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激發“三農”新動能

先行先试激发“三农”新动能

回顧歷史:貴州農村改革試驗波瀾壯闊寫華章

貴州農村素有改革的銳氣和勇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至今仍在歷史的時空中迴盪。貴州是在全國最早探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省份之一。“北有小崗,南有頂雲”。1978年,關嶺頂雲公社率先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拉開了貴州農村改革的序幕。湄潭縣和畢節地區先後於1987年、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試驗區土地制度建設形成“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成果,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發〔1993〕11號文件)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畢節試驗區最早將“開發扶貧”與“生態建設、人口控制”掛鉤,為貧困地區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1987年起,省委比照全國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做法,開始省級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工作。3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我省先後進行了五輪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為改革探索了路子,為發展注入了活力,為決策提供了依據。

實踐證明,改革是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貴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推動農民思想大解放、釋放潛能的根本途徑。

展望未來:貴州農村改革試驗任重道遠再出發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涉及的利益關係更加複雜、目標更加多元、影響因素更加多樣、任務也更加艱鉅。越是這樣,越需要我們用好農村改革試驗這個法寶。2016年7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深化新形勢下新一輪全省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圍繞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個基石,通過試點試驗,力爭在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制度、新型農業經營制度等“七大任務”上取得新突破。

——以“三變”改革為統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目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紮實推進。相關試驗區、試點縣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著力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形成了有效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較為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治理結構。六盤水市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喚醒了農村沉睡的資本,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榮獲中國“三農”創新獎。平壩區塘約村著力探索農村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和村級治理制度,實現了農民抱團發展、黨組織陣地前移、鄉村治理重構優化,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的新路。

——以確權為基礎,“三權分置”為政策託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紮實推進。相關試驗區、試點縣積極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湄潭試驗區先後承擔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等國家多項改革試驗試點課題,2016年,敲響了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今年,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首批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發放了第一本股權證書,形成了“確員定股東、確權定資產、確股定歸屬、確管定經營、平臺定市場”的“四確五定”改革經驗,產生了我省首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案例。碧江區通過確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產權、林權“四權”,活農村資源、資產、資本“三資”,享農民流轉土地收租金、入股企社享利金、進園打工領薪金“三金”模式,有效破解農村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

——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關鍵,“三社”聯動融合為重要支撐,加快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紮實推進。相關試驗區、試點縣著力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播州區著力資源的深度融合和整合,從解決好有融合無整合的問題入手,積極探索解決規模經營主體集中連片流轉土地難、特色產業品牌打造難、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低、農技推廣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配套、不完善等問題。三合鎮圍繞“三社”如何整合、平臺如何運轉、利益如何分配、風險如何防控四個問題,較好地解決了核心在“合”,關鍵在“人”的問題。銅仁市尊重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順應“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制度特徵要求,開啟以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社”聯動融合為支撐的新型合作發展新模式,讓農民在農業生產、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以及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必然涉及到金融、保險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周到的社會化服務,走出了一條帶動農民而不代替農民、融入農民而不擠出農民,引導和推動家庭經營的聯合與合作的新路子。

——以“三增”為根本目標,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探索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紮實推進。相關試驗區、試點縣著力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增收和增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實現農產品“泉湧”發展和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著力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投入,健全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整合涉農項目和創新投入機制,解決資金使用上存在的多頭管理、分散安排、效益不高等問題。畢節“多個渠道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創新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做法,為國家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文件的出臺提供了實踐依據。同時,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保險制度,開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探索對農民收入補貼的辦法。

——以發展共享為出發點,農民市民化為落腳點,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紮實推進。相關試點縣著力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體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機制解決進城農村人口就業、戶籍、住房、醫療、養老以及子女上學等問題,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提高了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

——以村民自治創新為突破,“三支隊伍”為基礎力量,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機制紮實推進。相關試驗區、試點縣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以“三支隊伍”(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農村致富帶頭人)為基礎力量,選好各級黨組織帶頭人,發揮好各級幫扶幹部和農技人員作用,調動農村各行各業致富能人、能工巧匠的積極性。畢節試驗區從完善村民自治入手,著眼構建符合市情、符合農情,順應時代發展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以農村社區為基本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驗”,探索實現黨的基層組織、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以及各種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等各類組織之間的有機融合,做到了邊界清晰又功能互補,調動農民參與農村事務管理的積極性,試點地方較好地實現了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立足點,創新村級集體經濟業態為突破口,建立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紮實推進。相關試驗區、試點縣創新涉農項目扶持方式,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內容,鼓勵和引導村集體成員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入社,支持村集體創辦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等服務實體,在有條件的村探索設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完善村集體內部管理制度,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持有和管護。試點單位結合自身的基礎條件、自然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各類產業,創新村級集體經濟業態,摸索不同的發展類型,實現了多元發展,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綜觀我省農村改革的探索,用實踐的標尺看,改革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用生產力的標尺看,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發展;用人民的標尺看,改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執筆:羅凌 崔雲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