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摘自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2015年10月29日在密雲縣北莊鎮學習五中全會精神的輔導報告)

五中全會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創新,第二個關鍵詞是協調,第三個關鍵詞是綠色,最後一個是共享,這四個詞對中國現狀是有內在邏輯的;中間還有一個是開放。開放也要包括開放思維。那麼,這次五中全會特別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要強調共享共富。

結合起來看,農村地區現在的問題是什麼?

需知:從農業1.0時代到4.0時代,發展的機遇是不同的。

我們先說綠色和共享。

各位身處密雲縣山區北莊鎮鎮上,對你們來說,什麼農業才是新的發展機會?要我說,農業3.0、農業4.0對你們才是機會,農業的1.0和2.0則沒你的機會。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什麼叫農業1.0?

西方人搞殖民化,佔領了幾塊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澳洲大陸,以及部分非洲大陸,西方人用西方的農業生產模式在這幾個大陸(也就是通過殖民佔領的大陸)推行大種植園和大農場。所以,農業1.0是殖民化的結果,發展出來的就是大規模的農場。把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生產原材料,所以,可以叫做農業一產化的規模經濟,以推行大農場為主。中國很多學農的人在教科書上學到的都是要推行規模經濟,集約化大生產。錯了,那個模式只能在殖民地條件下才有。

比如大家學美國農業,你們知道不知道美國的原住民佔美國現在3億多人口的百分之多少?恐怕沒人知道,因為我們的教科書刻意忽略了這些重要的數據。美國的原住民現在只剩下2%。在哪兒呢?在亞利桑那沙漠地帶的保留區裡。原住民沒有權益,所以美國的大農場全部是由外來的白人當農場主,所以他叫farmer。你們是什麼?你們跟我一樣都叫做亞洲原住民,我們原住民人口占中國人口總數的多少?100%。你想學美國嗎?先把原住民減到2%,就搞得了美國的大農場。這個道理很簡單。可能你們現在還未必能馬上轉過彎來,我們是原住民,我們沒有被外來殖民者消滅到只剩下2%。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在亞洲的原住民大陸上,找不到大農場國家。

印度也是原住民,小農,有點地主而已。

日本是單一大和民族的原住民,日本到現在為止高度現代化、高度工業化、高度城市化,但日本還是小農經濟,平均小農規模2公頃到3公頃,就是“30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當然,日本犁地不是用牛,是拖拉機,但日本還是小農經濟。

韓國,包括中國臺灣,都比我們現在的現代化程度高,請問他們有大農業嗎?

越南有大農業嗎?

凡是原住民國家,幾乎都找不到我們腦子裡想的那個農業1.0版的大農業。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實際上,大農場只在殖民地條件下才有。

這個道理本來是常識。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學殖民化的大農場,好了,我告訴你亞洲只有一個島嶼國家有大農場,就是被西方人殖民化長達400年的菲律賓。但是如果你到菲律賓去考察,你會發現菲律賓的大農場沒有哪個農場主是菲律賓的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外來人口,是西方人。為什麼?因為殖民地實行的是什麼制度?殖民地的總督是由歐洲派來的,他只向外來殖民者發土地證,原住民不被承認為人類。

所以,別指望著在中國這種原住民國家推行農業1.0版的大規模集約化農業,做不到。

所以,農業1.0對密雲縣要我說就徹底別想,要放棄那個想象。無論誰來,給你們講說我要弄多少地,我要搞什麼大規模的建設,千萬別信這套,搞不得;搞了,一定是矛盾重重。

那麼農業2.0是什麼?我們地處山區,2.0版的農業跟我們有關嗎?

可能有關,但是對不起,這個機遇也不是我們的。

2.0版農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工業的生產方式改造農業,叫做設施化農業、工廠化農業。中國現在則是農業產業化,要在規模化和集約經營的基礎上,拉長產業鏈,形成農業的收益。我看,二產化的農業應該叫農業2.0。這不僅在大多數國家都屬於虧損的;並且在歐洲一些國家和在日本,二產化農業因嚴重汙染,造成對資源環境的嚴重破壞,因而正處在退出階段。中國現在強調的農業產業化,很大部分的內容是指農業二產化,拉長產業鏈,可能產生一些收益,但即使在美國,這個收益能留在農民手裡的一般不到10%。在中國,農業產業鏈中農民得到的收益恐怕8%都達不到。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所以,二產化農業對我們來說,也仍然值得掂量掂量,特別是在山區。

那我們現在的條件適合什麼?

作為山區的地方政府,無論是鎮一級的官員,還是村一級的幹部,我們要考慮的恰恰是三產化,就是農業3.0;和進一步的農業4.0。

農業3.0是什麼呢?其實無外乎就是把農業和第三產業結合。

第三產業包括什麼?首先是景觀。不要輕易地破壞我們的山區景觀,要保持山清水秀,就有了發展景觀農業的條件。

說到這兒,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是滿世界跑做農業調查的人。有一次,我在意大利,住在一個小農場裡,農場有夫婦兩人。頭一天,剛一見面就看這個男主人在那兒嘮叨。因為男主人說的是意大利語,女主人能講英語,我就問女主人,怎麼回事?她就給我解釋,說他們家有半公頃的葡萄老了,她想把葡萄砍了種櫻桃,說你們中國人喜歡吃櫻桃,我們將來說不定能給你們出口,說另外你們喜歡櫻桃木地板,我這櫻桃果賣不了多少錢,但我這樹長大了還能給你們賣櫻桃木。當然,這也是半開玩笑說的。女主人想調整結構,就像我們現在提倡的,得調整結構,得集約化,得成片種植,但是他們卻被意大利地方政府的法律禁止。為什麼?政府說你們就得插著花種,種點小麥,種點牧草,種點葡萄,種點橄欖,種點花,種點果,為啥呢?這叫做景觀農業。地方政府說,得從大局出發,那些城裡人來了他不得看我這兒四季有景啊?只有插花種植,才能四季都有景觀,如果你改成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我這隻有一季的景,另外三季遊客不來了,我就沒收入。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所以,什麼叫做景觀農業?農業3.0首先就是山區景觀不要破壞。

假如你們把路兩邊的多元化的樹木植被全砍了搞成統一綠化,如果再統一規劃鄉村建築都變成了現代化農宅,一排房子全一個樣,走進一個鎮,哪個村都一個樣,城裡人還來嗎?沒景觀了。

所以,景觀農業一定要和各地自然資源條件高度結合。這就意味著你把自然資源變成了景觀農業資產。自然資源多大啊。大家一定想清楚,不要被那些外來資本把我們的景觀破壞,尤其不要想著還可以搞農業2.0,或者農業1.0,不對。你們現在的條件最合適的應該是農業3.0,而農業3.0的第一條,就是自然資源條件跟景觀農業密切結合。

浙江有一個縣叫安吉縣,安吉縣的縣委書記很聰明,他說我是山區,GDP肯定不能跟人家比,那還能比什麼?比資源環境,比景觀條件。就要求到這兒來修路,不能修直,他這個政策跟意大利是一樣的,你只有讓車繞著彎開,山區啊,你別把路裁彎取直,就不搞那種大寬馬路,你才能讓這些開車的人走到那些景觀比較好的地方。給他留一個小停車場讓他照相,他在這兒滯留的時間越長,他就得在這兒吃飯,對不對?如果在這兒吃飯就變成農家樂了,如果在這兒住宿呢,那你就要有住宿費了,那就可以實現成倍地增加消費的願望。如果我們搞工業化,那你就要把道路裁彎取直,讓他一下過去,還會有消費嗎?

這次五中全會講消費拉動,我們怎麼才能增加消費呢?山區農村自己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得靠外來的人消費。人家來消費我們的景觀。如果景觀被破壞了,資源被破壞了,就沒有外來人口到這來消費的可能。

所以提醒各位村官,各位鎮官,切不可為了追求招商引資讓他們把我們的最美的景觀佔有了,那我們就完了,根本沒法共享了,這個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接著要注意什麼呢?要注意有人氣。

為什麼要有人氣呢?因為景觀好了,下一步就是休閒旅遊農業潛力是非常大的。一直以來,都有意大利的農業旅遊協會跟我們聯繫,說在中國能不能找到農業休閒旅遊的點,我們組織歐洲遊客來,因為歐洲遊客已經把歐洲的休閒旅遊農業消費夠了,他們非常想到亞洲來,特別是到中國來看看有沒有對接歐洲休閒旅遊的點。這需要什麼?需要我們保留鄉土文化。人家來了以後,如果沒有鄉土的建築藝術,沒有你們的傳統文化,人怎麼能待得住呢?人家來就是要找密雲山區有什麼特點,你的鄉土社會文化,為啥平原地區廟門一律朝南,而山區這個廟朝北?你總得有點能跟人家講的故事,得有題材。啥叫休閒旅遊農業?你現在拿什麼去把城裡人給吸引來?沒人氣,就沒消費,我們是不可能靠北莊鎮自己這點人口來增加消費拉動增長的,那個夢是做不得的。

你們怎麼能把城裡人吸引來呢?有多種方式。

密雲縣有一個鎮,有一批城裡邊來的學生在那兒辦了一個書院,來的人絡繹不絕,就聚集了人氣。這地方就有題材,有題材就有知名度,有知名度有什麼呢?廣告嘛,宣傳嘛,不用你去打廣告。所以,如果城裡的那些學生、那些下鄉支農的人願意在我們這兒搞點什麼社區建設、婦女建設、老年建設等,所有這些事兒千萬別當壞事,只要來了就好,就怕不來,想盡辦法吸引他們來,以各種名義吸引他們來,來了就都是題材,有題材就有休閒旅遊農業,甚至進而發展到養生農業。到了養生農業階段,山水就值錢了,為啥呢?我再給你們介紹一個例子。

江蘇南京附近有個高淳縣,高淳縣拿了一個“慢城”題材。

大家聽說過慢城嗎?世界上有一個慢城協會,也是意大利人搞的,意大利人搞了慢食協會,搞了慢城協會,還得搞慢生活。工業化時代講究“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三產化時代、生態文明時代,我們講綠色、可持續。於是,慢城就是個概念,慢生活也是個概念,慢食還是個概念。

那,城裡人到這兒來幹什麼?他消費你的什麼?

當你變成養生農業的時候,他來了要吃你的有機產品,洗胃;喝你的山泉清水,洗血;呼吸你山間的空氣,洗肺;在山區養生,洗心。請問洗血多少錢?洗心多少錢?能算賬嗎?

如果我們改成三產化,又是以休閒旅遊,甚至養生農業作為未來發展綠色經濟的主題,假如真的敢於告別二產化農業,根本不去想那個一產化農業,直接進入三產化,我說北莊鎮就比其他的平原地區有更好的條件。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才能夠創新?這就是創新。立足現有資源創新。

這時候政府就要發揮作用,要協調,要改變大家的認識,不能按照一產化農業——農業1.0的思維。農業2.0與你無關,3.0與你高度相關,但如果沒創新,沒協調,沒共享,也沒對城裡人開放,這個綠色經濟就難以發展。

怎麼才能讓城裡人下鄉?打個比方,有名人來就是題材。在墨西哥的一個原來的礦業城市,因為礦採完了,礦區廢棄了,這城就衰敗了。那麼,他幹了一個什麼事兒呢?把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研討會請來了,在這兒開了一個塞萬提斯作品《堂吉訶德》小說的研討會。從這兒以後,這個礦業資源枯竭城市對外宣傳的題材就是《堂吉訶德》。不論塞萬提斯還是《堂吉訶德》,跟它有半毛錢關係嗎?沒有。但這個城市所有的紀念品、旅遊冰箱貼什麼的,都是堂吉訶德。其實都是想盡辦法改三產。吸引大家來到這兒來看舊礦井。

我們有這麼好的自然資源和山區環境條件,不把綠色作為創新的指導思想,不把協調作為工作的主軸,那是我們失職。所以,結合五中全會的關鍵詞,看看我們現在情況,下一步要瞄準綠色,狠抓創新,以協調為手段,實現共享。

那我們的開放對什麼呢?主要是對北京市民的開放。

接下來,我再給大家講幾個重要的事情,讓大家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農業一產化造成大規模立體汙染,在經濟上有客觀必然性。那我們再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搞農業二產化,就意味著更嚴重的汙染,破壞我們的生態環境,那樣三產化農業就沒法搞,所以農業二產化我們搞不得。為什麼歐洲、日本都在逐漸退出農業2.0?退出的原因是汙染過於嚴重。

所以,切不可招商引資,我們要搞的是小農的農戶、村莊的文化,要使在地化資源得以綠色開發,要用這套東西。

我們再往下看瑞士。瑞士的市民在郊區有他們的小塊地,這一小塊地多少呢?大概就是半公頃,甚至更小,允許他們在這兒搭個棚子,或者搭個小房,幹嗎呢?放放工具,還可以安放張床休息休息。這種對市民出租的郊區農業在歐洲國家、日本、韓國比比皆是,我們能不能搞成這樣?那就意味著聚人氣了。

那我們要靠什麼呢?靠在地化的品種註冊本地化標誌,什麼東西是最適合本土的?這個品質到底好在哪兒?是富硒,還是富什麼,他到底產生健康作用是什麼?要把這套東西作為綠色的主題思想、作為題材,才能有吸引人來養生的條件。那好了,把最能夠產生這種作用的生產本地化產品的土地變成什麼呢?變成對市民出租的土地,一年一收租,農民的資產性收入就是穩定的,外來的消費肯定比本地人要高得多,因此你們的消費就上去了。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山區什麼東西是最值錢的?

請看這個石片片的門,木板房,這是位於山區的四星級酒店,為啥四星級呢?推開門就是山區景觀。我在德國被人家請去做交流,特意安排我到鄉村住這種四星級,早晨推開木窗,牛在你的窗下吃草,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現在城裡人高度緊張,得精神疾病的比比皆是,他怎麼洗心呢?他得到鄉村來住幾天。我們現在越來越強調要休假,休假上哪兒去?到鄉村去,而不是在城裡住賓館,鄉村的四星級賓館就是因為你有景觀。什麼叫做景觀農業?就是因為你有了景觀,你的農業才值錢,這個道理一定要跟大家反覆強調。

中國社會是個什麼社會?是個穩態社會,什麼叫做穩態社會呢?因為給大家分了地,所以中國60%的底層社會人口是小土地所有者,他只是現金收入能力低。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我們產生了一批中等收入群體。現在在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已經佔總人口的30%以上。30%什麼概念?中國13億人,現在13.6億人,30%是多少?5個億左右。是美國中產階級總量的2倍半,是歐洲中產階級的2倍,世界最龐大的中產階級人群在中國。這些人要求個性化、定製化,這時候,如果我們把農業4.0搬進來,我們就等於超前發展了。

什麼叫農業4.0?“互聯網+”加什麼?

農業4.0需要與互聯網這個工具密切結合,加題材、景觀、本地化標誌、休閒旅遊等。由此,把“互聯網+”搬進來,推進的就是農業4.0了。

這個工具和誰結合了呢?和那些天天泡在網上的城市中產階級結合。

北京是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占50%以上的城市。據統計,北京本地戶籍人口現在是1000多萬,加上那些沒被統計進來的有2000多萬。如果只按統計的本地戶籍人口1000多萬人算,北京是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比超過50%以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北京至少有600萬到700萬的中產階級,這些人是未來我們發展農業4.0,是我們發展綠色北莊的對象。打個比方,房子買了車買了,我還買什麼?炒股這事兒我不喜歡,投機我不幹,我們能幹什麼?其實說白了城裡的中等收入群體都想下鄉,如果你們這兒不把房子搞成千篇一律,我說不定就願意到這兒來長租一院。夏天來了,冬天就找個人幫我看著,有的是餘錢,根本不是資本不足,現在是資本過剩,大量的錢壓在城裡人手裡,用不出去了。

這個趨勢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在歐洲開始發生,到我們這兒是進入新世紀開始發生。

如果不善於保護好自己本地的資源性資產,如果全都按照城裡那樣全搞成鋼筋水泥,對城市人有沒有吸引力?我為什麼不找別的村,那個村還保留了原來的文化,還有原來帶有鄉土氣息的社會風貌,能完全改變我在城裡的那種感覺,我得找這種地方。

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在找不到消費的地方,而我們又把自己破壞得很嚴重,我們等於拒絕了這部分能夠支付消費的人,我們把他們拒在門外了。所以我提醒各位,特別是村裡來的朋友們,千萬保護好你村裡原來的傳統文化,保護好你們原有的景觀,然後通過鎮,或者通過密雲縣,做成宣傳片,在北京放一放,利用“互聯網+”這個手段,你們把它放到網上,用這種方式來實現綠色農業的發展。

中國跟歐洲結合成立了“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我們在這個組織下面又成立了“鄉村發展專委會”,這兒有一大批專家,都是致力於鄉村設計的。要保持綠色,保持多樣性,千萬不能搞單一的、統一的幹法,那還是工業文明的思維,而不是生態文明的思維。所以,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大家就知道了,如何維護資源環境形成景觀,如何以景觀來構成吸引外部到我們這兒休閒旅遊甚至是養生的條件;如何把這些做成題材,特別是借鑑一些國際題材,我們說的“三慢”——慢食、慢城、慢生活。到這兒來彆著急,你慢慢來,你就能養生了。我們給他的那個消費題材叫“四洗”,即洗胃、洗肺、洗血、洗心。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三慢四洗”是我們的題材,實現綠色發展是我們的目標,達到資源共享,老百姓都能得到綠色開發,綠色發展的收益,這就是實現全面小康的路徑。

所以,結合五中全會的文件,跟大家講一講我們農業如何從1.0過渡到4.0。其中,和我們山區農業村發展相關的可能不是農業1.0、農業2.0,而是農業3.0和4.0。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大家對五中全會的理解可能就能加深一步了。

所謂農業4.0,其實更大程度是要利用互聯網實現市民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生態農業”,而社會化生態農業本身又是中華文明傳統之載體。

如果我們現在得有意識地從高校的學生社團請一些願意下鄉支農的學生,到我們的鎮、到我們的村來,讓他們幫我們聚人氣,讓他們幫我們使用“互聯網+”。我們要關心這些能夠下鄉的年輕人,讓他們扎得下來,待得住,把他們的能耐,把他們的優勢跟我們的資源環境優勢結合,構成聚人氣的條件。用“互聯網+”的方式把人氣聚來,我們就有可能形成多樣化的社會活動。

我們在北京順義區有試點,叫分享收穫。先是在海淀區試點,叫小毛驢市民農園。當年海淀區政府說,我海淀區山後還有4萬農民,不可能都城鎮化,所以那4萬農民怎麼發展,請你們幫我們設計。所以我們就搞了一個實驗區,幫他們發展市民農業,我的說法是“市民下鄉,農業進城”。搞了市民農業,辦農夫市集,吸引人氣,搞社會活動,把媒體吸引來,這個地方就成了一個典型。現在全國各地來參觀的已經有好幾萬了,連國外都來人,聚了人氣就形成了一個好的題材。你們如果要組織學習的話,可以參觀一下海淀區蘇家坨鎮後沙澗村西(小毛驢市民農園)。現在有400多戶市民在這兒種地,每個地塊30平方米,交1400塊錢租金。如果我們按60平米一分地的話,60平米光租金就2400。當然要提供服務,提供工具和有機肥,也提供點種苗,如果你再有點技術指導,還要收點技術服務費。

主要是市民自己來勞動,種好種壞是他的事兒,市民搞農業是不計代價的,他就要自己種,產品拿回去送親戚朋友。這就是休閒農業。這和二產農業、一產農業計算投入產出,成本收益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三產農業休閒旅遊成本是不按照農業投入產出來算的。所以我們這套幹法,現在越幹越大,在全國已經搞了有幾百家了,接下來我們就要繼續創新,搞“社會參與式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溫鐵軍:從農業1.0到農業4.0

社會參與式的食品保障是根本不用打商標,也不用去買標籤,什麼食品安全方式都不可能達到這個體系的保障水平,只要有社會參與就行。剛才我說了,學生下鄉,只要學生在這村裡常住,這村打出去的本地標誌就是綠色的,為啥呢?因為有社會參與。現在城裡老百姓不信商場裡的綠色標籤,那信什麼呢?如果是市民在這兒搞生產,自己是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這些幹法把老外也吸引來了,一家人一家人到這兒種地。因此,這兒的東西一定是最可靠的。所以,商業單位構建信用打多少億的廣告都沒用,這兒信用的一分錢廣告不打,媒體跑到我們這兒跟蹤報道的就有300多家。人氣就是這麼聚來的。

山區農業搞不得大規模,變成吸引市民來,就是最好的辦法,可以在這兒搞小孩的活動,孩子來就是一家來。為啥願意來呢?小孩現在寫作文沒題材,到這兒來,哪怕他揪條蚯蚓出來,回去都能寫個作文。為啥來這兒?是因為家長放心,這兒地裡沒化肥農藥,沒有汙染,孩子光著腳在地裡踩沒關係,不會受到傷害。這兒的食物完全是有機的。所以家長願意帶著孩子來。

同時,我們在這兒搞活動,有大量的農村鄉土文化展演,這不像有的地方政府把那些明星大腕請來,我們這兒來的全是農民,搞的是農民的演出、勞動者的演出。也有傳統的工藝學習,看看農村的工匠怎麼製陶,怎麼燒陶罐,怎麼做木匠活,把這些技藝都放在這個地方,那就是農業的傳統文化多樣性。多樣化的農村經濟社會資源在這兒得到了復興的機會,用這套東西帶動了市民下鄉。他們除了吃喝,還能幹什麼?學點木工,自己做陶罐,不管大小,你都可以刻上你的名字,燒出來以後帶回家去了,這是自己親手做的。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是無價之寶,而這些在我們過去招商引資的二產化農業中都是沒有的。

所以,以上講農業3.0的“三產化農業”,打造未來我們農業4.0版的綠色發展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要進一步藉助互聯網工具,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態化。

這次大家學習五中全會,要記住這五個關鍵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把這五個關鍵詞記住了,發展的新路徑就找到了。今天就彙報到這兒,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