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四書”開篇第一句,3分鐘領略國學精華!

古人治學,講究的是“開宗明義”,作為國學經典的“四書”即是如此。《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的開篇第一句話,即在很大程度上點明瞭全書的主旨,也是精華所在,對國學感興趣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品讀“四書”開篇第一句,3分鐘領略國學精華!

大學,即大人之學。古人所說的“大人”,與年齡、身份無關,而與人格追求、精神高度相關,所以,《大學》主要講的是培養人格即“修身”的問題。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正是修身的三大要訣。

“明明德”,是說人的本性是光明的,修身就是迴歸本性。“親民”通“新民”,意為通過不斷自省,去除內心的蔽障,這是“明明德”即迴歸光明本性的方式。“止於至善”即修身要達到的圓滿境界,當然世上沒有絕對的“圓滿”,所以君子修身也是永無止境。

所以《大學》開篇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修身的總綱。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品讀“四書”開篇第一句,3分鐘領略國學精華!

所謂“中庸”,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是儒家思想的基礎。開篇這三句話,分別解釋“性”、“道”、“教”,是《中庸》的總綱領。

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行事,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這就是“教”。

“天性”是自然的,非人力能所為。天地滋養萬物,不偏不倚,人性也應仿效天性,按天性的要求去做,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品讀“四書”開篇第一句,3分鐘領略國學精華!

《論語》的開篇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實在,大家應該很熟悉,就不用多說了。學習之道,貴在內化於心。交友之道,貴在以心相交。修身之道,貴在放下名利。能做到這三點,個人修養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故而這幾句話也被稱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為修習《論語》的君子之道打下堅實基礎。

《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品讀“四書”開篇第一句,3分鐘領略國學精華!

仁義為先?還是利益為先?這是儒家的一個重大命題。《孟子》以這個問題開篇,十分耐人尋味。

其實同一個問題,孟子曾經和他的老師子思探討過。當時孟子問子思:治理百姓何為當務之急?子思說是“利益”。孟子有點懵,說答案不應該是“仁義”嗎?子思說,仁義其實就是利益,沒有仁義人們就會爾虞我詐、社會動盪,這是最大的不利。而且《易經》中也說:“利者,義之和也。”意思是,利是義的完美體現。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如何找到利益和仁義的平衡點,正是《孟子》所尋求的答案。

“四書”開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都是中國文化的重大命題,乃國學之精華所在,值得細細體悟!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更多精彩國學內容,歡迎關注“一起讀國學”!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