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


溫鐵軍: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鄉村振興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

魯網1月17日訊(記者 殷會麗)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鄉村振興成為各界熱議話題。而談到鄉村振興,不得不提起溫鐵軍。對致力於三農問題研究的溫鐵軍來說,鄉村是他此生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如何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1月17日,著名三農問題專家、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鄉村振興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溫鐵軍來到由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指導,魯網、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鄉建院、山東魯商鄉村振興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8鄉村振興山東峰會暨特色產業鎮發展論壇”活動現場,結合國內外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的試驗案例,做《鄉村振興的關鍵: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主旨演講。

演講中,溫鐵軍運用大量翔實的事例和數據,系統闡述了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以及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對於我國應對全球危機的必要性,對國家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與政策導向進行了全面解讀,為大家拓展鄉村振興新思路,找準鄉村振興發展新方向。

鄉村振興讓危機軟著陸

去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的通知》,被業界看作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落實。自鄉村振興提出以來,鄉村特色小鎮、三農金融、農村物流等項目進行得如火如荼。

中國的新世紀生態文明戰略轉型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在於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成為主要矛盾。鄉村的治理失序、產業衰敗,文化劣俗、環境破壞是最嚴峻的不充分,為此有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

在溫鐵軍看來,中國應對全球危機主要靠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其一要把一二三產融合的綠色生產方式與“六產融合”的生態化作為“產業興旺”的主要內涵,實現生態農業環保農業;其次是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社會企業”下鄉,以及市民與農民聯合創業為基礎的新鄉賢治理,通過鄉土百業發展體現城鄉融合戰略;最後是政府因地制宜創新三農政策,通過金融替代財政推進生態產業化。

讓農業迴歸本質的社會生態農業

溫鐵軍指出,粗放發展數量型增長方式與粗放市場制度相輔相成,生態產業化要求的制度變革遭遇各類利益矛盾而任重道遠。他建議,構建生態產業化的“三級市場”,實現過剩金融替代高負債財政。

溫鐵軍對此做了大量研究,他認為應借鑑一級市場,由國家對鄉村做組合投資,並以此為槓桿形成“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條件,撬動“全域資源”按照股票一級市場原則內部化做股;完善二級市場,鄉協調、村自主,提高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在二級市場談判地位,統一對外招商引資,形成多種合作社作為二級市場載體,村集體不參與直接經營,只收取股份收益對村民做二次分配;同時培育三級市場,利用本地產權交易所構建三級市場,通過集體資產信託、集體股票質押,推進板外交易,首先由本地企業加入資源型資本產品的板上交易,再吸納社會資本投入以獲得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