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情結-----


“三農”情結-----

“三農”情結

“三農”情結-----

奔波奮鬥了大半生,遠也走過,近也行過;苦也吃過,甜也嘗過;累也捱過,福也享過。但是,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也不管身處怎樣的境地,我與一個“農”字的緣分總是越結越深,越積越厚,越品越濃。每當我想起農村、農業與農民的時候,在我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團無法熄滅的火焰,總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

“三農”情結-----我生在農家,長在農村,是一個在農村的廣闊田野里長大的孩子,農村就是我的根。我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就落腳在農村的土地上。儘管那是一塊貧瘠的土地,但是卻留下了我童年的夢想。自從離開了父母的懷抱,能夠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的時候,便不知疲倦地感知和熟悉著這個陌生的世界。在那濃蔭覆蓋的小樹林中,在那陽光璀燦、麥浪翻滾的田野裡,在那碧草青青、水波盪漾的溝渠旁,都留下了我弱小的身影。兒時,家中的日子與這個國家的日子是一樣的,一直是很清苦的。不知道蘋果是什麼模樣,到了過年才能吃上幾頓豬肉,但那種快樂是一生都未曾有過的。每到冬日的晚上,躺在冰冷的被窩裡,看著媽媽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給我和家人做鞋底,帶著笑意和一身的疲倦進入了夢鄉。不知是做了什麼樣的夢,卻把還沒有睡覺的媽媽逗樂了。媽媽告訴我:你自己在夢裡喊著又抓住了一個大青蛙。就是這樣,我在一個個美麗的夢想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自己常在夢中叨叨咕咕的那些事情一直是哥哥戲弄譏諷我的把柄,也是我自己的情有獨鍾。

“三農”情結-----儘管那是一塊貧瘠的土地,但是卻留下了我奮鬥的足跡。這奮鬥的足跡留在了我求學的路上。我帶著童年的夢想和父母的深切期待,在那坎坷不平的小路上開始了求學的生活。不管春秋冬夏,不管雨雪冰霜,不管酷暑嚴寒,我都沒有耽誤過自己的學業,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就是在那個校園已經失去了寧靜的歲月裡,我也沒有放鬆過自己的學習。因此,我便成了一個遠近小有名氣的品學兼優的孩子,父母和家人也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因為我常常想,我要對得起辛勤勞作的父母,我要對得起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我要用自己的奮鬥和優異的學業為家鄉爭光。後來,高考制度的恢復為我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讓我終於成為我們家族和這塊貧瘠土地上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三農”情結-----儘管那是一塊貧瘠的土地,但是卻留下了我青春的汗水。那時,家中生活拮据,生計日漸艱難。在我漸漸長大之後,我便利用放學後、星期天和節假日參加生產隊裡的各項勞動。我披星戴月拾過糞,我跟著村裡的婦女勞力間過苗、扒過玉米,我跟著那些成年男人種過地,收穫過各種莊稼,掏過大糞,在冰冷的水中漚過麻,在那呵氣成冰的冬季刨過糞,農村裡的農活除了扶犁點種我全都幹過。雖然身單力弱,缺少技能,但每一次勞作都使我經受了磨練,使我知道了勞動的艱苦和生活的來之不易。我用自己的勞動和灑下的汗水為這個貧困家鄉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並強化了自己的體能和意志,並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加深了對“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的理解。多少年之後,當我回到那個村莊的時候,我曾經找到了那一棵棵自己和夥伴們親手栽下的樹木,看到它們那枝繁葉茂的樣子,似乎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長。

這就是我生活過的農村,我留在這裡的一個個夢想,一行行腳印和一滴滴汗水,見證了我與她的淵源和情份。不管她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她忘不掉我,我永遠都會辨識出她的容顏;不管我是富貴還是落魄,她都會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因為,我的根早已同她連在了一起。

“三農”情結-----我熱愛農業,熟悉農業,是一個在農業的廣闊舞臺上成長起來的幹部,農業就是我的情。在農村二十幾年的生活經歷,讓我熟悉了農村的一切,也奠定了我從事農業工作的基礎,更積澱了我對農業的深厚感情。自己曾經參加過的每一次農業生產的勞動,自己曾經參與組織的每一個農業生產的重大活動,以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每一個深刻體驗與感悟,都使農業作為自己的一項事業在心裡深深地紮下根並慢慢地生長著。高中畢業後,在那時的人民公社現在的鄉鎮工作了四年多,有整整兩年是在與農業的摔打與錘鍊中度過的。因此,農業在我的心中總是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對農業的“情”體現在我對自己工作和事業的選擇中。大學畢業後當了半年的教師便調回了母校所在的那座城市。當時,領導曾徵求我的意見,組織部、辦公室和農工部三個單位可任選其一,這是三個在縣一級黨委的機構中都很重要的部門,去組織部或辦公室可能會有更快的進步,離領導、離權利的核心也更近一些。經過再三斟酌,最後我還是選擇了農業工作,我以為這可能更好地發揮我的優勢,我也可能會更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那一年全省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我剛剛來到的這個地方是一個重災區,到了8月14日才算下了一場透雨。所以我到農工部上班的第一天,便參與了全縣抗災自救工作動員大會領導講話的起草工作.出來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一言不發不是那麼回事,說得太多又怕說不到點子上。最後領導把這個講話的一部分交給了我,我很快就完成了起草任務,領導也沒做太多的改動。我不知道是領導為了保護一個新兵的積極性,還是我那憑著老底兒形成的一些東西真的對路。反正從那一次小試身手以後,我便成了這個地方起草關於農業方面的領導講話和重要決策文件的骨幹之一,後來曾有領導把我戲稱為“農業專家”。這一戲稱對別人倒無所謂,但對我來說卻增加了許多無形的壓力。有了這樣的戲稱,我便更加註重自己提出的每一個觀點,更加註重每一篇文稿的質量,這倒成了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巨大動力。1983年,全國從上到下實施了以貫徹幹部“四化”方針為重點的機構改革。那是大學文憑最值錢的年代,“文憑是個寶,提拔少不了”便是對當時情況的一種高度概括。我也是趕上了這樣的機遇,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被提拔為市農業局的副局長。走上這樣一個工作崗位,更拉近了我與農業的距離。到農業局任職之後,我並沒有在那裡上幾次班,而是又兼任了市政府農業生產辦公室的副主任,與一位資深的農業專家,曾經長期擔任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的老同志一起負責全市農業生產的綜合協調和指導工作。主管副市長劉書林是一位極有魄力,極有悟性,長期從事財貿工作的資深領導,工作作風紮實,工作指導具體,節奏快而效率高。我們又在他的親自指導和指揮之下,上演了農業生產方面的一出出大戲。那時,黨委和政府在對農村工作的指導上還沒有擺脫傳統計劃經濟手段和領導方式,雖然沒有象學大寨運動那樣強行地“一刀切”,但也是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什麼五秋大會戰,什麼積肥造肥大會戰、什麼農業技術培訓之冬,花樣翻新的活動一個接著一個。所有這些,雖然是越俎代庖的無用之功,但卻都使我在實踐中經受了更大的鍛鍊,使我對一個縣市範圍內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走勢有了更系統的把握。我對農業的“情”體現在我對農業的不斷研究和探索中。工作在一個農業大市,自己主管的又是農業方面的工作,使我有機會在完成正常工作任務的同時,能夠結合工作實踐從理性上對涉及到的有關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當時市委主管農業的副書記許德生是一位年富力強的研究農村經濟和農村工作的專家,他經常提出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也常常給我出一些具有超前性的題目,既使我受到了指教,又給我增加了壓力,促使自己必須更加系統地掌握農業和農業經濟的有關知識。我還經常向資深專家郎慶明請教,並一直把他作為自己的老師。同時,我還系統閱讀了有關這個方面的教材和書籍。雖然我沒有參加過第二學歷的考試,但我自認為自己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下的功夫是最多的。通過學習,我對農業栽培技術、園藝技術、植物保護、土壤與肥料、良種培育與選用、農業機械、畜牧獸醫、水產養殖等都有了更多的瞭解,至少是掌握了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對農村經濟理論要點也有了系統的把握。同時,我還結合分管工作的實際和整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有針對性地完成了一些調查報告和工作研究的文稿。在我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自己撰寫最多的文稿便是來自農業方面。其中有很多文稿發表在上幾級的報刊雜誌上,有的被領導採納轉化成了工作決策。1986年調到地委政研室擔任經濟組組長之後,雖然調研工作的涉及範圍更大了,但我仍然關注著農業的有關問題,並且撰寫了一大批有份量的調查報告和工作研究,為地委指導全區的農業發展起到了參謀作用。我對農業的“情”還體現在我對農業的全力支持與具體指導上。1998年,我到縣級綏化市擔任市委書記,這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特別是對這裡的農業、農村我更有著特殊的情緣。因此我上任後安排的第一個活動,便是專門聽取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彙報。第一次調研活動便是深入到鄉村和農戶瞭解農業情況。當時,由省委書記掛帥,在哈伊路途經綏化市近80公里的範圍內闢建了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帶。省領導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我到職之後,便就這個示範帶建設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並提出了基地化、現代化、市場化、集約化、特色化的建設思路,積極爭取省裡有關部門的支持。所有這些,都對示範帶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得到了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2000年5月21日,省委書記曾帶領十幾個省直部門的領導同志前來視察,並對示範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99年秋季,我在全面統籌下個年度整體工作的時候,考慮到當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做好有關工作的時間性,便篩選出明年農業生產準備、化解村級集體經濟債務和村級組織建設三項重點工作,並把它們綜合起來,在全市農村開展了為期半年的“三大戰役”。隨後,我們將每年年初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提前到了秋季,這樣就使農村的廣大幹部和農民有了充分的時間來做明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準備工作,並同時從強化基礎和提供保障的角度把農村改革以來形成的村級債務沉重和村級組織渙散兩個突出問題擺上了位置。通過半年的深入推進和實施,這三項工作都收到了顯著的成效,也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

“三農”情結-----這就是我所熱愛的農業,它為我提供了一個人生的舞臺,凝聚著我前半生的情愫。它啟迪了我的智慧,為我的那一段輝煌人生注入了豐富的內涵。不管我走到那裡,不管我離它有多遙遠,農業將永遠是我深情的牽掛與嚮往。

“三農”情結-----

我來自農民,可能還要還原為農民,我是一個在農民的溫暖懷抱裡成長起來的赤子,農民就是我的愛。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更是經歷了苦痛與艱辛的農民。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特別是參加工作以後所接觸到的每一個農民以及他們那清苦艱難的生活之後,我便感到他們都如同我的父母一樣,有著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生活境遇和經歷,所以我覺得自己應該像愛父母那樣去愛農民。我愛農民那種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解放以來,由於那個時代的特殊體制和政策,農民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們在這種極不公平的待遇中頑強地繼續著自己的生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不管受到多大的自然災害,他們都沒有放棄過,而是始終與自己的命運進行著可歌可泣的抗爭。我愛農民那種勇於奉獻的大局意識。在那漫長的計劃經濟歲月裡,我們的農民用廉價的農產品養活了城裡的工人老大哥,支援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而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我親身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場面:當國家缺少豬肉,城市缺少糧食的時候,只要跟我們的農民說一聲,他們寧肯自己勒緊褲帶也在所不辭。我看到一個七口之家,老老少少盼了一年餵了一年,眼看就要殺掉過年的豬卻被國家的攤派強行購走,而他們在那個春節卻沒有吃上一頓有肉的餃子。然而,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他們依然把各級領導的話奉為聖旨,依然認為農村人養豬城裡人吃肉是天經地義的。經歷了這樣的場面,見識了這樣的覺悟,我對農民便進一步加深了敬重之感。我更愛農民那勤勞樸實的性格。在鄉鎮工作期間,我曾經在三個生產隊做過包隊幹部,和那裡的農民一起度過了兩年多的寶貴時光。那種真正的“三同”生活,使我同當地的農民吃住在一起,開展工作、組織生產、發動群眾、排解糾紛都要一戶一戶去了解,就像在村子裡串門一樣。這樣就使我從另外一個角度進一步加深了對他們的瞭解。他們都和我的父母一樣,把辛勤勞作看作是自己一生的職責,不管怎樣地勞累,不管怎樣地艱難,他們都未曾有歇下來喘口氣的想法,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似乎已經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與農民打交道,不需要繞更多的彎子,他們樸實得讓你感動。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優秀品質,從他們身上吸取了巨大的力量。因此,在我走上領導崗位之後,我除了從整體上關注農村的民生問題之外,對那些上訪的農民我都認真地接待,我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親人。誰若是慢待農民,不認真處理農民反映的問題,我都認為是最大的失職和不恭。在我擔任農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市縣主要領導時,我都經常深入到農戶家中瞭解情況。我在他們面前一直都是很謙虛、很坦誠地聽取意見,而不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我覺得,我和農民是很能談到一起的。因此,我結交了很多的農民朋友,他們與我保持著經常的聯繫,為我提供著各種信息,為我的工作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群眾基礎。這些年來,農民這個弱勢群體在我的心目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儘管我沒有能力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但我畢竟為解決這些問題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現在,我因為一場災難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也失去了幫助農民解決問題的條件,但是,我對他們仍然是關注的。我為這十幾年來中央實施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我為廣大農民生存境遇的重大改變以及他們日漸看好的未來感到欣慰和高興。這種來之不易的局面正是我當年曾經有過的殷切期待。可惜,那時還沒有創造這種局面的條件。我和妻子曾經幾次設想和規劃著我們的未來。我們都想將來有那麼一天,可能還要回到農村去,找一個避靜之處蓋上幾間磚房,租種幾畝薄田,生產一些自己喜歡的綠色食品,養上一群雞鴨和大鵝,象當年的陶淵明那樣,過上“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的田園生活。“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晨興理荒穢,帶日荷鋤歸”。得閒之時,再幫助農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難道不是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嗎?

我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因為我的根在農村,我的情在農業,我的愛在農民。

“三農”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