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在“複雜局面”下把社會創新能力引入三農領域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在2月5日發佈的《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此,著名“三農”問題研究專家溫鐵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當前複雜局面下,為了實現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戰略任務,需要考慮把社會的創新能力引入三農領域。”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同時多渠道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溫鐵軍則進一步指出,還要鼓勵市民參與鄉村的“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把社會參與式的創新能力引入三農領域,從而促進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

“現在遇到的問題,是過去沒有預料到的”

“一個現實情況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處於較為複雜的境況中,在此背景下,中央財政做統籌平衡的難度正在加大。”溫鐵軍認為,實現脫貧攻堅戰略目標,必須站在現實的經濟背景下重新審視。

溫鐵軍分析,當前面臨兩大複雜局面。一是地方財政支出能力受限,2019年全國的省市自治區財政都面臨了新的挑戰,繼續維持原有的政府投入力度完成扶貧攻堅、生態環保、三農基礎設施等建設和社會開支的能力,將很大程度受制於已經比較沉重的債務壓力。二是經濟下行壓力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中國經濟增速並不是主要問題,更為關鍵的是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而現在遇到的問題,則是過去沒有預料到的。”

溫鐵軍認為,“如果繼續按照原有投資力度推進脫貧攻堅,推進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實現,各個方面都不會太容易。”

“一產”幫扶脫貧難以為繼

溫鐵軍表示,“在扶貧攻堅工作中,用加強農業第一產業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的,都將會面對難以持續發展的困難。”

“特別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後,農民維持以往的收入水平都遇到很大困難。”此前在扶貧項目中,各地普遍採用幫助貧困戶從事傳統種養殖業來增加收入。對於這樣的方式,溫鐵軍認為,“簡單擴大‘一產化’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在遇到疫情等重大變化時,都很難維持。”

溫鐵軍表示,傳統的產業開發方式,由於缺乏業態創新,難度漸顯,需要從推動產業創新著手維持脫貧攻堅之後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的城鄉統籌戰略下,注重要素市場的統一”

針對複雜局面,如何實現脫貧攻堅戰略目標?溫鐵軍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要注重城鄉要素市場統一;二是鼓勵市民與農民結合參與鄉村的“三變”改革。而這些方面,在剛剛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有豐富體現。

“首先,貫徹中央提出的城鄉統籌戰略,要注重要素市場的統一,深化改革的目的是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溫鐵軍表示,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市民下鄉不同於工商業資本下鄉,要把社會參與式的創新能力引入三農領域。

一號文件提出今年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積極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溫鐵軍建議,“應強調在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下,鼓勵市民參與鄉村的‘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從而促進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

他提出,“中央要求以三變改革重構新型集體經濟,是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組織載體;據此進一步推進生態價值化實現,把空間資源通過山水田林湖草綜合系統開發利用的方式,動員社會參與,發揮市民與農民聯合的創新創業能力。”

“建議各地在學習貫徹中打開思路,儘可能與國家的生態文明、城鄉融合等與三農有關的重大戰略有機結合,形成綜合配套的深改措施,才有可能跳出複雜困境,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各項任務,紮紮實實落到實處。”溫鐵軍說。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