联系,其中最谄媚的就是刘武周。突厥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而刘武周的地盘和李渊的地盘是靠在一起的。刘武周一心想要得到李渊的太原,为了稳定后方李渊只能先去依附突厥。一边稳定后方,一边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李世民刚刚登基那会国力羸弱,这时候突厥大军压境。李世民无奈之下才跟突厥签订了城下之盟,史称“渭水之盟”。大丈夫能屈能伸,之后李世民励精图治,几年之后就灭了东突厥。

李世民虽然是通过玄武门兵变才取得了皇位,但是这跟他的丰功伟绩是没有冲突的。李渊和李世民在势力薄弱的情况下先委曲求全,之后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我觉得这不是汉奸,恰恰相反这才是能屈能伸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