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鑄輝煌

紅網時刻10月4日訊 這是農業增量提質的五年,這是農村蝶變涅槃的五年,這是農民成功轉型的五年。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自信,慈利大地掀起了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潮,演義農民追趕時代的絢麗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波瀾不驚的五年,慈利農村大地卻風生水起。全縣緊緊圍繞調結構轉方式,迅猛發力,快速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奔向高效優質的現代化之路,探索了未來誰來種地,又如何種地的問題。鳳凰涅槃,新型農民一躍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農村宜居、宜業、宜遊,呈現出城裡人羨慕、農村人自豪的大美新農村。

“三农”铸辉煌

萬頃金黃鬧上倉

“三农”铸辉煌

著力推進緊湊型玉米栽培

“三农”铸辉煌

實施高產示範片

“三农”铸辉煌

大力實施湘米工程

糧油增量又提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慈利農業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產量、質量要效益。全縣上下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擂響了農業增量提質的號角。

金秋時節飄果香,萬頃金黃鬧上倉;鐵牛田間闖風浪,一年收成喜上膛。伴隨著隆隆收割機器聲,喜悅盪漾在糧農的臉龐上,慈利農業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年。

過去五年,慈利抓住水稻、玉米、油菜主導作物不放鬆,發揮富硒優勢,大力實施湘米工程,發展綠色大米、富硒大米,著力推進緊湊型玉米栽培。通過近千個水稻和近百個玉米品種對比試驗,選優選強推廣高產優質的品種,沃野萬里實現了好馬配好鞍,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成就了農業輝煌,超級水稻和緊湊型玉米栽培單產雙雙達到800公斤。正是一大批從事科研和推廣的農業人默默耕耘與奉獻,慈利進一步擦亮了全省產糧大縣和產油大縣的名片。

五年來,慈利縣糧油生產實施高產示範片20萬畝,雙季稻、綠色優質稻、再生稻擴展到11.16萬畝,片區覆蓋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7900元。全縣糧食種植總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以上,糧食產能由2012年33.26萬噸增長到2016年的34.84萬噸;油菜種植面積從27.11萬畝一躍到41.9萬畝,平均單產增加到137.1公斤,總產能從2012年3.53萬噸增加到2017年5.74萬噸。慈利糧油生產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特別是2016年“緊湊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與應用”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玉米作為全縣面積最大的旱糧作物吸引了非洲、拉美以及亞洲國家的目光。

“三农”铸辉煌

農業機械的使用與推廣

“三农”铸辉煌

農業機械化拉動農民增收

“三农”铸辉煌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氣候”

農業勁吹現代風

農業機械的使用與推廣,颳起了農業現代化風。5年來,農業機械化對我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為解決種田問題作出了探索。五年來,隨著強農惠農政策持續實施,我縣累計落實農機購置補貼3600多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1.5萬餘臺套,直接拉動農民購機投入7360多萬元。截止2016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57.76萬千瓦,較2011年末48.17萬千瓦增長19.9%;水稻、油菜等8種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6.59%,其中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最為顯著,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7.94%,耕、種、收作業面積分別達到27.06、7.5、26.43萬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氣候”。特別是農機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成為農業機械化的主體。截止2016年底,全縣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正式註冊成立達28家,年機械化作業服務面積12萬畝。深耕和飛防等農業機械化的實施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農業機械化拉動農民增收2000萬元以上,降低農村勞動力200多萬個,降低成本1200多萬元,“機械替人”輕鬆種田逐漸成為一種常態模式。

“三农”铸辉煌

推廣無公害生產

“三农”铸辉煌

洞溪七姊妹辣椒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

種養凸顯大效益

巍峨綿延的武陵山脈成就了慈利好山好水,曾經貧窮落後的山村躍變成開發的熱土,生機勃發。一批品牌產業、特色產業悄然興起。

茶葉、柑橘、蔬菜、中藥材等作物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慈利抱住全省茶葉生產優勢區域縣和柑橘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兩塊金字招牌,強力推進基地縣建設和推廣無公害生產。茶葉面積從2012年的2.6萬畝一躍增加到2016年的4.5萬畝,種植農戶超過6000戶,茶葉產量2600噸,產值增加到1.6億元。五雷月眉、筆鋒春、月月桂、雲霧等茶葉品牌享譽國內外。品牌效應提升了茶農收益,全縣茶農年收入接近8000萬元。五年來,柑橘規範化生產和商品化處理如火如荼,以醜柑為代表的品改大刀闊斧,真正開啟慈利柑桔提質升級的閥門。全縣30.8萬畝柑橘常年產量18-25萬噸,產值達4.5億元,桔農直接收入2億多元。“湘慈”、“七姑山”、“橘豐源”等品牌柑橘走南闖北。

好山養好水,好水孕好菜。全國大城小巷,舌尖上散發著慈利綠色蔬菜的味道。五年來,全縣圍繞上規模、創品牌,蔬菜產業蓬勃發展。種植面積達到19.6萬畝,特色蔬菜、高山蔬菜規模不斷擴大,蔬菜產值實現8.9億元。全縣形成“三區四園三片”的蔬菜產業佈局。洞溪七姊妹辣椒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10個蔬菜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成功打造了“湘慈柑桔、洞溪七姊妹辣椒、雲霧王茶”等農產品區域品牌,結束了我縣無農業區域品牌的歷史。現在茶葉、蔬菜、烤煙、優質水果等一大批經濟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的支柱產業已成為農民致富最具潛力的寶庫。

綠色經濟開枝散葉,畜牧水產蒸蒸日上。過去五年,慈利狠抓養殖項目建設和疫病防控,加快湘西黃牛品種改良,全縣連續保持無大疫無事故,極大提升了安全發展水平。五年中,國家給予慈利養殖業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為全縣畜牧水產業提質轉型添磚加瓦。2017年全縣生豬發展到96.5萬頭,牛11萬頭,羊19.5萬隻,家禽450萬羽,禽蛋產量達10300噸, 水產品產量6600噸。特別是大鯢發展到35萬尾,比2012年增長4倍;鱘魚發展到4萬尾,養殖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35%。

“三农”铸辉煌

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三农”铸辉煌

美麗鄉村“農旅融合”模式

繪就美麗新農村

國強必須農業強,國美必須農村美。慈利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確立了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新農村建設理念,全面勾畫了大美新農村的宏偉藍圖。

站在建設新農村的塔尖上,慈利首先狠抓農民素質提升。慈利人才戰略的實施宛如平地驚雷,五年全縣開展農民教育培訓2500餘期,受訓對象近29萬人次。一大批新型農民、職業農民嶄露頭角,成為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的主力軍。新型農民催生了農村土地的商品化,2017年全縣農村土地有序流轉19.2萬畝,流轉農戶達到2.5萬戶。

土地商品模式的創立,壯育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縣668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直接帶動農戶5萬餘戶;45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非成員農戶1.45萬戶。農民傍船出海成為社會潮流,“互聯網+農業”更是掀起了農村革命。農民足不出戶,產品信息走四方,農業跳出農業做文章。

伴隨著強村富民夢,慈利立足“綠色、生態、特色”優勢,著力推進美麗鄉村硬實力建設,建成了一大批具休閒觀光、農耕體驗、果品採摘以及餐飲、度假於一體的美麗鄉村。以零溪百壽村為代表的“建整扶助”模式,以陽和楊家坪村、三官司羅潭村為代表的“農旅融合”模式,使老百姓嚐到了甜頭。去年12月,在高峰土家族鄉茅庵村舉辦的慈利縣年貨訂購會暨“打硪號子”農旅活動上,銷售臘肉、乾菜等農產品價值近30萬元,來自長沙和本地的餐飲企業與村裡農戶簽訂了長期供銷合同。溪口的金秋梨、南山坪的蜜桃等均在當地旅遊活動帶動下供不應求。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縣各種特色農旅活動中共為群眾直接創收660餘萬元。村富民強顯山露水,目前,全縣已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村350個,佔總村數的82%,經營總收入達到1737萬元。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灑一路汗水,播一路芬芳,在打造農業產業化、農村新型化、農民職業化的蝶變中,慈利三農正迸發出新的活力,向著全面小康夢、經濟強縣夢、撤縣設市夢揚帆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