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失敗的李自成

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其一生極富傳奇和悲劇色彩。在臨近甲申年腳步中,李自成興奮地意識到,大明的江山就要成為自家的產業了。但正如一部著名影片的臺詞說的那樣,他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故事的結尾。甲申年的李自成猜到了自己將成為大明帝國的掘墓人,將坐上金鑾殿上那把高貴的龍椅,卻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他只能坐一天。為了這一天,他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努力。

註定失敗的李自成

1630年,李自成經歷了驛卒變造反者的角色轉變。在這一年,21歲的崇禎一方面任命素有能臣之稱的楊鶴為三邊總督,運用剿撫並重的方式處理民變,另一方面又加派遼餉。當時的農民在賣兒賣女後仍然無路可走,任何掙扎都力不從心,只能紛紛揭竿而起。

有人說,一個人的才華是掩蓋不了的,——除非由他自己來掩蓋,否則,它就會像裝在布袋裡的錐子一樣,早晚會嶄露鋒利的頭角。原本李自成本是個任人宰割呵斥的小角色,在帝國億萬兆民中,他的存在並不比一隻螞蟻更重要。但加入造反者的行列後,他變得重要起來。與其他農民軍首領相比,李自成的個人素質明顯高出一籌。就連官方修訂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李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因此,他才會很快從眾多農民軍將領中脫穎而出,由闖將而闖王,由闖王而揮師京城。

但是,李自成沒有意識得到,打下京城其實只能算是走完萬里長征第一步,他還有許多甚至比打下北京城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他和他的兄弟們都以為革命已經大功告成,現在,享受和收穫的季節已經來臨。他們以為打天下坐天下也如同春種一料粟,秋收萬顆籽那樣簡單而順理成章:既然此前的幾千個日子都過著刀頭舔血、擔驚受怕的苦日子,現在皇帝已死,大明已滅,紫禁城都在咱們手中了,不正該好好過幾天舒心日子嗎?

《甲申傳信錄》說,大順軍隊剛進京師時,初入民舍,還只是藉藉鍋灶和床榻之類的生活用品,很快,他們闖進居民家中,聲稱“借汝女妻作伴”。——面對這些刀鮮劍亮的征服者,倒黴的居民只能是刀俎上的魚肉。由此,這支原本深受民眾擁護的軍隊,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失掉了民心。至於後來吳三桂向清朝借兵,以致清軍入關,這是歷史的插曲,——可以斷言,沒有清軍入關,失掉了民心的李自成的江山也坐不長。

在李自成身上,更多的混合了流氓無產者、江湖好漢和下級軍官的特質,形成了他粗放又狹隘、率真又任性的性格。也就是說,他本身基本不具備一個成大業者的素質,他至多隻能領導一支打家劫舍的農民軍隊伍。他適合與士卒稱兄道弟,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當一個草莽英雄,卻沒有開創一個王朝、治理一個國家的才幹和胸襟。甚至,如果不是箭在弦上,他也許並不曾想過要稱帝。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攻陷北京已指日可待時,卻主動向甕中之鱉崇禎提出議和,條件僅是分國而王。這說明,他的最高理想,也不過是接受朝廷的高層次招安,他畢竟不願意揹負弒君的惡名;雖然明朝原本也是由農民軍首領朱元璋打下的,但與朱元璋相比,這位相隔兩百多年的另一代農民軍領袖,卻沒有朱元璋那樣大的野心和魄力。其二,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呆了42天,之前的41天,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穿上龍袍稱孤道寡,但他沒這麼幹,而是在被清軍打敗後,必須撤離北京的最後一天,他才草率地宣佈登基。這一行為不像有預謀的政治活動,倒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在破罐子破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