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中國一向以禮教為先,應用為末。士農工商裡,科學家和工匠們僅排在第三位,因此古時候大部分有能力讀書的人都不會選擇學工,也導致了工匠們知識素養低下,科技的發展更多的是依靠經驗總結。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緩慢而穩定,稱得上科學家的人堪比鳳毛麟角,一朝一代,不見得能有幾個理工學者。漢有張衡,晉有祖沖之,宋有畢昇,元有郭守敬,而明朝有徐光啟。

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圖為徐光啟畫像。

嚴格意義上講,徐光啟至少有一半的榮譽歸功於利瑪竇。因為利瑪竇的傳教,徐光啟才瞭解到西方數學、曆法、天文方面的知識,在這些方面,徐光啟的功勳在於一個譯字。他翻譯了《幾何原本》,第一次提出並定義了點線面、垂直、平行、銳角等詞彙;在利瑪竇的指導下編著了《簡平儀說》等天文著作;還翻譯了西方的水利著作《泰西水法》。

徐光啟真正的原創著作,使其能流芳百世、輝耀千古的作品,是《農政全書》。

與《齊民要術》等先賢作品注重農業生產技術不同,徐光啟將“富國之本為農,水利為農之本”的農政觀念貫穿在整本書裡。他史無前例的重視荒政(即荒年的農業政策),分析研究了水旱蟲災的特點,總結提出了大量的救災措施和防災手段,還列舉了414種荒年充飢的草本野菜,並推廣了容易種植的抗災農產品——甘薯。在書中,徐光啟還記錄並推廣了以西學為根基的墾殖、水利技術,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圖為《農政全書》。

徐光啟生於1562年,老家上海,如今上海市的徐家彙就是因為他的祖宅而命名的。徐光啟並不是一個天才,他在37歲之前屢試不中,連舉人都沒考上,即便是37歲中舉,也有跟主考官有舊的因素在裡面。他後來取得的成就,跟西學離不開關係。

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圖為徐光啟少時的私塾龍華寺。

1600年,徐光啟去南京教書,順路去看了一場辯法的集會,主辯雙方是大報恩寺的名僧雪浪和葡萄牙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利用其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嚴謹的邏輯思維在辯法中大獲全勝,引起了徐光啟的興趣。他在三年後拜利瑪竇為師並加入了天主教,從利瑪竇那裡瞭解到了西方文明。

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圖為利瑪竇畫像。

西方學術注重實驗、應用和數據分析,這對一直接受儒家學說教育的徐光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也開闊了徐光啟的眼光,改變了其思維方式。他在入教的第二年再次參加科舉,一舉拿下庶吉士的頭銜,進入了翰林院。

此時利瑪竇也得到了萬曆皇帝的賞識,利瑪竇與徐光啟在這之後緊密合作,先後翻譯了多本西方科學經典,除前面提到的幾本外,還有《測量法義》、《平渾圓法》等。為數學、天文學在東方的發展立下了功績。

徐光啟在進入翰林院之後的政治生涯中,先後因丁憂、黨爭和閹黨陷害三起三落,每次罷官回鄉,他都以研究農業為主業。受西學影響,他極為重視實驗和觀察,他在家裡開闢了試驗田,不斷試驗新的農作物、新的耕種方法,在25年間取得了豐厚的經驗,並將其整理為《農政全書》,包含田制、荒政、農具、水利、樹藝、蠶桑、牧養等共60卷內容,直到死時都沒能完全寫完,有十卷是由其弟子根據提綱代筆而成。這本書集華夏五千年農業生產經驗於一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徐光啟努力幫助利瑪竇傳教,信徒發展到200多人,讓利瑪竇感到歡欣鼓舞。利瑪竇死後,他又在1616年上書反對查辦異教徒的廷議,保護了天主教的第一批種子。

作為一個大臣,徐光啟憂心國事,廉潔奉公。明朝在薩爾滸戰敗後,他主動提出要練兵,“神宗壯之”,但後來又因為明神宗不肯撥給兵餉和軍械而未能成功。他努力研發火器、大炮,著有軍事著作《徐氏庖言》,提出了冷熱兵種協同作戰的想法,這個想法通過好友袁可立傳遞給孫承宗,孫承宗受益匪淺,並以之為思路設計了關寧防線,阻擋了滿清軍隊三十年。

1629年,徐光啟奉旨編寫《崇禎曆書》,於兩年後寫成。這本書是繼元初《授時歷》之後,中國的第一本曆書。徐光啟以西學為基,首次在東方引入地球理念,定義了經度、緯度、星等(通過星星的亮度來劃分星星等級)、黃道平面的概念,又融合東西方星圖,繪製了第一張全天性星圖。此書在明亡後被順治改為《西洋新法曆書》,沿用了二百多年。

探索風物唯數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啟,明末科學巨匠

因為編書之功,徐光啟升任禮部尚書,併成為內閣次輔,然而在首輔溫體仁的打壓下未能更盡才學,於1633年病逝,追諡文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刀光劍影會暗淡,鼓角爭鳴會遠去,忠奸善惡會被統治者玩弄,唯有真正造福百姓的人,才會永遠得到百姓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