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請留些時間用以思考

近日,看到一位教師在總結中寫到:“從早到晚馬不停蹄的忙忙碌碌,已讓我沒有了生活的激情,更失去了去思考的機會。”這話不禁讓我這個同行若有所思:假如教師缺失了思考,缺少了思想,對他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記得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從這句話中也可讀出思想對於人的成長的重要性。而對於每一位以教書育人為職業,作為學生成長“領路人”的教師來說,是否有思想以及思想是否豐富便顯得更為重要。然而,忙忙碌碌的教育生活中,教師的思想從哪裡來?

從工作實踐中來。教師的思想,很大的一部分來源於“日日新”的教育實踐中。如當代教育家李鎮西先生正是在幾十年同一屆屆學生的朝夕相處中,甚至是在擔任學校領導也不脫離課堂的辛勤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豐富的民主、愛心等教育思想;而蘇霍姆林斯基更是在帕夫雷什中學擔任校長、教師和教育者期間,用從未脫離課堂和學生的32年教育人生,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和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用自己博大而豐富的教育思想影響了無數教師的成長。可以說,即使是作為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師,因為教育生活本身所獨有的豐富與變化,所以能給每一位教育人以思考的機會。譬如,成長中可塑性很大的學生變化,課堂教學中的意外收穫,對自身成長的感悟,甚至是同後進生的過招過程等,無不能夠給我們以啟迪。

從生活感悟中來。余光中說“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來的,唯獨文化是閒出來的。”這裡的“閒”,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思想的沉澱和思考。就如王羲之寫《蘭亭序》,蘇東坡書《寒食帖》,正是因為率性而隨意,所以才有了即使其本人也難以複製的、流傳千古的價值。作為一名“凡夫俗子”,尤其是作為一名躬耕於教育園地的教師,你或許在閉目養神中,或許在散步閒逛中,或許在侍花弄草中,一些有所感悟的思想火花便會在不經意間蹦出。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及時把這些“火花”記錄下來,別讓它悄悄“溜走”。

從讀書中來。勤於讀書有著豐富人心靈和精神的作用,這方面自然已無需贅言。作為教育者也要看到,讀書不光能給人以愉悅和享受,同樣能給人以啟迪和感悟。而在記錄思想的多種方式中,譬如讀書做批註便是人們常用的方式,而這些隻言片語或大幅段落的文字,其實就是讀後的自我感受,亦即思想。讀小說、散文等文學類書籍可以有批註,甚至讀後感;而作為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裴斯泰洛齊、盧梭等教育大師的經典著作,會更易於生髮專業意義上的啟迪乃至於醍醐灌頂的感悟。而在閱讀過程中,不但能易於汲取他人的觀點,也會容易在同親身實踐的結合中暢通新的思維之路。

從與同事交談或領導講話中來。工作中,總會避免不了和同事進行業務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及探討,也會有聽領導講話的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別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進入聽者的頭腦中,其中在“見仁見智”意義上,又不免會有些話給我們以啟迪,進而激發我們的思維並給以啟迪。英國作家蕭伯納有一句名言:“兩個人各自擁有一個思想,互相交換,每個人就擁有兩個思想。”其中的道理說得其實是再明白不過了。

從網絡信息中來。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絡傳播作為時下最便捷而快速的傳播媒介,儘管有著很多不足,但也應該正視它的存在與價值。重要的是,讀者要有一雙明辨的眼睛,要善於對各類信息進行選擇。在海量信息的環境中,即使是有用的片斷化的閱讀,也會給人以不斷的思考,因而需要利用好這個來源,既儘量減少無用信息的干擾,也要留意有價值的新信息,從而不斷觸發自己的新思想、新論點。

教師有自己的思想,便意味著教師有了工作中更為主動的“引領”。無處不在的能啟迪思維火花、豐富思想庫存的渠道和機會,不是值得每一位教育人去緊緊抓住嗎?

(作者孟祥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