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課內不講課外講”,是在“妖魔化”教師

所谓“课内不讲课外讲”,是在“妖魔化”教师

一教師給學生們上課(圖文無關)。(新華社 王綱/圖)

當過教師的,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一站到講臺上,便想使出渾身解數把學生教會,根本不存在“留一手”的現象。

3月7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參加政協委員教育組小組討論,在回應政協委員提出的學前教育教師形象問題時呼籲社會各界,不要“妖魔化”老師群體,“妖魔化”教師形象。

陳部長的呼籲是很有針對性的。現在的確有“妖魔化”教師的現象。以偏概全者有,無中生有者有,無限放大者有。在治理教師有償家教時,有很多官員,在多個場合,多少次“義憤填膺”地說:“有些教師熱衷搞有償家教,課內不講課外講。這是師德嚴重淪喪的行為。”

我敢說,大會小會這樣講的官員一定沒有當過教師的經歷,不瞭解教師這一職業特點。他們所“揭露”的這種現象,是通過道聽途說或捕風捉影得到的。若不信,誰跟他們較較真兒,讓他們舉個具體的實例,說哪個教師“課上不講課下講”了,這個教師課上應該講的哪些內容,他留到課下去講了,保準把他們問得張口結舌。

不錯,搞有償家教的教師,在課下講的內容,肯定跟課上所講的內容不一樣,但卻不是課上留下不講,而專門留到課下去講的內容。

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全班學生。要求教師課上也像課下輔導那樣,給予某些學生更特殊的愛,很多時候根本做不到,尤其在班容量大的時候。於是焦慮的家長就產生了讓教師在課下給予輔導的願望。

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大抵有兩種情況。一類是孩子課上沒學會或學得不紮實,請教師課下給補一補;另一類是孩子課上學得也不錯了,但家長對孩子要求較高,希望教師給孩子“拔拔高”。對於前者來說,輔導的目的是複習鞏固;對於後者來說,輔導的目的是課外拓展。課下輔導,為的是照顧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在給學生開“小灶”,無論採取的方法,還是訓練的習題,肯定跟課上“一鍋煮”時的不一樣。但這樣又怎能說教師“課上不講課下講”呢?

當然,若有的教師把課上該講的新課留到課下去講,那該另當別論。

當過教師的,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一站到講臺上,便想使出渾身解數把學生教會,根本不存在“留一手”的現象。第一是教師的良知使然,第二是學校的管理、考核制度在約束著。有的學生在課上沒有學會,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教師教學方法有問題,有的是班容量大老師照顧不過來,有的是學生學習習慣不好不專心聽講,有的是學生接受能力差一些……但不論哪種情況,都不是教師主觀上故意不讓學生學會。

教師搞有償家教,違反了教育部關於《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給予通報批評、取消評獎資格、撤消榮譽稱號等處罰都是正常的。但對這種違紀現象的描述,應當實事求是,不要想當然地放大,把一盆髒水潑向教師,醜化教師形象,惡化教育生態。

(作者為河北教師)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