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三農」蘊藏機遇

2016年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合規元年,各地監管政策陸續出臺,聯合整治如火如荼。隨著監管趨嚴,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面臨著行業洗牌加劇、競爭日趨激烈的轉型重要時期,不少平臺開始將目光瞄準到三農市場。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塊短板,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代表的小微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機遇,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有心進入,其對農村金融的補充作用也日益凸顯,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存在難點,需要在實踐中尋找“破解之道”。

信用空白成發展難點

記者瞭解到,今年8月,相關部門發佈了《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6)》。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以網絡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手段,將成為緩解三農領域金融供給短缺問題的主要出路。

“中國有8億農民,這部分人群幾乎是傳統金融服務無法覆蓋到的群體和市場,空間大小自然無法估量。”萬盈金融聯合創始人兼CMO姚冬娜表示,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但傳統金融領域對三農小微的資金需求難以覆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出現能有效補足這一缺口,以此來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切入能真正解決問題嗎?團貸網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張林表示,農村金融具有風險高、收益低的特點,因此實際運作中會存在一定的難點。一是缺少農戶的線上信息,很難通過網絡方式定位目標用戶;二是農業生產的非標準化特徵,需要按需定製的金融產品;三是徵信數據需要積累;四是線上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使用還需要用戶教育。

張林認為,農村信息化偏弱,農民徵信幾乎空白。因此,互聯網金融在三農領域的嘗試無歷史數據可依。目前來說,很多機構的風控模式和傳統金融機構差異並不大,而隨著農業大數據的積累和沉澱,農業大數據將改變並優化農村金融風控的模式及成效。

“農業投入的回報週期長、風險高,也是三農金融發展的瓶頸之一。” 張林表示,從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來看,具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1%左右,去年有所上升,達到了1.25%。但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不良率接近它的兩倍,高達2.4%。這其中還包括了大型農業企業的貸款,所以農村小微金融的不良率會更高。

以農業銀行的農戶貸款業務為例,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農戶貸款在農業銀行各項(除了其他)個人貸款業務中,不良率最高,超過3.5%。而這已經是慎之又慎的結果。從放貸量看,農戶貸款的佔比僅僅只有全部個人貸款業務的不到7%。“不難看出,在農村小額貸款領域,服務三農的專業機構,暫時還沒有找到破解之道”。

多方合作建風險評級

一方面,國內數千家網貸平臺正在進行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嚴苛的監管政策讓很多P2P機構收縮戰線;另一方面,三農金融所具有的分散性、不易管理性、徵信不完全性、風險難控等操作難點,能否助力平臺成功轉型同樣是未知之數。

姚冬娜表示,從現狀來看,想要參與三農金融不僅需要平臺具有一套完整的運營和風控措施,同時也需要企業能夠在公司攻克難點的時候,有合理的盈利支持其後續發展,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敞口流向三農,但想做好三者的平衡很難。

截止到11月25日,萬盈金融已上線1020餘萬元農業項目,都是通過地方政府和點籌網聯合推薦來展開。而記者通過統計也發現,目前以翼龍貸、ppmoney、宜信的“宜農貸”等為代表的10家左右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試水三農市場。其他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多也都是以農業眾籌的方式開展,目前為止體量都非常小。

融金寶CEO陳喜堅表示,目前傳統農戶都在向專業大戶、家庭工廠的方向轉變和發展,通過構建平臺,搭建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通過政府對經營主體、經營組織建立分級制度,對其信用資質進行審核。“這種合作方式,不但可以進一步地保障信用貸款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對投資人的資金負責,還能給農業金融輸血”。

張林表示,未來農村互聯網金融行業企業要做的重點,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村的渠道建設,促進產品下沉到農村;二是要堅持風控體系和金融產品的創新,把數據分析能力更好地和農業結合,完善農村金融生態圈,吸引更多力量參與進來。此外,農村金融輔助的還需要有擔保服務,還有農民理財產品,相信未來互聯網公司在這些方面會有更多的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